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先鋒|修華:舍小家爲大家的「大棚支書」

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棚支書”

——記臨西縣搖鞍鎮鄉修棗科村黨支部書記修華

2005年,他服從安排從鄉財政所返村,挑起了家鄉治窮治亂的重擔,讓村民從年人均收入1000餘元增加到去年的8600多元;2008年,他帶頭建起蔬菜大棚,並把家搬到了大棚邊;今年,他全力以赴推動大棚配套設施升級改造,力爭通過發展鄉村休閒採摘遊,帶領村民一起走上鄉村振興新路。他就是省優秀共產黨員、大夥兒口中的“大棚支書”——臨西縣搖鞍鎮鄉修棗科村黨支部書記修華。

蹚出一條致富路

6月21日,從臨西縣城南行10多公里,成方連片的蔬菜大棚映入眼簾,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修棗科村到了。

10多年前,36歲的修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初可不是這樣:上千村民主要靠種植小麥和玉米維持生計,村子是個出了名的亂村窮村。

修華調查發現,這矛盾,那矛盾,貧窮是最根本的矛盾。必須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為村民找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幾經選擇,他把目光放在了大棚蔬菜上。2007年春天,他出資租了一輛大巴車,拉著28名村民赴山東省壽光取經,可村民們仍顧慮重重。修華決定帶頭蹚路,2008年,他東挪西湊20萬元,率先在村東南自家承包地上建了3個高標準溫室大棚。

有技術指導,有精細管理,3個大棚種植的黃瓜取得了成功,當年每個大棚收益都在6萬元以上。村民建大棚的熱情高漲,2009年,全村蔬菜大棚猛增到28座。修華把自家大棚的管理交給了妻子王鳳玲,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幫助大家搞好大棚建設和管理上,每天都要到各家大棚裡查看果蔬生長情況。

就在這年的11月,一場50年不遇的暴雪來襲。眼看著雪越下越大,修華早早把大棚戶和村幹部召集起來,隨時掃除大棚上的積雪。大雪整整下了3天,周邊縣市的蔬菜大棚幾乎全部坍塌,而這個村的28座大棚無一受損。

大棚保住了,但是黃瓜苗凍死了四成多。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修華又駕駛自家的麵包車,一天一個來回地跑了三趟壽光,自掏腰包買來新苗讓大家補栽。這個冬季,附近縣的蔬菜大棚幾乎絕產,而修棗科村大棚的蔬菜不僅沒減產,收益還增加了四五成。被折服的村民對修華豎起了大拇指,並紛紛加入大棚蔬菜種植隊伍。

為了建設大棚公共設施,修華自掏腰包30多萬元,又多方奔波籌措資金,共打深井4眼,上變壓器12臺,修田間公路6公里,鋪設了上萬米地下管道,還購買了一臺發電機組解決臨時停電問題。他牽頭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為大家解決建設、生產、銷售等環節上的各種難題。

2014年前後,有5家貧困戶想建大棚缺乏資金,修華幫著找了幾條路都沒走通,於是一咬牙把自己的工資卡和老父親在縣城遺留下的房子做抵押,共計貸款45萬元幫其建起了8個大棚。很快,這幾家相繼脫貧邁上致富路。

為解決品種單一問題,修華帶頭引進蔬菜瓜果新品種,試種成功再進行推廣。目前,該村已發展成為以黃瓜、甜瓜為主,以豆角、西瓜等為輔的大棚種植結構,蔬菜大棚數量達370多個,種植面積800多畝。同時,輻射帶動周邊孫樓、張莊、樊村等4個鄉鎮12個村莊,發展蔬菜大棚900多個,種植面積3500多畝。

跟著大棚搬了4次家

自從開建第一個蔬菜大棚,修華就再也沒有回到村中的宅院住過一晚。

2011年,修棗科村又在村西南建起110個蔬菜拱棚。為保證初次引入春秋式拱棚種植蔬菜成功,修華和妻子在這些拱棚的旁邊搭了兩間板房,把家搬了過去。夫妻倆冬天挨凍,夏天受熱,在這兒整整住了兩年。

2013年,修棗科村西北建了30座溫室大棚,修華和妻子又跟著搬到了新大棚邊。

2015年6月,村裡在村南引進了甜瓜等新品種,修華搬到了現在的住地,這次條件總算有了改善,安上了空調和電腦。

“除了出遠門,修華沒離開過大棚一個晚上。”王鳳玲說。

“大棚發展到哪裡,我的家就在哪裡。不守著大棚我睡不踏實。”修華說。10年來,他一直吃住在大棚邊,誰家大棚遇到問題他都隨叫隨到,解決不了的就第一時間聯繫專家幫忙。為了防止發生火災等意外,春節他都堅守在大棚。

下一個目標是採摘遊

蔬菜大棚的發展,給曾經落後的修棗科村帶來了很多變化,冬閒變成了冬忙,困擾該村的諸多矛盾也成了過去式。

過去村裡主要靠增加大棚數量、提高蔬菜瓜果產量和品種來增收,修華說下一步他們要向發展鄉村休閒採摘遊方向轉型。

在村西北方向武館路兩側,是該村去年新建的18個春秋式鋼架拱棚,13個溫室大棚與之相鄰。這片區域將成為該村發展採摘遊的核心區,目前已納入臨西縣精品鄉村旅遊線路規劃。“我們正在做前期準備,預計8月份開始配套設施建設。”修華介紹,他們正在積極籌措資金,計劃總投資200萬元,建設無土栽培智能聯棟拱棚、高檔廁所、停車場和200多米長的休閒長廊,從明年起,這片大棚將按照採摘園的模式種植各種蔬菜瓜果,長廊上種植觀賞性南瓜、葫蘆,周邊裸地將以櫻桃種植為主,再輔以農家樂建設,爭取發展成為周邊城鄉居民的採摘樂園。

正是甜瓜收穫季節,走到路邊一個攤位前買了兩個品種名“花蕾”的甜瓜,打開一嘗,真甜。攤主修金軍就是本村人,擁有4個大棚,總共種了6個品種的甜瓜,他介紹,他種的瓜根本不愁賣,只不過為了多掙點,他就留下一部分擺攤售賣,也有人順路或專程過來採摘,每天收入兩千元左右。等甜瓜收完了,他準備再種一季豆角。

說起下一步打算,脩金軍說:“跟著支書加油幹唄。”他覺得修華肯為大家幹事,帶著大家致富,把村裡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消化解決了,值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他說,明年他會好好琢磨下何時種、種什麼好,還將從外地引進一兩種甜瓜新品,“村裡搞採摘遊我雙手贊成,肯定能比現在掙得更多!”

“賠錢支書”

提起修華,除了大名鼎鼎的“大棚支書”外,有人還給過他另一個稱呼——“賠錢支書”:不是說他帶頭建的大棚賠錢,而是說他屢屢幹“賠本買賣”,花自己的錢幹村裡的事。最初其實是含有玩笑乃至嘲笑成分的,但現在更多的是尊敬。

如果說剛開始他帶頭建大棚時,有些配套設施自費也合理的話,等大家都建起大棚,有些費用比如請專家、運菜苗、打深井、埋管道等就應該是大家分攤了。但他沒有,因為村集體沒錢,而大家集資很容易帶來矛盾。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自己出錢,並想方設法爭取上級支持,為的是輕裝上陣,更有利於蔬菜大棚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