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春作品~如山的父愛(散文)

馬曉春作品~如山的父愛(散文)

父愛如山

如果說母愛如水,細膩、溫柔,那麼父愛就如山,堅毅、深沉。關於父愛的比喻,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朱自清的《背影》中濃濃的父愛無數次的感染著我、打動著我,從中感受到父愛無言,品味出父愛如山。

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情感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淨。父愛像一本厚重的書,耐人尋味;父愛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無窮。父親是一片天,他用堅實的臂膀,堅強的支撐家,熬盡心血把兒女撫養長大......他額上的皺紋記載著坎坷,他的一生就是一首瑰麗的詩、一座堅實的大山。

馬曉春作品~如山的父愛(散文)

往事一幕幕,交織著心中最痛的記憶。逝去的歲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我一點一滴的找尋著那段歲月中蹉跎的,逝去的夢、情與思念。從小就聽父親講,他生在寧夏海原縣一個富裕人家。太爺去世後,爺爺帶著太太(奶奶的母親)、奶奶、父親和所有家產,投親遷至康樂縣胭脂鎮馬集村。敗光家產的爺爺,拋下孤苦伶仃的太太、奶奶、父親和叔叔,去甘南州合作市另立新家。無助的太太、奶奶孃倆,便將生活的重擔壓給了她們的大兒子、唯一的“頂樑柱”——我的父親身上。父親為使叔叔上學,拋下學業務農,從油坊“套包”、磨坊“磨主”到開小四輪、經營榨油坊,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艱難的供我們兄妹四人上學,一直到我們成家立業。而叔叔確也爭氣,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考上中學的人。從一名工人成長為幹部,擔任過林場場長、州科協副主席、州政府駐那區辦事處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政協副主席;兄妹們也都相繼參加工作自食其力,有了好的歸宿。歷歷往事,叫我們不得不敬重父親為這個家付出的一切。

時光,在我童年的指尖,在我與小夥伴的歡笑聲,在我不經意的想起中一點一點的流逝。小的時候,我喜歡看書。於是,父親便買給我一些連環畫,叫我擺書攤,自己掙錢,一則買書看,二則交學費。與奶奶生活的我,心底下時常責怪父親對兒女的偏愛。擺書攤、挖野菜,我用一把把、一沓沓的“分分錢”“毛毛錢”像滾雪球一樣,將書攤越擺越大,課外書也越來越多,父親鼓勵我: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現在想來,正是父親這種“任性”的教育方式,造就了我自力更生、勤儉持家的本領。每當看到女兒、兒子花錢大手大腳時,父親總責怪我沒有像他一樣教育子女。

馬曉春作品~如山的父愛(散文)

思念,是一種淡淡的味道。思念在遠方,有一種渴望,有一種沉重在時光中沉澱。十八歲那年,我應徵入伍。離開的那一刻,父親、奶奶、母親、叔叔哭成了淚人,父親拉著我的手,久久不肯鬆開。望著悲痛欲絕的親人,我的心撕心裂肺的痛。那一刻,我真正讀懂了什麼是生死離別,什麼是父愛如山。入伍第二年,我回家探親,父親帶我到飯館吃了當時最為奢侈的手抓羊肉,並與我語重心長的拉家常。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樸實的父愛。到部隊的三年裡,父親寫給我的信足夠裝一紙箱子,那一份份飽含思念、關愛的家書,至今讀來,依然潸然淚下,心酸心痛。

參加工作後,父親總是教導我珍惜時光、好好工作。當我的一篇篇稿件見諸報端時,他總會做我的第一個讀者。當我一步步步入領導崗位時,他總是以我為例教育兄妹。當我主編的書籍相繼出版時,他總要向親朋好友誇耀。在他心目中,我已是家族裡唯一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了。

2014年,父親與母親、叔叔、姨娘去了麥加朝覲,回來後,成為“哈者”的父親教門更加虔誠了。念、禮、齋、課、朝樣樣不拉下,清真寺的義務工、聖紀的亥清處處走在了前頭。聽母親說,每番的禮拜中,父親都要祈求真主賜予兒女平安吉慶。他總是告誡我們要時時紀念真主,立起五番拜工,遠離菸酒賭博,做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每到週末,他總是打來電話,過問我有沒有去參加“主麻”聚禮,督促我們兄妹、兒媳帶孩子回家。

寥寥數語不能表達對父愛之愧疚,滴滴小事無法敘清對父愛之詮釋。如今的父親已經蒼老,不再有往日的健康和矍鑠,花白的鬍鬚、廋弱的身軀,折射出他的滄桑和付出。已為人父的我,我總會思念過去,思念奶奶,思念父愛母愛,從自己做子女到自己疼子女的感受中悟出父愛如山的艱辛和無私。

馬曉春作品~如山的父愛(散文)

馬曉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露桐詩話》特約撰稿評審,《莫然文學》《河州文藝》簽約作家,《臨夏通訊社》總編,康樂縣作協副主席,康樂縣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總編)。先後在中國散文網、短文學網、寫散文網、四川文化網、莫然文學、邊塞文學、《甘肅經濟日報》《民族日報》等報刊網絡發表散文、詩歌、新聞6100多篇(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