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

昌道

東漢的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公元28—75年),原名劉陽,字子麗,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他在少年時期便顯露出非凡的聰慧,10歲時就通曉了《春秋》。後來,在“度田事件”中,當光武帝清查田畝時看到陳留吏的牘上寫有,“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時就問何意。陳留吏說不知道什麼意思,他是在洛陽的長壽街上得到的。這時,只有12歲的劉莊就插話說,這是郡裡的官吏教他(陳留吏)怎麼核查土地。光武又問,那為什麼河南南陽不能問呢;劉陽又說,河南是帝鄉,南陽是帝城,這兩個地方田畝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認真核查。光武於是讓虎賁將詰問陳留吏,陳留吏所言果然和劉陽一樣。

繼承帝位後,漢明帝不但謹守制度,懂規矩、有原則,而且非常開明,又很勤政。他在位期間一直尊奉光武帝建武年間制定的制度,從沒有變更過。他還提倡舉薦賢才,嚴格選用官吏。而且他不允許后妃的家人參政,也不給封侯。對貴戚和功臣也能嚴加管束。即使是他的姐姐館陶公主為其兒子來求郎官,他也沒有答應,只是賞給她銅錢一千萬。他對群臣解釋說:郎官的責任極其重大,如果用錯了人,就會使人民受到苦難。古時還有一項制度,就是按照術數星命之說,以月朔為正,如戌亥朔一日為反支,申酉朔二日為反支,反支這一天為兇,在這一天不受理奏章。漢明帝知道這事後,馬上就廢除了這個制度,並說:人民放下農桑之事,遠道來宮闕上書,卻以禁忌加以限制,這難道是為政的本意嗎》

漢明帝非常尊師重教。他做太子時,曾跟隨博士桓榮學習《尚書》。後來當上皇帝后,他。猶尊桓榮以師禮。”還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指教。桓榮生病,漢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榮去世時,漢明帝親自穿上喪服,弔唁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以謝師恩。漢明帝還親自前往魯城,拜訪孔子故居。並親自登上講堂,為大家闡說儒家經典。在他的積極倡導下,上自太子、諸王、侯爵,下至高官的子弟、功臣的子孫,都努力學習儒家經典。

漢明帝還非常的孝順,即使父母亡故後,他也會經常到其墓前祭祀,表達思念之情。《後漢書·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中記載陰太后(漢明帝生母)去世十年以後,在準備去原陵祭祀父母的前夜,劉莊夢見父親劉秀和母親陰麗華二人白首相依,攜手言笑,宛若活著那麼鮮明生動。醒來後,劉莊“悲不能寐”。第二天他帶著文武百官上陵拜謁,當看到陳設在廟裡母親陰麗華生前所用的化妝臺,想起昨夜的夢境,這個已經四十六歲的皇帝,不禁當眾失聲痛哭,令隨行的大臣都忍不住哭了起來。

公元71年,即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漢明帝開始為自己修建壽陵,明文規定,不要堆起陵墳,只要讓墓地不積水就可以了。並且規定說他死了以後,清掃祭祀,只用木盂盛些水、乾肉、乾飯就行。過了一百天,只要四季陳設祭品,設置幾名吏卒,打掃一下墓地就行。如果敢有大興陵墓的人,就以擅自議論宗廟法處分。漢明帝於公元75年農曆八月初六去世,終年48歲。死前又留下遺詔,不要後人給自己建寢廟,把牌位放在光烈皇后的更衣別室裡就行。

漢明帝不但是位治國有方、仁義忠孝的明君,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將佛教引入中國並且信奉、尊崇的皇帝。在他之前,佛教已經於公元前2年西漢末期隨著來自印度、西域的商人、移民等流傳入中國。據《三國志·魏書·東夷傳》注引《魏略》中記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大意是說漢哀帝時期,大月氏國的使者伊存來到中國的長安城,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廬的漢室的博士弟子。而《浮屠經》中所講的內容,則基本上是釋迦牟尼的生平。)此為佛法東傳中土的最早記載。當時還沒有佛教經典文字方面的傳入,也沒有印度僧人來中國,所以不能看作是佛教的正式傳入。

漢明帝與佛結緣,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源於他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某天夜裡做的一個夢。他夢到一位神人,渾身籠罩著一層金光,頭頂還有一光環,綽約縹緲,飛來皇宮的大殿前。明帝見此神人,心中愉悅,十分歡喜。第二天早朝時,漢明帝便向大臣們講述夢中情形,繼而詢問眾大臣,有誰知道這夢中所見為何方神人?有位大臣叫傅毅,博學多才,見識又廣,他回答說:“聽說西方天竺國有位得道之人,被尊稱為佛。他能輕舉飛身,陛下所夢神人應當就是他。”漢明帝聽說此話,非常驚喜,認為自己夢遇神人,當是與佛有緣,而且這還可能預示著自己的大漢帝國會更加繁榮昌盛。於是他就傳旨,派遣使者秦景、蔡情等12人,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西天取經”。

相傳攝摩騰等人帶來的佛像,是優填王造的第四個佛像。其形貌與漢明帝夢中所見的金人一模一樣。漢明帝見後十分高興,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宮清涼臺供養,佛經則收藏在蘭臺石室裡。兩位外國僧人住在招待外國人的鴻臚寺中。第二年,漢明帝又下詔書,令在城西雍門外仿天竺式樣建造精舍,作為兩位梵僧居住、譯經的場所,此即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初名招提寺,後為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又改名白馬寺。攝摩騰與竺法蘭就在白馬寺譯出了著名的我國最早的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如今,白馬寺山門內東西兩側圍牆之下還有傳說是竺摩騰及竺法蘭兩位西域僧人的墓。

由於“永平。是漢明帝的年號,後人便將漢明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求取佛法、佛經的事件稱為“永平求法。”而佛教界普遍把漢明帝“永平求法”視為是中國正式有佛教、有寺院、有佛像和經典譯出的開始。

在此之前,當時,中國尚未遵崇佛教。且自西漢以來,追求神仙、長生不死的黃老之學漸興。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定都洛陽,仍推崇黃老之學。而漢明帝劉莊繼位後,道家學派更加盛行。但當佛教傳入之後,漢明帝大力提倡,供養佛像,翻譯佛經,興建佛寺,積極扶植,許多王公大臣紛紛開始信奉佛教。尤其是漢明帝的同父異母弟弟楚王劉英,更是一心向佛。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卷第四十五)中記載,“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永平八年(65年),漢明帝詔令天下有死罪者可用細絹贖罪,楚王劉英認為自己積累了許多罪過,即派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送到國相處來為自己贖罪。漢明帝下詔說:“楚王誦讀黃老的微言大義,崇尚佛教的祭祀,曾齋戒三個月,對神發誓,有什麼嫌疑,會有如此的悔恨?還是還回贖物,用來幫助在家受五戒的佛教徒和僧侶的豐盛佳餚。”由此可見,佛教已經與黃老一樣被同時祭祀,其影響已經非同一般了。而漢明帝之所以退還黃縑白紈,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當時楚王劉英供養了一些主要來自西域的沙門和居士,而劉英常常和這些沙門、居士們一起奉行齋戒。漢明帝希望那些退還的黃縑白紈,能用以解決一些飲食的需要,也算是他這樣一位皇帝對於佛門的虔誠供養了。

另據《清涼山志》中記載:攝摩騰、竺法蘭“於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陽”。“明年春,禮清涼山回,奏帝建伽蘭。騰以山形若印度靈鴛山,寺依山名也。帝復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即信也。”即是說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前往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禮佛。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僧回到洛陽後,便奏請漢明帝希望能在那裡建造寺院。其後,漢明帝准奏。寺院落成後,攝摩騰以其山形如同印度之靈鷲山,因此取名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明自己信佛之誠意,又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其後還流傳有一個“約期焚經。的傳說:由於當時五臺山是道教占主導地位,因此佛教頗受排擠。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讓僧人與道士以“焚經”為證,以較高下(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臺)。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燬,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從此,佛教才得以興盛發展。

漢明帝賢明治國,身體力行,造就了國強民盛的一番新氣象。同時他作為一代帝王,“永平求法。對於佛教傳入中國也功不可沒。他不但把秦漢以來的文化事業,推向了高峰,同時也為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和其後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