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套路》劇組解散後重啓,6400萬背後究竟有哪些「套路」?

文 | 九九消寒

關於優酷&《套路》事件,咱們先來拉一個時間表:

2018年4月3日,《套路》在曼谷正式開機;

2018年4月20日,《套路》總製片人袁玉梅、監製林楷、總導演劉國昌、主演明道等亮相春集現場;

2018年5月28日,網傳《套路》劇組因為近6400萬資金去向不明,投資方優酷通知解散劇組,部分工作人員因無人負責而滯留於泰國,酒店費用無人支付,工資被拖欠兩個多月。該情況後被優酷證實;

2018年6月19日,由投資方優酷主導更換製作公司,《套路》在海口重新舉行“反套路”開機儀式。總製片人袁玉梅、導演劉國昌、柯政銘及演員明道、江鎧同等悉數到場;

2018年6月22日,《套路》製片方影力林楷在香港召開發佈會,針對優酷質詢,解釋超支原因,明指優酷應對資金問題負主要責任,隨後優酷發聲否定大部分指控。

反轉!《套路》劇組解散後重啟,6400萬背後究竟有哪些“套路”?

《套路》事件前後延續了將近一個月,時間節點清晰,投資方、製片方態度明確,雖然兩方各執一詞,但作為看客,對其中的彎彎繞其實都瞭然於心。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應如何避免。

“劇組江湖”積弊已久,套利空間猶存

首先是製片方在拍攝過程中產生的嚴重超支問題。一方面,可能確實存在因調換演員、增加戲份等實際操作導致的片酬預算增加,另一方面則是不可避免的行業潛規則——層層套利劇組生態的複雜程度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由於缺乏規範機制,整個生態中的套利空間十分巨大,大到製片人,小到劇組司機,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套利方式。

比如製片主任這一環節,頂著預算壓縮成本,或倚仗信息不透明,獅子大開口地要預算,從中剋扣,都是他們中飽私囊的慣用手段。又比如花錢最多的美術、服裝、道具這些部門(以服裝為例),購置一套價值300塊的服裝,卻和店家達成協議開出1000塊的發票,一單就可以淨掙700塊。

這些現象是由影視行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決定的,已經形成了行業積習。

反轉!《套路》劇組解散後重啟,6400萬背後究竟有哪些“套路”?

“水至清則無魚”,有些耳聰目明的資方代表眼裡揉不得沙子,試圖強硬地撕破這一黑幕,杜絕套利行為,結果往往得不償失——一個部門甚至一個人的罷工都有可能導致整個劇組的停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劇組江湖最忌“為淵驅魚”,一個組裡的製片主任最大成就不是兩袖清風,而是黑有數的錢,幹靠譜的事,協調好上下游關係,保證一部劇亂中有序地製作完成。

不過像《套路》前製片方這樣,用了近6400萬的製作費只拍了不到7集的素材,平均每集花費約914萬,確實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超值”概念,恐怕其中遠遠不止套利那麼簡單。

前期籌備工作潦草,開機問題頻出

製片方林楷在發佈會上稱,導致超支的原因一部分在於投資方優酷臨時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這些要求可以總結為三點,一,增加劇集,將原本24集的劇本加長至38集;二,

更換場地,外景地又由馬來西亞轉到泰國拍攝;三,換角加戲,男一無檔期演出,優酷找來貴700萬人民幣片酬的演員頂替、加重鄭嘉穎和謝天華戲份,前者更要由男三轉為反(派)一。

反轉!《套路》劇組解散後重啟,6400萬背後究竟有哪些“套路”?

針對林楷的言論,優酷一一給出了回應。

優酷首先對於延長劇集一事予以了否認,稱己方一直堅持精剪劇本,拒絕注水,是影力試圖通過增加集數的方式,向優酷要求追加預算,後遭到優酷拒絕。

至於更換場地,優酷稱預算起初就是根據在泰國拍攝製定的,也就是說,就算後來確實將拍攝場地由馬來西亞換到了泰國,也應該是恰好夠用,而不存在短缺問題。

雙方各執一詞,難斷真假。

反轉!《套路》劇組解散後重啟,6400萬背後究竟有哪些“套路”?

暫且不說這些矛盾是投資方還是製片方導致的,總之一旦開機後場地或演員等方面出了問題,都是極為棘手的事情。

與複雜的劇組生態配套的是整個拍攝過程中的環環相扣。對於劇組而言,時間就是金錢,開機之前必須綜合演員、場地等種種要素做好充分的日程安排,此後嚴格遵循,避免在任何環節出現差錯。

越是精確的日程安排,越怕出現哪怕一點點小問題,更不要說是演員調整這種“傷筋動骨”的大動作。演員戲份增多,拍攝時間增長,其他演員的時間就會受到相應的壓縮和調整,少量的調整尚能控制,超過日程承載範圍的調整則有可能導致整個拍攝進程脫離軌道

假設真如林楷所言,優酷方面在開機後要求將《套路》中鄭嘉穎的角色由男三調整為男一,場次由六十多場增至一百八十多場,這顯然會嚴重干擾正常拍攝計劃。

外行指揮內行,溝通不暢

互聯網平臺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自制劇,在如何與製片方合作的問題上也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目前仍然未能形成理想的合作機制

對於製片方而言,互聯網平臺的初代身份是“甩手掌櫃”,“看”項目卻不“管”項目,所謂的合作自制僅限於出資。一段時間後,可能是發現投資與收成不成正比,甩手不管很容易被人當成冤大頭,平臺於是自主研發出了一套矯枉過正的“參與制”。

這種參與制簡單粗暴,即派出一個所謂的製片人瞭解項目並進入劇組。這個製片人很有可能既不懂劇本也不懂劇組,只是通過一些狹窄的渠道間接得知了一部戲大致的經費使用情況,便開始“異想天開”地增減資金。聽說一部民國戲投資一般在三千萬左右,就將資金壓縮到三千萬,並對成劇質量提出一系列要求。

他們不懂江湖規矩,殊不知在行風薰染中成長起來的製片團隊為了保有一定的套利空間,只會拼命壓縮成本,並不會對劇作質量負責。很多製品方在瞭解到互聯網平臺會半路殺出這一手之後,甚至會在提預算時儘量大開口,後期如果平臺突發奇想縮減投資,也不至於危及拍攝進度,如果平臺不縮減,那更是求之不得的大便宜。

當前,互聯網平臺和片方的合作普遍已經進入

3.0時代,即平臺代表開始有意識地對製片方提出業務層面的要求。

作為平臺,本著對劇作質量負責的宗旨,熱情參與到製作過程中是必然趨勢,但由於平臺尚未培養出熟悉劇組運行機制的人才,和製片方的溝通仍然是一大問題,常常會出現外行指揮內行,干擾拍攝進度的情況。

這些看似對立的矛盾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解決方案主要有兩種:一,作為投資方的互聯網平臺長期僱傭具有豐富經驗的製片主任,有效監控劇組人員的套利行為,保證拍攝成本;二,雙方在開機前溝通好關於拍攝的一切事務,確保不會在拍攝中途做出意外調整。

目前看來,化解這些矛盾,保證雙方利益,還需靠平臺主動培育瞭解製片流程的人才,藉以溝通和配合製片方的工作。當然,一切合作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作為片方也應該盡職盡責以劇作質量為重,畢竟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只有好作品能為前途開道。

反轉!《套路》劇組解散後重啟,6400萬背後究竟有哪些“套路”?

影投人制片工場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