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主题教育怎么上才打动人?

红色历史怎么讲才吸引人?

困扰广大指导员的两大问题

在望城中队找到了新答案

课堂进饭堂

上课先上菜

炊事班开课

画风就是这么有“味道”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中队官兵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想象力,依据红军长征故事设计出八道菜

这些好吃还叫人忘不了的菜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一起去听(chi)课(fan)啦!

菜名巧渡金沙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土豆蒸熟、捣碎成土豆泥,模拟成金沙江岸,用花菜模拟成渡河勇士,装饰的小花寓意着勇士的无畏和最终的胜利,官兵们的奇思妙想一下子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1935年5月3日的那个夜晚,为抢夺皎平渡,革命先烈们日夜兼程180公里,当晚来到金沙江,用两条破船,渡过北岸控制皎平渡口两岸,一举歼灭一连正规军和一支保安队。

菜名17勇士渡大渡河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官兵们创造性的为老红军饭“红米饭,南瓜汤”中的南瓜汤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17勇士强渡大渡河”象征着1935年5月在河南仓围安顺场的那场令人动容的战争,那时敌川军一营一连抚守两岸,我部17个红色英雄,靠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冒险渡河,将敌人全部击溃,占领渡口。

菜名过草地尝百草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蒸熟切块,不放盐,不加油,汇聚成这道菜品,菜品简单,背后的故事却不简单,1936年夏天,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更重要的是缺衣少食。正在这时,有一名战士发现了野萝卜,高兴的大叫起来并拔起萝卜往嘴里送,张思德为防有毒,一把将野萝卜夺过来亲自尝,不一会便大口呕吐,中毒昏迷。醒来的第一反应就说:“别管我,快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同志把牺牲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别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

菜名半碗青稞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因粮食匮乏,周恩来副主席在生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帐篷让给战士,把自己的青稞面分给大家泡水喝,他对战士们的真心关切,为革命事业增添一份力。面疙瘩,撒入青菜碎,官兵们形象的模拟出了这道菜,带我们一同品味那时的艰辛。

菜名血战湘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黑米和白米混合在一起蒸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寓意着敌我双方正在进行白热化的战斗,形象的展现出了湘江战役战况之惨烈。1934年11月中旬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红军进行长达一个月的反围剿行动,他们用意志较量,用刺刀、手榴弹一次次打垮敌人,为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他们一步步撕开敌人重兵设防后的封锁线,他们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这是红军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仗。

菜名九死一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这蒸熟的九只红薯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1935年8月21日,部队在粮食缺乏的情况下,进入了一片处处都是沼泽的草地,他们艰苦努力,横渡草原,忍受饥饿寒冷的折磨,吃草根、吃牛皮、喝带草味的苦水,许多官兵牺牲在草地中,却为党中央北上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菜名雪中刨冰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六盘山,这是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眼前的千里雪山,也变成让人更加欢喜的美景。战士们把提前冰好的冰块打碎,制成这道菜,当冰块刺激口腔,前辈们翻越雪山时克服寒冰刺骨的坚强意志浮现眼前。

菜名12个铜板买一个梨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

最后一道菜虽只有一个梨子,但是带给官兵们的的教育却意义非凡。1935年4月24日,为渡金沙江,红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迫使敌人迅速向昆明集中。在云南边境的小山村中,九名战士发现一筐梨,但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老百姓的东西一点不能动,为了缓解吴富莲的病情,他们通过多给钱的方法,用12个铜板买一个梨,让当地百姓深刻认识到红军纪律的严明。官兵们向革命先烈们看齐,一人一口,小小的梨传递着浓浓的战友情谊。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吃着这些菜,脑袋里不自觉地就开始想象长征那时候的场景,就跟穿越了一样,感动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菜很有味道。”就餐中,有战士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次,他们吃得很慢、很认真。

把红色故事做成菜,这些菜名亮了

领悟一段历史,打造一段菜品

诠释一个故事,传承一段基因

是这顿特别的晚饭真正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