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時代,南岩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人生即旅行,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已經在旅途上了!雙目所見,即是風景,每一個擦肩而過,都是奇蹟!人類如此渺小,世界也不太平,對未來的忐忑和憂慮,唯一的妙法就是用對未知世界無窮的好奇心來戰勝它。旅行中很多人都是隻見一面,也一樣終生難忘。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在眾多名勝古蹟中,偏愛拜訪各種寺廟,那裡有難得的清靜,人與人之間談論的事情總是和精神有關。呆在廟裡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回到現實!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洞穴

初次參拜南巖寺,在一個漆黑的雨夜,走到跟前就驚呆了,禪房僧舍是一塊大石頭底部摳出的洞穴,雨從岩石上滴下來形成水幕,好一個天然水簾洞!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內部幾乎是一個籃球場面積,巖體形成多年,乾爽而涼快,牆壁上掛著高僧大德的照片,十幾個蒲團圍成一圈,簡樸實在,主人還沒有出現,就起了肅敬心。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洞穴中的禪寺讓我想起了漢傳佛教鼎盛時代龜茲國那位鳩摩羅什大師,他早年就是在庫車大峽谷這樣的山洞裡參禪修學。避世之所,更多是與自己對話,在一些靠著山的寺廟裡,修行人閉關時,會在崖壁上挖一個容身的窩窩,再把口封上,一坐下去就是百日!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新月

次日拜訪南巖寺,大雨持續,有幸見到了南巖寺住持圓坤師父。這是一位如新月般有力量的年輕僧侶,他撐著一把黃傘,踩著雨珠,穿過小樹林的蕭瑟身影,點亮寂靜南巖寺。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末法時代,出家入佛門是一件極難的事情,圓坤師傅在這樣的年紀受戒,遁入空門,除了對佛法抱有極強信心之外,之前必是積聚了大量福德,才有如此殊勝的因緣,和他坐在一起聊上幾句,發現了他淡淡微笑中閃爍的自在和自信!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南巖寺是龜山景區的一部分,圓坤師父,內外事物都需精心打理。俗世中大多數像這樣的年輕人會將大把大把時間獻給某個網絡遊戲,然而圓坤師父已經是兩座寺院的住持,整日忙於為世人造福,普度眾生。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千年古寺

緊隨圓坤師父身後,步入一座座山洞,聽他講述每一尊佛像的來歷和他的改造願景。弋陽南巖寺雖處偏隅,卻是千年古寺,最大的一次劫難在文革時期。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南巖寺又名南巖佛窟,其三面紅巖(丹霞地貌)環繞,寺隨巖架立,不瓦而棟,不簷而藩,可容納一千多人。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寺廟始於晉代,在唐太和年間(827~835)僧人神曜重修,並在石壁上始鑿石龕;宋嘉定年間(1208~1224)邑人王元長建殿門、堂廡,鐘樓及架橋設亭,又續鑿石為諸佛像。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明崇禎年間(1628~1644)重修;明代邑人範有韜贈匾曰:“自然天地”;清康熙五年(1666)僧人圓修增修,清弋知縣劉臨孫在《遊南巖記》中所記載:“就壁斷石,成之如畫,懸空空,令人肅肅生悸矣”。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南巖寺洞內現存石龕40餘座,在文革期間曾遭受破壞,1999年政府進行了整體修復,找回了被損的36尊佛像頭,使得這座千年名剎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臨濟禪宗

寺廟存在意義不僅是簡單的燒香拜佛,或是承載美術、歷史、考古使命。寺廟歸根結底是佛法的展現和傳遞,由此,“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佛法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演變出各式各樣的傳遞方式,所謂四萬八千種修行法門,在全世界範圍遍地開花。在南巖寺前任住持法脈已無跡可尋的情況下,現任住持圓坤法師的法脈代表了南巖寺的傳承。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圓坤法師14歲在韶關的南華寺出家,最終在那裡學法修行,這所寺院為臨濟宗派。此宗屬禪宗五個流派其中的一支,始於臨濟義玄(?~867年)大師從黃櫱希運禪師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廣為弘揚希運禪師所倡啟“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宗新法。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遂稱之為“臨濟宗”,而正定臨濟寺也因之成為臨濟宗祖庭。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佛教傳入中國,禪宗以達摩為祖,稱“一花”;“五葉”即演變發展的五個流派:偽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禪宗在宋代曾經是中國最大人數最多的佛教支系,也在那個時候傳到了日本、韓國!

福報

每個人都在問:從哪裡來?又為何而來?每個人都在憂慮命絕之後去何方?既然這些讓人難以回答,所以,對世人來說去哪兒都一樣……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末法時代,南巖佛窟,心靈的棲息地

抱著這個話題,在大雨中,和圓坤師父一起參拜南巖寺的每一個刻繪著佛的石窟,從而將獲得的福報迴向給眾生,使這個下午過得意義非凡。佛教裡面有宏大的思想寶庫,修行是一個讓心變得堅韌和從容的過程。從圓坤師父的微笑裡能看到佛法的未來,在這樣的一代無畏勇士的推動之下,漢傳佛教正在迅速回歸本真!

為什麼要旅行?其實我也說不明白。也許旅行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態度。我最喜歡的一句朋友的話就是,“人的身體或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喜歡爬山的人會告訴你,爬山的原因,是“因為山在那裡”。旅行可能也一樣,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路在那裡,因為天空在那裡,因為遠方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