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所說的「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

爸媽所說的“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

很多爸媽問我們:“我孩子壞脾氣,總是無理取鬧怎麼辦?”

我們答:“對孩子的要求,多滿足,少拒絕。”

於是又有問:“我們其實特別注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為什麼孩子還是壞脾氣?”

看到這裡,我就明白了:滿足的只是爸媽“認為合理”的要求,孩子怎麼可能不“無理取鬧”呢?

所謂“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

說起“滿足孩子的需求”,一個無法迴避的原則就是: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如果爸媽有一個適當的、考慮孩子意願、不僅僅從父母角度出發的尺度,來判斷孩子的哪些要求是“合理要求”,哪些要求是“不合理要求”,這個原則沒有任何問題。

但恐怕對絕大多數爸爸媽媽來說,判斷的標準是:大人認為可以接受、可以滿足的要求,就是合理的,認為不能接受、不可以滿足的,就是不合理的。

於是矛盾就出來了:爸媽所說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爸爸媽媽想答應時,你的要求就是合理的,不想答應時,你就是無理取鬧!

比如,孩子想吃薯條和漢堡,而爸爸媽媽認為,它們都是垃圾食品,吃了不健康,孩子的要求成了不合理要求;

孩子想吃糖果,爸媽認為糖果對牙齒不好,孩子的要求就成了無理要求;

孩子放學想先玩兒會兒再寫作業,而爸媽認為應該先寫作業再玩兒,孩子的要求就成了無理要求;

孩子想買個正版遊戲,而爸媽認為,小孩子就不能玩遊戲,於是孩子的要求也成了無理要求……

孩子每提一個要求,都需要由爸爸媽媽先做這樣的過濾,而過濾的結果常常是,孩子的很多要求,都被當作“不合理要求”而拒絕了。在爸爸媽媽看來,我這樣都是為你好,而在孩子看來卻是,我提個什麼要求,爸爸媽媽十有八九都會拒絕。如此,孩子怎麼可能不“無理取鬧”?

爸媽所說的“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

做“多滿足,少拒絕”的爸媽

作為兩個男孩的爸媽,我們可能算是沒有“合理要求”這個概念的爸媽,我們的原則是:對孩子的要求,多滿足,少拒絕。

前幾天,大兒子放學跟我說:“今天我們好多同學聚在一起討論誰開到好的‘卡包’了。”我就跟他討論了一會兒他和同學們各自都開出什麼樣的“卡包”。

沒錯,那是一個遊戲卡包,孩子好幾個月前就開始關注,一個多月前讓爸爸付款300多買了預售,到前幾天終於正式發售了。而且,我們大兒今年初三,還有幾十天就要中考。

看到這兒,你可能嚇到了,這是什麼樣的爸媽啊,居然給馬上中考的孩子買遊戲,還興致勃勃地跟他討論,換成我,這樣的“不合理要求”,馬上就給拒了!

不過,在我們看來,孩子的這個要求,並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孩子需要學習,也需要玩耍,買個遊戲,和買個玩具沒什麼區別,他又不是每個月都要給遊戲充值,也不是每天都無休無止地玩,不過是每年花幾百塊買一兩次卡包,每週末才玩幾個小時而已,有什麼非拒絕不可之處呢?

再說一件小事。前陣子,兩個孩子都投訴自己在用的爸爸淘汰下來的蘋果手機太老舊、太卡,快沒有辦法用了。我們馬上答應:“再堅持一兩個月,等哥哥中考完、弟弟小升初完成,給你們倆都買新手機,作為升學禮物。”倆孩子都開心地同意了。

孩子們既沒有要求買蘋果的最新款,也沒有要求爸爸媽媽不做任何財務規劃,分分鐘就買到,而且孩子十幾歲了,在父母的負擔能力之內,用個好用點的手機也不過分,這樣的要求,我們自然也不覺得需要拒絕。

兩個孩子小時候,我們也是這樣,有什麼要求,很少拒絕,基本上都快速滿足。你可能會擔心,這樣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答案是:完全沒有!

他們其實很少提買東西的要求,也很少打破和爸爸媽媽做的遊戲時間的約定,對玩什麼、不玩什麼、買什麼、不買什麼,都有自己的原則,甚至經常拒絕爸爸媽媽要給他們買東西的要求。比如媽媽看到鞋子舊了,主動提出“週末去買雙新鞋吧”,孩子毫不猶豫地拒絕:“不用,等壞了再說。”

我們的經驗是,

只要爸爸媽媽稍稍放鬆點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的警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並沒有大人想象得那麼多。爸爸媽媽不需要像防賊一樣,時刻提防著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然後時刻準備著拒絕。恰恰相反,孩子越滿足,他提出你不樂於接受的要求的可能性越小。

爸媽所說的“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

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尺度到底在哪裡?

這麼說,是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可以滿足,爸爸媽媽不需要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做出判斷呢?

當然不是,孩子的有些要求,確定無疑是無論如何不能答應的。

比如,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件小事:

一位媽媽語氣輕鬆地說:“孩子要求了好久,今天終於答應他了,滿足孩子需求嘛!孩子玩得真開心!”

她答應的是什麼呢?——讓四五歲的孩子坐在共享自行車的前車筐裡,由媽媽帶著,在小區裡逛了一圈。

這是滿足孩子需求嗎?這是慣壞孩子!

像坐自行車前車筐這樣的事,在真心爸媽看來,是無論孩子怎麼撒潑打滾地要求,都絕對要拒絕的,因為你滿足的是他的一個要求,給他開的是一個生命危險的口子——那個車筐,根本就不是坐人的地方,無論在小區裡,還是大馬路上,不能坐就是不能坐!

兩個孩子從小到大,我們滿足過他們無數要求,但沒有一次,滿足過此類的要求——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不合理要求。

前面說過,說起“滿足孩子的需求”,一個無法迴避的原則是: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個原則確實很重要,不能沒有,但爸爸媽媽需要掌握,所謂合理不合理,尺度到底在哪裡。

爸媽所說的“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坑!

我們家是用三個標準來判斷:


1、

是否傷害自己。

在我們家,孩子從小就知道,對自己有危險的事,爸爸媽媽是不會允許他們做的,比如小時候坐車時不坐安全座椅、大一點坐車坐副駕駛,他們也從小懂得不提這樣的要求。

但“傷害自己”的尺度,我們會放得比較寬,比如時常吃個漢堡炸雞薯條、隨時能吃到巧克力,在我們看來,都算不上傷害自己,所以需要叫外賣時,孩子們可以很輕鬆地提出“我今天想吃肯德基全家桶”,家裡零食沒了,孩子們也可以很放鬆地跟媽媽說:“再買點上次那種巧克力吧,我覺得很好吃。”這些要求,無疑從不會被拒絕。


2、是否傷害別人。

如果孩子們提出的要求會傷害到別人,包括身體損傷、他人利益的損害、大大小小的精神傷害,我們也會拒絕。比如比較小的孩子,在外面見到別的小朋友玩什麼,就想自己搶過來玩,不給就大哭大鬧。此類的要求,我們一定會制止。


3、

是否破壞需要遵守的規則。

帶孩子在公共場所,孩子提出什麼破壞規則的要求,我們也會拒絕。比如出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註明只能看不能摸的東西,不可以去動,去超市買東西,沒有付款的東西,不能先打開吃,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再怎麼想玩,也要耐心排隊,不可以插隊、搶先。


這三個標準,其實都是用來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行為規範,而不是用來拒絕孩子的要求的。如此衡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拒絕的所謂“不合理要求”,並不很多。

但不少爸爸媽媽,恰恰是在孩子可能傷害自己、可能傷害別人、可能破壞需要遵守的規則的事情上,把標準放得很寬,比如,只要孩子開心,他可以坐自行車的車筐;卻在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大人的意願上,把尺度卡得很嚴,比如只要爸爸媽媽不同意,他就不能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在家裡,會不停地跟你“無理取鬧”,以爭取達成一些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的要求;然後一到外面,沒有了爸爸媽媽的約束,就開始“放飛自我”,成為視自己的安全、他人的利益、必要的規矩為無物的“熊孩子”。

所以,當我們理直氣壯地說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滿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應該拒絕時,真的是需要考慮一下:

我們所掌握的尺度,是不是真的那麼“合理”?

是否只考慮了大人的意願,而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意願?

是不是把嚴格要求的尺度,放在了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真正重要的地方?

是不是為了維持父母的權威,而把“拒絕”當成“管教”孩子的一種手段?

被父母拒絕的那些要求,真的就是“不合理要求”嗎?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