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怎麼活動?跟中醫一起修煉你的神、魂、魄、意、志,好神奇!

神志怎麼活動?跟中醫一起修煉你的神、魂、魄、意、志,好神奇!

神志活動

神志,又稱神明、精神。志為情志,亦屬於神的範疇。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觀點,認為神的含義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包括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感覺、動作等生理活動,為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級形式,即中醫學中狹義的神。人的神志活動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憂、恐)兩個方面。

神志活動與五臟調節

1.五神與五臟:五臟與五神的關係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以稱五臟為“五神髒”。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屬於腦的生理活動的一部分。中醫學將其分屬於五臟,成為五臟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總統於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統領和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憂、恐五志,均屬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神氣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類經?髒象類》)。

(2)肺藏魄:魄是不受內在意識支配而產生的一種能動作用表現,屬於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即無意識活動。如耳的聽覺、目的視覺、皮膚的冷熱痛癢感覺,以及軀幹肢體的動作、新生兒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屬於魄的範疇。故曰:“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類經?髒象類》)。魄與生俱來,“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靈樞?本神》),為先天所獲得,而藏於肺。“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素問?六節髒象論》)。“肺藏氣,氣舍魄”(《靈樞?本神》)。故氣旺盛則體健魄全,魄全則感覺靈敏,耳聰目明,動作正確協調。反之,肺病則魄弱,甚至導致神志病變,故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靈樞?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隨心神活動而作出較快反應的思維意識活動,“隨神往來者謂之魄”(《靈樞?本神》);一是指夢幻活動。“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類經?髒象類》)。肝主疏洩及藏血,肝氣調暢,藏血充足,魂隨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發揮,所謂“肝藏血,血舍魂”(《靈樞?本神》)。如果肝失疏洩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隨神活動,就會出現狂亂、多夢、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屬於人體精神意識的範疇。但魂是後天形成的有意識的精神活動,魄是先天獲得的本能的感覺和動作。“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類經?髒象類》)。

(4)脾藏意:意,憶的意思,又稱為意念。意就是將從外界獲得的知識經過思維取捨,保留下來形成回憶的印象。“心有所憶謂之意”(《靈樞?本神》)。“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類經?髒象類》)。脾藏意,指脾與意念有關。“脾藏營,營含意”(《靈樞?本神》)。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充盈,髓海得養,即表現出思路清晰,意念豐富,記憶力強;反之,脾的功能失常,“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

(5)腎藏志:志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謂之志”(《靈樞?本神》):即意已定而確然不變,並決定將來之行動欲付諸實踐者,謂之志。故曰:“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類經?髒象類》):意與志。均為意會所向,故意與志合稱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確的目標,所謂“志者,專意而不移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即志有專志不移的意思。“腎藏精,精舍志”(《靈樞?本神》),腎精生髓,上充於腦,髓海滿盈,則精神充沛,志的思維意識活動亦正常。若髓海不足,志無所藏,則精神疲憊,頭暈健忘,志向難以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