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員工會買自己的理財產品嗎?

Daenerys劉童鞋

這話說得的有點多餘,相對於銀行員工來說,選擇理財產品和平臺更加的理智,因為本身對理財領域有一定的基礎,做理財投資要權衡一下風險和收益的性價比,大部分的銀行員工的風險偏好是比較保守的,做為自己行的員工,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比較瞭解,風險程度較低,對於我而言,我是優先選擇自己的理財產品。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銀行銷售的產品也有自營產品和代銷產品,做代銷的銀行一般是自身資質達不到要求,只能通過代理來賺取手續費。2018年監管要求銀行不允許再做剛性兌付,要求理財淨值化,並且以後將不再發行短期的理財產品。

在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和優勢主要就是保本保收益,違約率低,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這點優勢也就消失了,但是不需要過分擔心,因為這期間有一定的過渡期,之前發行的保本理財還有2年的過度時間。

那麼今後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做為普通的理財小白,雖然我們無法預知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和是否會履約,我們只需要記住兩點準則:

第一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銀行在銷售理財是會對客戶進行風險評級,一般區分客戶是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和進取型,分別對應不同類型的產品,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程度區分PR1-PR5,分別對應不同的類型客戶,在之前的問題裡我已經提到過,需要了解的可以看一下。

第二、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這是一個不變規律,按照目前市面上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特點,通常在6%以下的產品都屬於穩健型和保守型的產品、超過6%的都屬於有可能損失本金的產品。

最後,近期的理財違約潮讓大家人心惶惶,在此說明一下,之前的違約產品都是一些私募類產品和資管計劃,比如之前招商銀行的10億資管計劃和陸金所1.4億的資管計劃,其他的一般理財產品違約率是非常非常低的,大家可以放心的購買。


不立而立

據坤鵬論所知,大部分銀行員工都會買自己的理財產品。就連我也想找銀行同學,將自己的錢投資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上,獲取比餘額寶更高的收益。但仍然心有顧慮,一直沒敢,最大的原因是什麼?信任。



其實縱觀整個社會,出現了信任危機,親戚騙親戚、朋友騙朋友的事例比比皆是。傳銷、保險,甚至銀行的代銷理財、代銷保險等,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其中,資金上遭受損失。所以人們也越來越小心。

而銀行的員工為什麼會買自己的理財產品呢?第一不會出現信任問題,因為是自己的理財產品,瞭解哪些是內部產品,哪些是代銷產品,不用聽別人忽悠,自己對產品就會有個明確的判斷;第二,銀行的員工本身工作就是金融,總接觸這些理財產品,時間久了自然也會知道哪款產品的性價比更高而懂得如何選擇。



坤鵬論同事的老公就在銀行工作,有的時候在一起就會談論她的家裡購買了哪種理財,收益可達到的額度等。當然,大家都知道,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最低五萬起存,也會有一些年輕的剛上班的員工積蓄不夠5萬,自然也不會購買自己的理財產品。


坤鵬論

我是昇財經,12年銀行工作經驗的老臘肉,與你分享這個問題。

銀行員會不會買自己行的理財產品?

會的,而且不在少數,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對本行的產品更瞭解

現在理財產品市場上魚龍混雜,各種類型的產品琳琅滿目,別說普通人,就是銀行員也未必分的很清楚,而且每一種正規的理財產品,其產品說明書長達幾頁甚至幾十頁,你要想弄清到底投向了什麼項目、風險都有哪些即便是專業人士也得仔細看很久,更何況很難獲取真實準確及時的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有理財需求的銀行員工,選擇本行的理財產品就成了很好的選擇,第一可以向內部人士瞭解資金的具體投向,心裡有數不慌,第二是萬一有個什麼風吹草東也能第一時間知曉。

有營銷任務

大家都知道銀行員工有存款任務,其實對於銀行理財、代理基金、保險、貴金屬這些,有時也是有任務的,能拉來親戚朋友買當然好,如果實在營銷不了,就只能自掏腰包把任務完成了,要不然真扣錢啊。

本行購買更方便

對於大多數銀行員工來說要去別家銀行買理財也不是很方便,第一上班不能隨便外出,第二大部分錢和業務都在自己行,轉來轉去也麻煩,再說利率差的也不是很大,上次有個客戶要從幾十公里外的地方來買理財,我就勸他就近買了,一個5.35%,一個5.3,%,半年差了不到100塊錢利息,打車來回也得幾十塊錢吧,經濟學上有個叫皮鞋成本的,講的就是這種情況,想具體瞭解的可以發送這個關鍵字給我。

綜上所述,我自己和我的同事,一般都在本行買理財。


昇財經

不請自來。

銀行員工當然會買自己的理財產品了。我自大學畢業就在銀行工作,就把工資存在自己所在的銀行。自打有了理財產品,就購買理財產品了,同時也購買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

原因是購買自己的銀行研發出來的理財產品放心,能很好的把控風險;再就是對自己行的理財產品瞭解;還有就購買方便,分行旁邊就是分行營業部,後來有了手機銀行;還能合理搭配資金配置。



為什麼還購買其他銀行理財產品呢。主要是進行對比,看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什麼優點,又有什麼缺陷,將這些優點和缺陷提供給理財產品的研發部門,再研發理財產品時,可吸收其優點,必其缺陷。


雖然我們是銀行人,是金融系統的,但據我所知做股票的很少,可能沒有時間,也可能是有銀行的理財產品吧。有買基金定投的。

請大家關注金融929,帶大家一起遨遊銀行內部的經營管理和經驗體會。


聊聊銀行

銀行員工當然會買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但是會很少買別的銀行的理財產品。

身處這樣的環境中,購買理財產品又不違紀違法,還能完成銷售任務,同時獲得遠高於定期存款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銀行的員工,對於每種理財產品更加知根知底,潛在風險的認知程度遠高於普通理財客戶。加上金融業相對來說是高薪行業,收入和福利都好,手裡有餘錢來理財投資。

銀行的員工同樣會同時選擇寶寶類理財產品,畢竟流動性極好,活期存款的靈活性,高於三年定期存款的收益率。裡面放上十萬八萬元,一般有什麼支出都可以隨時取用,這是非常好的選擇。

至於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有收益高於寶寶類產品的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也在4%以上,但是就沒有互聯網貨幣基金靈活性更好了。

至於其他理財產品,普通人可能難以選擇,對於其中的風險不好衡量,銀行員工顯然不會有那麼多困惑。稍有不懂的地方,完全可以諮詢同事或者領導,總能選擇最合適的一款產品。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還能兼顧安全。至於某些高收益安全性又極好的理財產品,身為內部人士,顯然更能近水樓臺先得月。

至於為什麼會很少買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這個很好理解,畢竟彼此之間的產品相似度很高,在自家銀行購買顯然更有保障,再者說同行是冤家,也不用為競爭對手增加業績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銀行,總還是有些便利的。


財智成功

說不會買的,絕對是外部人士,以我本人及周邊同事為例,90%以上的銀行人都購買自己行的理財產品(沒買的,一般都是儲蓄存款不足5萬元);至於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

購買理財產品,最怕的就是遇到飛單及虛假理財,但銀行員工不會,對於自己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最熟悉的;而且對於產品的投資方面、風險度有更深入的瞭解,可以說購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比購買其他行的理財產品,風險度降到最低。

收益

俗話說,越懂法的,越怕法律;越瞭解風險的,越擔心風險;所以銀行員工對於風險更有危機感。確實有投資股票、基金、債券的銀行員工,但這部分所佔用的資金一般佔其個人存款的比例較小。大部分銀行人,都會把主要資金存放在低風險產品中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

任務

說到銀行,不得不說的是任務,基本每個銀行員工,身上或多或少總會揹負一點任務,而理財產品也是部分考核指標之一,購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既可以獲得收益又可以完成任何,何樂而不為。

總結

說實話,除了不夠5萬元起購點的,我還沒發現身邊有同事沒買過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另外在此也要糾正點大家一直以來的誤區,銀行員工沒有所謂的內部理財產品,我們所購買的產品,和大家一樣,都是在市面上發行的,官網、手機銀行及櫃面都可以買的,沒有特權,沒有特權,沒有特權,重要的是說三遍。

總之:想要在較低風險的程度下,獲得較高的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是廣大銀行員工自身的標配。


鯉行者

很好的問題。銀行員工肯定會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

最明顯的好處就是了解的更多,有信任感。

其實我們買理財產品選這家那家,除了看收益以外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信任問題。有平臺說他們的收益有20%,為什麼你不投?

不信任嘛。



銀行理財產品所有人就都相信了?也不會。同樣有很多人不相信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員工最大的好處是對自己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相對更瞭解一些。他們也是普通人啊,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也會傾向於自己熟悉和信任的,自己銀行理財產品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我身邊認識的銀行工作的朋友基本都是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個別產品如果不是在銀行,還真不一定敢相信,比如恆豐銀行的一貫,按說這類產品不是應該在手機銀行裡麼?他非弄一個單獨的app,一般人誰敢相信是恆豐銀行的?



退一步說,有些人連恆豐銀行都不相信。對於在北京也只有一個營業網點的銀行來說,不信任也說的過去吧?

買不起的就另說了啊。應該理財產品很多都是有門檻的,最低5萬那是起步,想有更高收益就得10萬、20萬起步,銀行員工也未必都有錢呀。


逸然決然

銀行員工不會購買自己的理財產品。

一般銀行理財產品年收益不會超過6%…!這對於老頭老太太來說不錯了。但是銀行員工不會購買…!

主要原因是收益率太低…!

銀行員工大部分是高學歷,自己懂金融,又有不少門道……買銀行自己的理財?那不是辜負了自己的學識嗎…!

我們這裡銀行員工,有的是做股票,做基金,做貴金屬,炒匯,最差也就找信託公司,直接買信託。大型信託最便宜年8%收益吧。

當然,也有很多人玩的更厲害,投p2p,玩小貸,直接把錢轉給小貸公司,墊款公司。

銀行弟兄貸款的真心多,都是自己貸銀行貸款,消費貸,也就6.3%年左右……然後玩上面的……一年賺個幾萬很平常。

至於銀行家裡人,就不好說了,大部分還是買自己銀行的理財。

對了,也有一種情況銀行員工買自己理財,那是下了任務,不買就扣錢,不買不行…!

注意…本人銀行信貸員20年,炒股韭菜20年。將發佈兩種內容…1,腦洞新聞…快樂生活。2,成功學內容……如有興趣,請關注



飛刀47號

銀行員工當然會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我和很多同事都買我們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不是豺狼虎豹,完全沒有必要談虎色變。雖然理財產品不像存款一樣保本保息,理論上有虧損的可能,但這種風險是非常非常低的。

就像銀行也存在破產的可能,地球也存在毀滅的可能性一樣,這種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好好看看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上面都會說明風險。


銀行80後

大家好,我是來自銀行業的小公子,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結論先行:會,視員工個人風險偏好、投資習慣、資金、個人喜好等情況而定。

銀行員工畢竟身處銀行業,自身收入也一般還不錯,雖然現在可能不比以前,但對比一般企業都還可以,那麼扣除生活所需要的消費外,剩下的錢很多員工都會存起來,定期和理財都有可能購買,有時候是為了支持自家銀行,更多的時候主要取決於員工個人風險偏好、投資習慣、資金、個人喜好等情況。

銀行理財作為一般家庭的底層資產的是很不錯的選擇,就算是高淨值人士對於銀行理財也同樣會喜歡,因為銀行產品相對P2P、基金、股票等風險等級較高的金融資產來說,風險更低,安全性也更好。我個人認為,健康家庭的銀行理財至少應該達到家庭資產配置的30%,才能保證在家庭的未來有效對抗各種風險。

作為銀行從業人員,我本人也很喜歡購買銀行理財,起碼籌集房產首付的過程中,理財是個好幫手,也不一定說要有多高的收益,起碼安全穩定能相對保值,我很滿意了。

歡迎批評指正。如大家有不同看法,可在評論區或私信與我聯繫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