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癸巳深秋,我們來到了隨州文化公園。取名的組織者包毅國先生說:“市委委託我找大家來,為公園的所有建築起個名字,然後再向社會徵求意見。這次取名,雖然只是一個初稿,但不能馬虎。要充分彰顯隨州歷史文化,要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

公園管理處處長聶卉將文化公園設計圖掛在牆上,作了詳細講解。公園是上海園林設計院設計的,整個公園佔地面積近千畝。公園的景點基本上都是圍繞隨州的文化元素展開的。

公園似一個太極圖,分炎帝東湖和炎帝西湖,東邊有善洪取經島,西邊有明月島,中軸線為迎賓大道。北端為隨州火車站,南通隨州市城區中心。北通季梁大道,貫通城區東西。南邊是綠化帶和開發區。公園東北角是紫陽宮,正北為草坪場、生態停車場、公園遊客接待中心。西北是神農壇、太白廣場、餐霞樓,西北角是揚堅亭,正東是未名島。東南是帆船廣場,西南是歲豐橋、舜帝島,西南角是編鐘音樂廣場,正西為公園管理服務中 心、文化長廊。中間有島、橋、碼頭等。公園設計,天人合一,大氣磅礴而不失靈巧,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隨州城區的東方,熠熠生輝。

我們首先來到了公園的核心景區。舉目一看,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稀世國寶尊盤的“尊”為雕塑主體,由青銅鑄造而成,高16米,十分壯觀,取名為盛世同慶。我當過多年的隨州市市文物局局長,知道這件文物的珍貴。尊本是盛酒器,盤是燒香的,尊盤連在一起又成為古人祭祀的神器。尊盤雲紋繚繞,有數萬只小龍焊接而成,用失臘法工藝製成。尊盤出土後20多年無人能複製,足見隨州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雕塑有舉杯慶盛世之意。雕塑座落在廣場中央,顯得莊重大方。張局長說:“這個地方主要強調曾隨文化內容,準備叫曾隨廣場。可不可以?”

曾侯乙墓發掘後,曾和隨的關係讓考古專家頗費思量,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歷史學界專門開展了“曾隨之謎”的討論,先後有四五種不同的猜想。中國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指出,曾即是隨,隨即是曾。有了“曾隨合一”說,平息了這場爭論。到羊子山噩侯尊的出土,2012年對隨州葉家山古墓的發掘,才搞清了隨州西周就有曾國和鄂國。義地崗出土的一件戈上,鐫刻有“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銘文,李學勤的“曾隨合一”說法得到佐證。考古發現,曾國的存在在隨州最少有700年以上的歷史,從葉家山的曾侯,到擂鼓墩的曾侯,他們的生活方式蘊含的精神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是隨州文化繼炎帝神農文化之後的又一座高峰,必須有一個名字來表現這層內涵。“曾隨廣場”和“盛世同慶”這兩個名字確定下來了。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隨州文化公園雕塑:盛世同慶

張局長指著神農壇和季梁像說:“這山還沒有名字,看叫什麼山好?”我們順勢望去,山頂最高處,聳立著似漢代風格的建築,高30餘米,呈方形,壇頂斗拱飛簷,牆身梯形,外用青銅饈,氣勢非凡,亦是景區最高建築。宮內供奉炎帝神農,四周用臘像塑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旨在宏揚炎帝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為民造福勇於獻身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神農壇下面是高20.3米青銅鑄造的季梁像,底座為雲紋石,錯落有致,臺痕斑剝,似在訴說古隨國的風雲變幻。唐代詩人李白曰:“夫漢東之國,聖賢所出,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大賢季梁的雕塑,祥和大氣,目光深邃,身著莽袍,手持書簡,峨冠博帶,衣袂飄逸。

季梁,春秋初期隨國大夫。在春秋大動盪、大變革,文化信仰危機的時代,需要的是重建思想信仰、重建社會秩序——這是知識分子神聖而緊迫的歷史使命。季梁提出的“夫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理念,將中國民本思想推向新境界高度,開拓中國哲學之先河。其“兄弟之國”、“避實擊虛”、“以少勝多”的軍事、外交戰略影響至今。隨國當時能在春秋戰國社會生存七百多年,與季梁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季梁雕塑的下方,用花崗岩砌的階梯,中間為石雕,講述著聖賢們的豐功偉績。

這時,毅國說:“此山應該叫聖山。”有人說:“神農壇的所在,可叫烈山”。毅國說:“炎帝神農思想是隨州文化的一個起點,這個起始為中華文明開了一個好頭,後來者沿著炎帝神農開創的文化發展,進行累積。歷史經過累積就發生質的變化。季梁的精神就是炎帝神農精神的延伸和發展,包括後世的儒家思想體系也是對農耕文化的系統整理,嚴格說,只是炎帝神農文化的延續。甚至今天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就是炎帝神農開創的農耕文化的深化。中華民族的的文化精神,就是一代接一代人的累積,這種累積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承。所以這裡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聖山,還是叫‘聖山’好!”

是啊,有聖人,有大賢在這裡,當然叫“聖山”。這座聖山只要進入人們的視野,心中就開始有一種聖神和敬畏,其實,這就是一種文化滋潤的情懷,這種情懷一點一點的積累,就是隨州人走進現代文明的過程。一個人要是抓住一個機遇,很快就能成為一個富翁,但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明人,沒有長期的修養是不行的。隨州市花大力氣修建這個公園,其良苦用心就是要把隨州人修煉成文明人,從隨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精神營養,來滋潤濡養當代隨州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建設這個文化公園就是為隨州人制造心靈的“墜露”、“落英”,我能參入其中是一個文化人的責任和使命。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季梁雕塑

我們沿聖山行至一個廣場,廣場的南面是錯落有致的餐霞樓,廣場還未命名。蔣天經先生說:“那就叫太白廣場。”大家贊同。李白一出川,就遇到了茅山上清派道人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是深受幾代帝王器重的著名道士。司馬真人讚譽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同時,司馬承禎還介紹了自己的弟子胡紫陽。胡紫陽9歲在仙城山出家修道,在仙城山建苦竹院和餐霞樓,談經修道,聲名遠播,“稟訓門下者三千餘人”。李白早就從司馬承禎那裡知道了胡紫陽,與紫“結神仙交”就在情理之中。開元十五年(727年)至天寶二年(743年)被皇帝下召進京,聘為西京太微宮使。後因皇帝崇尚巫術,紫陽辭官離京,在迴歸故里路上病逝,終年62歲。李白與胡紫陽交往時寫下大量與其有關的詩文,如《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紫陽去世後,李白親撰《漢東紫陽先生碑銘》,稱“先生含弘光大,不修小節。書不盡妙,鬱有崩雲之勢;文非夙工,時動雕龍之作。存也,宇宙而無光;歿也,浪花而蟬蛻”。

可以說,餐霞樓前的廣場命名為“太白”,可以講述隨州在那個輝煌的唐朝時代兩個文化人物的故事。胡紫陽隨州人,師從司馬承禎。道教的祖師李耳,被李姓的唐朝尊奉為國教。胡紫陽能進入朝廷的道教場所太微宮做官並講授道家名著《參契同》,道家學問肯定了不起。李白安州10年蹉跎歲月,能在隨州客居3年,就是因為胡紫陽的餐霞樓。餐霞樓樓前的廣場叫“太白”,李白的字“太白”。“餐霞樓”與“太白廣場”,其實就是唐代的兩個大名人千年後在隨州的再次重逢。

取得好名,大家興致勃勃,拾階登上楊堅亭。楊堅亭與“聖山”相對,座落在西山上,青松翠柏,奇花異草和奇石散落在各樹旁,顯得格外寧靜。大家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隋朝。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政權的開國元勳,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戰功赫赫,官至柱國,封隨國公。楊堅14歲就開始了政治生涯,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後建立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對隨有很深的感情,很多人以為“隨”與“隋”是楊堅忌諱“走之”去掉的,實際上,先秦兩漢時期“隨”與“隋”是通用的。文獻中很多地方的“隨”都是用“隋”,比方“隋侯”、“隨侯珠”等等。“隋”字更反映了“隨”的核心內涵。“隨”的最古老寫法就是“隊”,就是說一座山從天上墜落。這是人們對“隨”的最早認識,隨著人們目光的伸展,人們認識到“隨”地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我讀過包毅國有關於“阝”代表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有”表示稻作農耕肥沃土地的論述,我覺得有道理。楊堅定國名為“隋”,是把握了“隋”的核心內涵。這種把握就讓隨州永久性地走進了中國歷史,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地名來命名的王朝。

隋文帝成功地統一了已經處於分裂局面幾百年的中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之一,被尊崇為“漢人可汗”。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外御強敵突契,內讓人民安寧生息。蔣天徑考證說是南唐徐鍇首先說,隋文帝楊堅改“隨”為“隋”,是避諱“走之”,南唐的文學藝術成就很高,但存在著虛浮文風,徐鍇作出這番言論,不能不讓人往“虛浮”方面推想。後世眾多的學者都指出徐鍇的謬誤,魯迅先生關於“隨”與“隋”的考據尤為詳盡。

面對楊堅亭,蔣天經、李虎同時說道:“應叫‘文帝亭’,只呼皇帝的名字有些不恭。”包毅國說:“這山應叫‘龍居山’,‘龍居山’這個名字是同治八年版的《隨州志》說的。《卷十四·古蹟》:‘隋文帝故宅,舊志,在州西南五十里龍居山。相傳,文帝微時居此。’這個名字俗與不俗,是歷史上傳下來的,改一個不俗的名字,可能就跟隋文帝沒有聯繫了,最好不改。”蔣天經說:“《隨州志》是我們隨州學界的前輩修的,他們用‘相傳’兩個字來說楊堅在龍居山長大的,就是希望隨州的山水能滋潤濡養一代聖賢,其用心良苦。我們也要傳承前輩的美好心意,不要覺得這個名字俗。”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農耕文化壇

好一個“龍居山”,三個字證明隨州的地靈人傑,隋文帝楊堅能稱得上是一代明君。可惜,隋朝在中國歷史存在的時間太短,“隨”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沒能夠得以充分的展現,以“隋”命名的王朝就被楊堅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弄丟了。

我們順著文化長廊,來到編鐘音樂廣場,廣場面積很大,有2千多個座位,舞臺能容200多人演出、臨炎帝西湖岸上,聳立著兩套大型64件曾侯乙青銅編鐘複製品,音色優美,音域寬廣,12個半音齊全,與現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屬同一系列,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1978年夏天在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沉睡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完整成套的大型青銅編鐘,一經面世,那黃鐘大呂,穿雲裂石,餘音繞樑的金石之聲,便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在音樂廣場的東南建有古色古香的茶樓,李虎說:“不能叫茶樓,應叫‘天賴宮’。”包毅國說:“編鐘音樂一奏,世界上還有那種音樂能超越編鐘,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天賴宮’,此名確切。”

舜帝島座落在天賴宮西,臨湖而建,面積不大,別有特色。島上有舜井、舜碑、舜田。可從歲豐橋直接上島。我知道舜時,是從毛澤東“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句中瞭解的。查閱資料,知道了舜帝自幼喪母,受繼母、異母兄弟的多種虐待,但舜始終以孝為本,以誠待人,以仁愛之心終於感動了繼母、異母兄弟。得到了父老鄉親的愛戴和讚譽。堯帝決定由舜攝政並代行天下,舉行了禪讓大禮,由舜“王天下”。舜曾辛勤耕稼厲山,漁獵於姜水。歷史學家張良皋先生認為,舜葬九嶷山就是今天的大洪山。從考古角度看,至今湖南仍未發現夏人的遺蹟,或者說歷史的真實是夏的實力不可能達到湖南零陵。那麼夏的影響通過南陽盆地沿隨棗走廊達到長江之濱是歷史的真實。2001年6月,在隨州市國稅局辦公樓前,也就是舜井衝東臨白雲湖的地方,發掘出舜井、舜碑。舜碑是宋代人立的,上鐫刻楷書大字“舜井”。包毅國說:“三皇五帝,隨州有兩帝,這在中國是唯一的,足見隨州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蔣天經說:“這是一篇大文章,一定要做好。”

從舜帝島向炎帝東湖行進時,遇一橋涵,張雲亮先生說:“這座橋還沒有名字,勞駕想想。”有的說叫“連通橋”,有的說叫“連心橋”,毅國兄說:“叫‘隨和’橋好。天經兄研究‘隨’字是從易經隨卦開始的,六十四卦唯‘隨卦’最好,大吉、大利、無咎,沒有一點兇相。隨的本意是和,隨作為一個詞素與許多詞素搭配都有和諧的意思。比方:隨心、隨意、隨緣、隨便、隨和。‘和’——天和、地和、人和、家和萬事興,天地萬物和、則世界和、地球家園和。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雪中的隨州文化公園

2008年前,我國申報奧運會成功時,我曾接待了法國籍的華人魏導演,他是和張藝謀競爭奧運會文藝節目的總導演之一的人選,他想把隨州的曾侯乙編鐘搬上奧運會舞臺,我帶他參觀了曾侯乙墓遺址和博物館的文物,他被隨州深厚的歷史文化震懾。中午進餐時,他向我瞭解隨州的民俗文化,我向他介紹了隨州“三獨”,即獨人轎、獨角戲、獨杆轎。他聽後感興趣地說:“隨州很和諧,三獨是遊戲,沒有爭鬥,沒有戰爭,在嘻戲中快樂生活,這在全國是少有的,難怪曾侯乙墓出土那麼多精品,而富能敵國。” 是啊,“隨和”正是隨州人高貴文雅的品質。

出隨和橋涵,我們來到了帆船廣場。“帆”蔚為壯觀。廣場可供數百人參加體育運動,看臺可容2000多人。藍天、白帆、紅地美麗而大氣。我說叫帆船廣場不好,帆有“翻”的諧音,詩人李白《行路難》詩有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叫“雲帆”廣場好。李虎說:“有個成語‘乘風破浪’就是出自隨州。”那是南朝宋將宗愨,隨州人,年少便胸懷大志,其叔父宗丙問其志向,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宗愨果建戰功而封官,死後被賜為徵西將軍,建有孝武廟。隨州有其陵墓,今宗愨巷猶存。成語“乘風破浪”即源於此。

過紫石橋,穿蓮花池,到渡蟻橋,來到未名島。張雲亮說:“這個島主要是紀念歐陽修。”包毅國出口便道:“叫‘六一’島。很多人愕然。包毅國說:“歐陽修諡號文忠,寫了《醉翁亭記》稱作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老翁一個。”

公元1011年,一位喪夫的少婦帶著4歲的歐陽修走進了隨州,她以河邊的荻草為筆,以河中的細沙為紙,教子認字。城南的大戶李輔堯見這孩子勤敏好學,就送了一些書給孩子。其中六卷《韓昌黎先生文集》影響了歐陽修的一生,也改變了中國文學史。當時科場盛行濃糜豔麗的西昆體“時文”,而受到韓愈文風的影響,歐陽修在科場屢屢失敗。終於,歐陽修的文章輾轉到翰林學士胥偃手中,胥偃眼睛一亮,幾乎不敢相信,天下還有如此錦繡文章。在胥偃的推薦下,歐陽修在國子監考試第一,禮部考試第五,歐陽修從此離開隨州。是年,歐陽修23歲。歐陽修進入仕途後,數度被貶,但他的仕途坎坷,卻讓他的文章更添了幾成傲氣,幾分自信。歐陽修沒忘記隨州,他寫道:“隨雖陋,非予鄉,然予所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

隨州的靈山秀水,孕育了一代宗師歐陽修,激勵著著隨州人民不為時流,敢於創新。“豈能忘情於隨哉”應該成為隨州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文化公園命名座談會上,也有喜愛隨州文化的網友認為“六一島”太直白,建議叫“希望島”。蔣天徑發言說:“‘六一兒童節’和‘六一居士’的混淆是有意的,這其中就是蘊含著隨州的少年一代能夠像歐陽修一樣,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六一島,一個令人神往的島。

過大通津橋,登山到紫陽廣場,廣場上建有八卦圖,栽有大片竹林,東北角建有紫陽閣。蔣天經說:“胡紫陽在苦竹苑長大,就叫苦竹山。”大家說,苦竹,知者甚少,最好叫“仙居山”,胡紫陽在仙居山修煉得道,遊客易記。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隨州文化公園夜景

仙居山亦稱現光山、仙城山,是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在隨州府河境內,是大洪山山脈。隋文帝楊堅的女兒在此山出家,建有現光寺。據初步統計,李白在仙居山寫有60多首詩,其中《憶譙郡元參軍》“相隨迢迢訪仙城”就是寫隨州的名篇。仙城山有許多仙人居住過。當年追隨胡紫陽仙道的有3000多弟子。詩仙李白居住過的地方才有資格成為“仙居”。

順山而下,過草坪場,到亂石灘。張雲亮說:“你們看這亂石灘臨水而築,順其自然,亂而有度,頗具匠心。”李虎說:“最好叫潄石灘,潄石者,淨也。”潄石乃浪石也,雖無稜角,經歲月沖洗,那石光潔如玉,愈顯其堅韌不拔之本色。一個人能活到無稜無角,就一定到了一種至高的境界。看到河灘上的經過歲月沖刷的石頭,就一定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湖島,島上有個姑嫂亭,連接大湖島的是姑嫂橋。我看著姑嫂亭,想起大洪山姑嫂間一段趣話。嫂嫂看見小妹從田裡扯了一把莧菜,就打趣:“小妹無籃懷抱莧。”隨州的“莧”讀音為“漢”。小妹很是機智,正好瞧見嫂嫂手打涼棚說話,就接過嫂嫂的話說:“大嫂怕日手遮蔭。”說罷,大家都笑了。雖是俚間嬉戲之語,全無淫穢字樣,導遊導說可增加氣氛。很多時候,俗的昇華就變成雅,雅的沉淪就變成俗,雅與俗其實很近。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漢東橋

在古代,姑嫂兩座橋,依山傍巖,互相呼應,是連接大洪山古道,深入腹地的唯一通道。據傳,當年的綠林英雄駐軍於大洪山時,曾專門派將領駐守這兩座石橋,它們成為連接各個山寨的交通咽喉。綠林軍曾經以此天然屏障作為防禦堡壘,多次打敗官府的進剿圍攻。面對這兩座石橋,敵人也只有扼腕嘆息,望橋興嘆。綠林軍中曾有小調諷刺官軍:“縱是朝中千軍師,見了姑嫂也落敗。”可見當時此橋的戰略意義和重要性。

傳說洪山三步嶺上住著一戶人家,父母早亡,哥哥新婚不久,妹妹閨中待嫁。這天哥哥將姑嫂倆織的布拿到集市去賣。因回來晚了,在小橋上摔下而身亡。姑嫂倆誓不再嫁,日夜織布,廣集資金,建成兩座堅固石橋。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奇女子,把兩橋命名為姑橋、嫂橋,俗稱“姑嫂橋”。

善洪取經島座落在東區西門心願廣場的東面,島直徑52米,鳥瞰此島,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相傳,善洪,北宋名僧。始於襄陽出家,是唐玄奘西天取經後又一人。真宗鹹平五年,自秦州出發到屍毘,越雪山七十五,涉江河三十三,穿邦國三十九,歷盡千難萬險,得佛牙五枚,舍利五十粒,於大中祥符八年返京。真宗召見御賜紫衣銀絹,並敕於京師寺院住持,善洪婉謝,遂攜佛經、佛牙、舍利至隨州大洪山,圓寂於大洪山,葬於東塔林。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漢東地闊無雙院,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是溳水之源頭,荊楚之福地。因為有了慈忍禪師、善洪法師,才有了人間福地大洪山,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2009年7月8日,省委書記李鴻忠到大洪山,指示要打造“佛教名山”,建設“養生天堂”,並親筆信本煥長老和印順大和尚,望能援手重建,共襄盛舉。大洪山核心景區已於2013年10月27日建成開放。中國佛教協會致電湖北省佛教協會並轉隨州大慈恩寺:聖像開光,萬德莊嚴,寶地增色,山門增輝。因緣殊勝,龍天歡喜;佛光普照,利益人天。本煥大師書寫“中天佛國”四個剛勁有力、超凡脫俗的大字。

善洪島是大洪山佛教的一個縮影,淨心方能成大業!我說:“善洪島前的心願廣場就叫‘淨心廣場’好,只有心無雜念,才能幹成大事。

在公園裡轉了3個多小時,雖然很累,精神尚好,我以為大功告成。這時張雲亮說:“還請各位辛苦下,到明月島和文化長廊看看。”來到文化長廊,一看有36塊空白牌,準備將隨州的歷史人物在這裡勒石介紹,包毅國說:“這中間的一塊大屏風,當然是介紹炎帝神農,其餘的應按歷史順序介紹,釐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曾隨廣場閣樓

大家經過梳理,一口氣說出了:遠古的炎帝神農,春秋的季梁,隋文帝楊堅,南朝宋將宗愨,唐代開元進士劉長卿,西漢末綠林農民起義領袖陳牧、廖諶,唐代名道胡紫陽,宋代“古文運動”倡導者歐陽修,北宋名僧智緣,北宋大臣宋綬,唐代高僧慈忍,明代東林黨“舉廉吏第一”的楊漣,明代隨州知州李充嗣,宋代進士宋敏求、太學士劉逵,宋代抗金名將孟宗政。還有孟珙、李庭芝、邊居誼,大夏皇帝明玉珍,明代戶部主事陳壽、工部主事李中,清末農民起義領袖趙邦璧,同盟會、辛亥革命功臣王家駒,清末秀才林翼支,工農紅軍主要創始人李彩奇,隨縣鉅商秦觀樓,同盟會員楊汝梅,國民黨要員何成浚,“國防部”高級參謀宋濤,勞動模範劉元祥,社會學家史國衡,古文學家顧學頡……

經曲橋來到明月島,島中央有幅浮雕,由何天國設計的春歸圖案,一幅直徑兩米的圓月,有大海、青松、白鶴,隔海是中國地圖,顯示出海外赤子的思鄉之情。島的南方,建有慕連亭。廣水古代有連氏六傑,一是連光裕,廣水縣令,清官;二是連舜賓(連光裕的孩子),歐陽修的老師;三是連庠;四是邊庶(兄弟倆是連舜賓的兒子),都是縣令,清官;五是連南夫,抗金英雄,是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的老祖宗;六是連萬夫,連南夫都是抗金英雄。可以說連氏六傑是華夏民族優秀代表。據考證,連氏家族開宗山西上黨。北宋初期,連氏祖先連光裕調任應山縣令,即落籍應山,其孩子連舜賓在城南設帳授徒,授課歐陽修等學生。公元1030年,連舜賓客死湖北雲夢,應山百姓聞之,自發將其靈柩運回應山,葬於陳巷子虎粥衝蔽山腳下,墓碑由歐陽修撰書。連戰系連舜賓第33世裔孫。2009年5月,連戰認廣水為其祖籍,欣然到廣水新修復的連氏先祖陵墓題字。2013年9月中旬,連戰偕夫人連方瑀赴廣水祭拜先祖。連戰在先祖墓動情說,先祖在湖北廣水,來此祭拜一直是自己的心願。炎黃子孫同族共血脈,惟願兩岸能執手同心共同來振興中華。“慕連亭”讓人們不忘祖國的統一。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市委書記劉曉鳴專門請隨州文化名人召開了座談會,對有些有爭議的名字進行了反覆論證。他總結說,這個公園開始叫季梁公園,有人說叫曾隨公園,似乎都差點什麼,只有叫隨州文化公園,定位比較準確。隨州文化公園的名字特色性差一點,但卻是各界都可以接受的一個名字。

“以文塑城”記錄歷史,傳承文明;“以文聚氣”,打造隨州文化氣場;“以文化人”在文化的薰陶中提升素質,在慈善的修煉中積累道德。隨州的城市建設有了這“三文”,是可以建成中國最有文化品味的一座城市。隨州文化公園的建設,釐清了隨州文脈,彰顯了隨州文化。我在參與中,我自己的文化品位也得以提升,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文化人,也算人生之幸。

2013年12月23日黃克勇寫於野草齋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天籟宮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歷史文化長廊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舜帝島(右側)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紫石橋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善洪取經島

黃克勇、男、生於1957年8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原任隨州市文聯副主席、隨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隨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隨州市曾都區政協副主席等,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各類全國書法展覽,文藝評論《大象無形 明心見性》、《心有靈犀 健筆縱橫》、《醉心紹樂 墨舞東方》等數十篇文章發表於多種報刊雜誌,書畫作品被2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黃克勇:實至名歸——隨州文化公園取名側記

敬請關注 歡迎賜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