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19歲女孩跳樓事件:慫恿你作惡的人,未必不是好人

慶陽19歲女孩跳樓事件:慫恿你作惡的人,未必不是好人

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莊子·駢拇》

【參考譯文】

在“仁”之外節外生枝,難道不是拔高道德、堵塞真性來獲取名聲,而驅使天下人爭相鼓譟地去奉行那些不可能做到的禮法嗎?而曾參和史就是這樣的人。

01

我們一向號稱是禮儀仁義之邦,然而實際上,論做人之虛偽,也難有人能勝過我們。

在現實中,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比比皆是,當然,大多數是說得比做得好,而很少有做得比說得好的。

莊子便說了,這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擢德塞性”——人為地拔高道德、閉塞天性,讓所有人都去追求難以企及的仁義禮法。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人人皆知禮義廉恥;但壞處也同樣明顯,因為難以企及,人們就逐漸變得虛偽,失去了真性。

舉個例子,在古代,有舉孝廉的做法,朝廷選拔官吏,往往更看重道德而非才能。其好處在於,老百姓耳濡目染,當然有利於教化人心;可壞處是,一旦選拔過程中出現了貓膩,比如官員舞弊、士子作秀等,也非常傷害人心,長此以往,則世風日下。

我們翻開史書去看,到處都是這樣的故事,為了出名出位,讀書人可謂絞盡腦汁,絕不比今天成為一個明星容易。有的人在喪禮上做文章,有的人在孝道上做文章,有的人在友情上做文章……

這其中,當然也湧現出了許多真誠而感人的故事,但同樣多甚至更多的,則是作秀和表演。因為是作秀和表演,所以有的人達到了目的(比如做官)之後,就很快變了一個樣子,嘴上仍然講著仁義道德,實際上卻離仁義道德越來越遠。

這樣的事,自古不絕。

02

儒家的學問不可謂不好,其出發點也不可謂不純良,但卻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了去,充作權門惡人的點綴。

比如歷史上的司馬懿,號稱“服膺儒教”,家門之內,秩序儼然,這樣的一個人,該是道德楷模吧。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殘忍嗜殺、不擇手段的梟雄。

再比如曾當面批評阮籍“縱情敗俗”的何曾,是魏晉時一個有名的道德之士。但要說到縱情敗俗,恐怕他也不能置身事外。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他“日費萬錢”,還說沒有值得下筷子的菜餚。更不用說他為臣不忠,苟且度日。這些作為,恐怕很難稱得上“道德”。

【名】和【實】的巨大落差,導致在魏晉時出現了非常滑稽的一幕:那些講道德、講仁義的往往是一些無恥小人,而不拘禮法、放浪形骸的名士中,卻不乏正人君子。

講道德、講仁義的人當然稱得上是【好人】,可也正是這些【好人】的成功,讓很多正人君子退無可退,讓很多學子士人風起效仿。

這當然是一種可怕的慫恿,這些【好人】以身作則,讓世人不禁想到:如果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方式是墮落,那為什麼不試試呢?

03

再比如最近的慶陽女生跳樓案,論其原由,先是班主任老師的騷擾,後來則是學校等有關方面的漠視,以及圍觀群眾的冷血起鬨。

為人師表者,卻做了這麼下流骯髒的事,這是因為其平時仁義道德講得少嗎?

學校出面和稀泥,是因為校領導恬不知恥嗎?

圍觀群眾喧鬧起鬨,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惡人嗎?

恐怕都不是。說白了,他們不過是都認為,這樣做沒有問題

班主任自信其在學校的地位,即使事發也不會受到衝擊;

學校自思實際的名譽和利益為重,即使事發也情有可原;

圍觀群眾則自恃法不責眾,即使事發也無從追責。

而等這件事一過去,他們依然是德高望重的老師、值得尊敬的領導、友好互愛的平常百姓。

當初作惡、慫恿,而導致一個19歲少女死亡的,哪一個不是【好人】。

04

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堵塞天性,作惡者清楚地知道道德的侷限,並知道可在特定的情況下,即使作惡也足可以赦免自己,事後依然可以做好人。

人性中真誠、善良的一面,便由此被遮蔽了。

所謂“枝於仁者”,從“仁”這個字裡多出來的部分,又豈止是求名求進?

而有的人之所以變壞墮落,往往就出於這些【好人】的慫恿。

曾有一個革命者被冤殺,而留下這樣一句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莊子看了或許會說,把【自由】替換成【仁義】,也無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