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色故事做成菜,這些菜名亮了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主題教育怎麼上才打動人?

紅色歷史怎麼講才吸引人?

困擾廣大指導員的兩大問題

在望城中隊找到了新答案

課堂進飯堂

上課先上菜

炊事班開課

畫風就是這麼有“味道”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中隊官兵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想象力,依據紅軍長征故事設計出八道菜

這些好吃還叫人忘不了的菜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一起去聽(chi)課(fan)啦!

菜名巧渡金沙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土豆蒸熟、搗碎成土豆泥,模擬成金沙江岸,用花菜模擬成渡河勇士,裝飾的小花寓意著勇士的無畏和最終的勝利,官兵們的奇思妙想一下子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1935年5月3日的那個夜晚,為搶奪皎平渡,革命先烈們日夜兼程180公里,當晚來到金沙江,用兩條破船,渡過北岸控制皎平渡口兩岸,一舉殲滅一連正規軍和一支保安隊。

菜名17勇士渡大渡河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官兵們創造性的為老紅軍飯“紅米飯,南瓜湯”中的南瓜湯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17勇士強渡大渡河”象徵著1935年5月在河南倉圍安順場的那場令人動容的戰爭,那時敵川軍一營一連撫守兩岸,我部17個紅色英雄,靠一條小船,在驚濤駭浪中冒險渡河,將敵人全部擊潰,佔領渡口。

菜名過草地嘗百草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胡蘿蔔、白蘿蔔、白菜蒸熟切塊,不放鹽,不加油,匯聚成這道菜品,菜品簡單,背後的故事卻不簡單,1936年夏天,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更重要的是缺衣少食。正在這時,有一名戰士發現了野蘿蔔,高興的大叫起來並拔起蘿蔔往嘴裡送,張思德為防有毒,一把將野蘿蔔奪過來親自嘗,不一會便大口嘔吐,中毒昏迷。醒來的第一反應就說:“別管我,快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同志把犧牲留給自己,把希望留給別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學習。

菜名半碗青稞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紅軍過草地的時候,因糧食匱乏,周恩來副主席在生病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帳篷讓給戰士,把自己的青稞面分給大家泡水喝,他對戰士們的真心關切,為革命事業增添一份力。麵疙瘩,撒入青菜碎,官兵們形象的模擬出了這道菜,帶我們一同品味那時的艱辛。

菜名血戰湘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黑米和白米混合在一起蒸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寓意著敵我雙方正在進行白熱化的戰鬥,形象的展現出了湘江戰役戰況之慘烈。1934年11月中旬開始,由於左傾錯誤,紅軍進行長達一個月的反圍剿行動,他們用意志較量,用刺刀、手榴彈一次次打垮敵人,為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他們一步步撕開敵人重兵設防後的封鎖線,他們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從8.6萬人銳減到3萬人,這是紅軍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一仗。

菜名九死一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這蒸熟的九隻紅薯看似簡單,背後卻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1935年8月21日,部隊在糧食缺乏的情況下,進入了一片處處都是沼澤的草地,他們艱苦努力,橫渡草原,忍受飢餓寒冷的折磨,吃草根、吃牛皮、喝帶草味的苦水,許多官兵犧牲在草地中,卻為黨中央北上戰略創造了有利條件。

菜名雪中刨冰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率陝甘支隊跨越六盤山,這是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山,眼前的千里雪山,也變成讓人更加歡喜的美景。戰士們把提前冰好的冰塊打碎,製成這道菜,當冰塊刺激口腔,前輩們翻越雪山時克服寒冰刺骨的堅強意志浮現眼前。

菜名12個銅板買一個梨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最後一道菜雖只有一個梨子,但是帶給官兵們的的教育卻意義非凡。1935年4月24日,為渡金沙江,紅軍使用“調虎離山”之計,迫使敵人迅速向昆明集中。在雲南邊境的小山村中,九名戰士發現一筐梨,但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老百姓的東西一點不能動,為了緩解吳富蓮的病情,他們通過多給錢的方法,用12個銅板買一個梨,讓當地百姓深刻認識到紅軍紀律的嚴明。官兵們向革命先烈們看齊,一人一口,小小的梨傳遞著濃濃的戰友情誼。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更堅。“吃著這些菜,腦袋裡不自覺地就開始想象長征那時候的場景,就跟穿越了一樣,感動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菜很有味道。”就餐中,有戰士這樣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次,他們吃得很慢、很認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領悟一段歷史,打造一段菜品

詮釋一個故事,傳承一段基因

是這頓特別的晚飯真正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