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卡扎菲「股肱之臣」,他內戰爆發後叛逃他國,一年後神祕死亡

1969年,年僅27歲的下層軍官卡扎菲通過政變上臺,這位納賽爾的崇拜者完全借鑑埃及模式,熱衷於推進阿拉伯民族主義。他上臺後,採取強硬措施將石油產業收歸國有,不久石油價格飆升,利比亞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但隨著外交政策的激進,尤其1988年因涉嫌製造洛克比空難,利比亞被西方世界孤立起來,經濟運行出現了困難,各種矛盾日益凸顯出來。

曾是卡扎菲“股肱之臣”,他內戰爆發後叛逃他國,一年後神秘死亡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卡扎菲開始屈從妥協,宣佈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洛克比空難問題上與西方和解。為了走出經濟困境,卡扎菲委任加尼姆出任總理,進行經濟改革。加尼姆1943年出生,曾在美國接受教育,是一名法律和經濟專家。他長期以來追隨卡扎菲,逐漸躋身權力核心圈,2003年3月,他被任命為總理,更是被視為卡扎菲的“股肱大臣”。

加尼姆走馬上任後,一時間躊躇滿志,企圖改變利比亞困境。但很快,性格怪異的卡扎菲到處掣肘,使得加尼姆的改革舉步維艱。加尼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卡扎菲起初也很認同,但不久就變臉了,要求遏制外國人在利比亞經濟中的作用。加尼姆推進私有化進程,但卡扎菲卻隨後逮捕了許多商人,因為他覺得這些商人壟斷了商業。加尼姆擔任總理三年後,身心交瘁,改革宣告失敗。

曾是卡扎菲“股肱之臣”,他內戰爆發後叛逃他國,一年後神秘死亡

2006年5月,加尼姆正式辭職,此後轉任石油部長。改革失敗後,利比亞經濟形勢更加惡化,失業率高漲,民怨沸騰。面對國家危機,卡扎菲用鐵腕手段來維護獨裁統治。在外交方面,因抵制薩科奇提出的“地中海國家聯盟”,卡扎菲得罪了法國。2011年2月,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影響,利比亞出現了反政府示威遊行,卡扎菲予以嚴厲鎮壓,結果釀成了大規模武裝騷亂。

一個月後,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軍隊,發起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對利比亞侵略戰爭。很快,勝利的天平朝反對派傾向,卡扎菲政權出現了眾叛親離危局,不少高官倒戈或逃亡。身為卡扎菲“股肱大臣”,加尼姆也於當年五月潛逃突尼斯,繼而前往歐洲,在意大利宣佈背棄卡扎菲,並宣佈支持利比亞反對派。加尼姆的叛逃,對卡扎菲政權無疑是一記沉重打擊。

曾是卡扎菲“股肱之臣”,他內戰爆發後叛逃他國,一年後神秘死亡

然而,反對派並不歡迎加尼姆,認為他與卡扎菲一派關係密切,並懷疑他替卡扎菲轉移窩藏了鉅額財富,還說他本人在瑞士擁有大量資產,要求對其展開徹調。無奈之下,加尼姆只好與家人隱居奧地利,一些西方國家口口聲聲也要對其展開調查。不過,卡扎菲政權垮臺後,奧地利並未凍結加尼姆的財產,北約也未將他列入制裁名單。

在維也納,加尼姆購買了一所豪宅,與妻兒過著奢華富足的生活,而他的祖國在卡扎菲被打死後,群雄逐鹿,亂得一鍋粥似的。就在加尼姆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突然奧地利傳來一則驚人消息。2012年4月20日,維也納多瑙河裡出現了一具浮屍,正是加尼姆。雖然奧地利警方懷疑加尼姆被人謀殺,但據說難以找到線索,不久就沒有了下文,成為一樁無頭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