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工業文化」是一個這兩年流行起來的新興詞語,也是中國政府目前在推動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過程中著力推行的一項工作。


然而,工業文化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可以說自工業革命開始便已存在。而在中國傳播工業文化,亦早有有識之士奔走推動,其中,中國中車集團的徐厚廣君功不可沒。徐厚廣君在網絡上以「高鐵見聞」聞名,不僅開創了讓社會群眾走進中車企業的活動,還親力親為撰寫了大量有關高鐵的科普論著。此前,徐君之《高鐵風雲錄》就廣受好評,現在,徐君又推出《大國速度:中國高鐵崛起之路》,讀罷令人興奮不已,讚歎這又是一部傳播工業文化的傑作。

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工業文化是工業革命發生後,人類社會產生的一套文化系統。文化的定義琳琅滿目,但可以說,文化本身具有功能屬性,不同的文化適應的是不同社會形態的需求。

例如,農業社會有與之相匹配的農耕文化,這種文化通常會尊重權威與傳統,而這與傳統農業經濟的相對靜態的特徵高度吻合。但現代工業發展起來後,創新成為常態,主導性的價值觀不能過於崇拜權威與傳統,否則無法適應現代工業社會快節奏生活、高強度競爭的特點。

因此,工業革命之後的世界,確實存在著一種新文化,可以簡單地將其概括為工業文化。工業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其中一部分必須以工業產品為載體。在當下中國,高鐵就是工業文化的極為重要的載體。

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中國古代的製造業曾高度發達,以致於外人稱呼中國的國名,如「China」,實際上就是瓷器這一中國的製造產品。除了瓷器之外,絲、茶等手工業產品也曾令中國享譽世界。

遺憾的是,中國在工業革命中落後了,於是,不僅大量的傳統制造業遭受用現代技術武裝起來的大工業的打擊,中國還不得不向世界學習如何製造。換言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文化,對中國來說,是從外部引入的。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又煥發生機,中國的製造品重新成為國家名片——其中就包括高鐵。

與那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同的是,高鐵是現代技術的集成,是真正需要格外努力才能掌握技術訣竅的產品。因此,高鐵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從工業文化的角度說,是具有真正方向性與指向性的典型。《大國速度》的貢獻就在於,它為廣大讀者展示了這張名片的打造過程,而這個過程,真正體現了中國工業文化的成長與崛起。

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如前所述,對中國來說,工業文化是現代歷史上的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工業文化也不例外。

《大國速度》就以高鐵建設為例,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工業文化發展的不易。如今,網絡上常有外國友人乘坐京滬高鐵後由衷敬佩的視頻,可以說,京滬高鐵是名片中的名片,然而,第二章《京滬紛爭》描寫了京滬高鐵如何遲遲不能上馬;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中國高鐵的跨越式發展,這也是中國高鐵為中國工業開闢的一種有價值的發展模式,然而,第六章《二桃殺三士》敘述了曾因「中華之星」而為高鐵事業積累技術力量的功勳們當初對於“跨越”的不解與反對;如今,高鐵出行已經大大平民化,不少社會名流也由衷地在微博上讚歎中國高鐵的高效與便捷。

然而,第九章《風雨飄搖》記載了這些名人在「723」事故之後對中國高鐵掀起的輿論圍剿……一本書看下來,人們對於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會有深刻的認識。而中國高鐵的艱辛與曲折,也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中國工業文化發展的艱辛與曲折。

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不過,展示艱辛與曲折本身不是目的,通過這種展示,反映中國工業人、中國高鐵人的不懈奮鬥,從而在普及知識的同時,給國民帶來精神上的鼓舞,才是《大國速度》在工業文化傳播上的重大價值。環顧全球,力圖發展工業的國家與民族不知凡幾,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與民族卻寥寥無幾。

這說明工業發展不易,說明要發展工業必須有不服輸的意志。只有具備了堅韌的意志,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工業化進程中才能克服種種艱辛與曲折,鍥而不捨地向著目標前進。中國高鐵不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嗎?而這種意志,也就是工業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那麼,意志要如何生成呢?意志的培養主要來自實踐中的鍛鍊,但是,用優秀的作品去鼓舞人、去啟發人,也是重要的途徑。《大國速度》正是這樣一種優秀的作品!

願關心中國高鐵事業的讀者都能讀一讀《大國速度》,願徐君能創作更多傳播工業文化的優秀作品!

原文標題《傳播工業文化的傑作》版式有調整

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從中國高鐵崛起看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與壯大

電子版《大國速度》現已上線

kindle \ 掌閱 \ 多看 等電子書平臺均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