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葫蘆瓷瓶

葫蘆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名稱,葫蘆之名在唐代開始流行,因其連綿的藤蔓、飽滿的形態、豐富的種籽、累累的果實,且與“福祿”諧音而極具吉祥意蘊,其形象在陶瓷器物中得到廣泛的展現。

“漫話”葫蘆瓷瓶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每個歷史階段毫無例外地都能見到葫蘆式陶器、瓷器的身影。由於歷朝歷代的人們喜歡葫蘆造型,而成為經久不衰很具傳承性的少數幾種造型之一。天姿美麗的造型,萬紫千紅的紋飾以及神秘的窯變效果,也早已使葫蘆式瓷瓶名揚天下。葫蘆瓶,其絢麗的釉色與原始彩陶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造型上,不僅有葫蘆瓶,還出現了新的葫蘆形執壺造型,唐長沙窯葫蘆形執壺。但總體而言,唐代陶瓷葫蘆瓶並不多見,造型古樸稚拙,其製作水平甚至稍遜於原始彩陶葫蘆瓶。由於其間並未見有其他陶瓷葫蘆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代陶瓷葫蘆瓶可以說是陶瓷葫蘆瓶的復興時期。從元代起出現了八方葫蘆瓶,上圓下方葫蘆瓶以及扁腹葫蘆等各式葫蘆瓶。明清兩代,葫蘆瓶大量燒造,器形也有較多變化,有方形、圓形、蘊涵天圓地方之意的上圓下方和多稜形等許多品種。

“漫話”葫蘆瓷瓶

其中還另有專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樂、宣德年間燒製的扁腹綬帶葫蘆瓶。至康熙時,出現三節或四節式葫蘆瓶。自雍正以後,開始出現一孔葫蘆瓶,變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內斂、臥足、裝飾有對稱如意帶者又演化為“如意尊”。其中還另有專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樂、宣德年間燒製的扁腹綬帶葫蘆瓶。至康熙時,出現三節或四節式葫蘆瓶。雍正、乾隆時期燒造有三聯、五聯葫蘆瓶。乾隆三十一年檔案曾記載,這一年的皇帝萬壽節時景德鎮御窯廠,就曾向宮中送進兩件洋彩萬福萬壽葫蘆瓶,可見當時葫蘆瓶多適於祝壽所用。

“漫話”葫蘆瓷瓶

在現代,不少人將葫蘆當作常用的風水道具,因為它嘴小肚大的外形,可以將好的氣場收納為己有,也可以將壞的氣場吸收殆盡,不至於造成危害,是輔佐風水佈局、加強感應的絕佳道具。葫蘆瓶這種特殊的器形,在收藏市場上很受歡迎,收藏家們普遍認為葫蘆瓶最有品位、種類最多、檔次最高是在宣德至乾隆時期,而且,做葫蘆瓶比其他瓶、罐難度高,關鍵是葫蘆瓶中間有束腰,上下部分都鼓,整體造型還要求傳神、自然流暢。乾隆以後,葫蘆瓶都遜色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