少些「拗口術語」 多些「羣衆用語」

政府機關的總結、彙報、發言等公文,總離不開一些專業術語,工作人員的日常交流,也喜歡這些專業術語,因為這些術語很具有概括性,用群眾常用的口語較難表達。比如說人口指標中的人口出生率、婦女總和生育率等專用名詞若用平時的語言表達,不僅耗時費力,而且還表達不清楚。群眾來辦理二孩或三孩生育證,通常被稱為再生育審批,這個概括性的用詞包含二孩和三孩等多孩審批,因而更為嚴謹。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在機關呆得久了,長期耳濡目染,說話也喜歡帶上術語,形成一定的範式。有些工作人員在面對群眾時,一時很難轉換,一不留神就說出了專用術語,這會給辦事的群眾帶來許多困擾和麻煩。比如工作人員要求群眾來窗口辦理再生育審批,或者與報醫療費的群眾計算住院起付線,或者把“二手房”說成“存量房”,把“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說成“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核准支付”等,都會讓群眾一時半會摸不著頭腦,往往導致辦事者多跑“冤枉路”,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群眾對政策的理解,影響到政策的落地。

更有甚者,個別幹部有時還會故意使用專業術語和生僻詞,說話不分對象,開口全是套路,自己雖然說得頭頭是道,群眾卻聽得滿頭霧水。也有幹部對群眾用語知道的不多,或者沒有掌握與群眾交流的技巧,要麼張不開嘴,要麼張口就是官腔和術語。群眾因語言不通有了生疏感,雙方就很難產生親和力。

少些“拗口術語”,多些“群眾用語”,是走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不僅辦事窗口如此,平時的交流也應如此。把官方語言留在機關,與群眾接觸時改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應該成為機關幹部的一項辦事準則、工作標準。尤其在講究工作效率和注重方便群眾的當前,儘量少用“拗口術語”,多用接地氣的語言與群眾交流,更應該當作幹部的一種基本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