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稱霸之路衰落(三):魏惠王

魏武侯死後,太子魏罃與公子緩爭立君位,韓趙等國插手其中,意圖以此插手魏國政治,削弱魏國實力,後來由於韓趙兩國意見不一,最終太子魏罃爭位成功,這就是魏惠王。

魏國稱霸之路衰落(三):魏惠王

一、稱霸頂峰

魏惠王上臺之後,由於魏國“四戰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北鄰趙國,西接秦國,南連楚、韓,東毗齊、宋。在加上秦國和齊國的相繼崛起,出於戰略考慮,在魏惠王六年,將都城由安邑遷到了大梁,因此,魏國也被稱梁國。

這是因為秦國疆域比較大,如果西進,秦國可以不斷西退,而魏國拉的戰線就太長了,在加上秦國當時確實是窮,魏惠王有點看不上秦國。

魏國稱霸之路衰落(三):魏惠王

而齊國儘管依靠魏國取得侯爵之位,但是不甘附庸於魏國,在魏惠王初登君位之時就同魏國發生了軍事衝突,且利用自己東方大國的身份,拉攏、脅制周圍的一些中小國家,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甚至開始收取貢物。所以魏惠王將對手鎖定在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國齊國。遷都大梁後,便於魏國對東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同時也加強了對東方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國在諸侯中的影響。

魏惠王將軍事戰略定位在東進,對秦國的西邊則採取守勢。期間約,他並未聽從公孫痤的意見,即未重用商鞅,也未殺了商鞅,放任商鞅離魏去秦,導致商鞅在秦國變法,短短二十年秦國雄起,威脅魏國。並且沒有認識的孫臏的軍事才能,放任孫臏去齊國,也使得齊國的軍事實力大增,甚至因此喪失了一統六國的可能性。

魏惠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魏國把黃河水引到甫田澤,再開挖一條灌溉渠,引甫田中水灌溉農田。這樣,使魏國農業生產以及交通都得到了大的發展。甚至使“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從這一點來說,魏惠王還是位有能力的君主的。

魏國稱霸之路衰落(三):魏惠王

惠王十三年大敗韓國,又運用外交方法使魯、宋、衛臣服來朝。

魏惠王十七年(前354年),魏圍邯鄲(趙國攻衛,魏聯合衛攻趙)。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梁,並奪得少梁。並且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齊國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軍隊支援趙國。孫臏用“

圍魏救趙”打敗魏軍,解救了趙國邯鄲。

兩年後,魏國聯合韓國將齊國打敗,齊楚求和。在兩年,魏反攻秦國,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國戰敗乞和,並和魏惠王在彤地會盟,歸還之前侵佔的全部領土。至此魏國勝利告終,霸業得到繼續發展。

二、稱霸結束

到公元前344年,也就是魏惠王二十七年,魯、宋、衛、鄒、趙、秦等國家都派遣代表來到魏國,推舉魏國成為盟主,魏惠王帶領諸侯朝見周天子,至此,魏國霸業到達頂峰。但是逢澤之會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制,於是韓魏翻臉。

魏國稱霸之路衰落(三):魏惠王

兩年後,魏國進攻韓國,韓向齊求救。同年,齊、魏軍 大戰於馬陵,即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帶兵再次打敗魏國,甚至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被俘。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淪為二流國家。由魏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被徹底的排除,魏國再無力稱霸,此後戰國開始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

此後,魏國在齊、秦等大國的夾擊之下,不斷喪權失地,"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國家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國力也是山河日下。

魏國稱霸之路衰落(三):魏惠王

最終在秦王政即位後,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