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有什麼依據?

章大帥7777

清朝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這種話題,問的人很多,答的人也不少,但是,靠譜的提問和靠譜的回答都比較罕見。

從形態上說,清朝白銀分為兩種。

一種是鑄造的銀錠,像馬蹄,像小船,俗稱“元寶”,見下圖:

一種是夾碎的銀塊,通常是銀錠在流通過程中因為不便於找零,被夾剪夾碎後的樣子,俗稱“碎銀”,見下圖:

這兩種白銀的購買力有區別,一枚銀錠,一把碎銀,即使它們的重量相等,成分相同,銀錠一定比碎銀要值錢。這是因為銀錠上面通常都鑄有重量、成分和產地,銘文清晰,便於識別,也便於存放。碎銀子則不然,大額交易之前要熔為整錠,小額交易時也要用天平稱重,以及用牙咬、手掐、觀察質地等方式來估定成分,無形中提升了交易成本。

古代沒有精細化工,白銀提純技術落後,市面上流通的所有白銀,都不可能是百分百的純銀(現在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純度),銀錠和碎銀中除了含銀,還可能含錫,含鉛,含有熔錠之時滲入的煤渣和氣孔。大家如果不信,可以看看下面這枚銀錠:


這枚小銀錠鑄造於光緒三十年農曆九月,由湖北巴陵縣熊新盛銀號鑄造,含銀92%,標重1兩。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暗黑灰黃的氧化層,這枚銀錠還因為鑄造工藝不過關,表層和夾層裡都密密麻麻殘留著許多灰分和氣孔,它的購買力肯定不如一枚同樣重量但鑄造完美的銀錠。

按含銀量來分,清朝白銀有“八二銀”(純銀佔82%)、“八五銀”(純銀佔85%)、“八六銀”(純銀佔86%)、“九二銀”(純銀佔92%)、“九三銀”(純銀佔93%)、“九五銀”(純銀佔95%)、“九八足銀”(純銀佔98%)等等種類。不用想就知道,同樣是標重1兩的小銀錠,八二銀的購買力肯定遠遠不如九八足銀。

按照重量來分,銀錠最輕的就是1兩重的小銀錠,最重的是50兩重的大元寶,另外還有3兩、5兩、10兩重的銀錠。

這麼多種類的銀子,重量、含銀量和購買力都不同,交易時如何達成統一呢?清朝人一般會使用“紋銀”這個標準,將不同種類的銀子都折算成紋銀。

“紋銀”實際上是一個虛擬的概念,它指的是含純銀93.5%的銀錠。有的學者不懂貨幣史,誤將紋銀解釋為足銀。實際上,足銀含純銀98%,紋銀含純銀93.5%。

那麼我們能不能這樣問呢?清朝一兩紋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事實上,這樣提問仍然很不靠譜,因為清朝的“兩”有大有小。

在清朝中後期,白銀的重量單位主要包括“京平兩”、“庫平兩”、“海關兩”。“京平兩”重35.1克,“庫平兩”重37.3克,“海關兩”重37.8克。北京民間說一兩銀子,一般指京平兩;北京官方說一兩銀子,一般指庫平兩;而上海人所說的一兩銀子,則指的是海關兩。

也就是說,同樣是一兩紋銀,在北京和上海的重量都不相同,購買力當然也有不同。

我們現在看到的清代大宗交易合同,上面對銀兩的類別和重量單位一般都規定得特別詳細,如“京平足銀二百二十五兩整”、“庫平紋銀一千四百兩整”、“關平九二銀五千兩整”。為什麼要寫這麼詳細?就是因為那時候的銀子種類太多了,度量單位太不統一了。

另外,清朝長達三百年,物價變動很厲害,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同樣的銀子也有不同的購買力。

比如說清朝初年,北京漕運新米一石(標重可達80公斤)售價是京平九八足銀3兩;到了康熙三十二年,同樣的米只賣京平九八足銀1.3兩。

所以,一個靠譜的提問是這樣的:在清朝光緒三十年春節期間的北京市面上,1兩京平紋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呢?

查光緒三十年春節期間北京物價,1兩京平紋銀可買雞蛋187只,或倉米5鬥,按購買力平價法折算,當時當地的1兩京平紋銀大約相當於今天人民幣160元。


我研究歷代貨幣和物價長達十幾年,出版過《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指南》、《民國房地產戰爭》等相關著作大約七八本,根據我對清代及民初物價的瞭解,假如我們只需要一個非常粗略的回答的話,那麼我可以這樣表述:

在清朝和民國初年(民國初年仍然有白銀在市面上流通),根據購買力平價來折算,1兩銀子最低相當於人民幣30元,最高相當於人民幣270元,在北方城市的平常年景,1兩銀子的平均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35元


開周說宋

就以江浙一帶的物價計算,清代一兩銀子在早期能兌換銅錢1000文左右,康熙時期大米六七十文一斛,一石米170斤左右差不多隻要六七錢銀子,如果按照現在的三塊錢一斤的米價,那麼一兩也就值現在的不到一千元。


&清代乾隆時期
五十兩記賬銀錠,市場參考價500000元。

而當時江浙一帶的牛肉為58文一斤、糖100文一斤、麵粉18文一斤、羊肉73文一斤,一兩銀子不過只能購買17.2斤牛肉、糖10斤、麵粉55.5斤、羊肉13.6斤。如果按照現在的物價來算,糖不過四塊錢一斤,一兩銀子也就值四十塊錢。所以用某一種商品來衡量一兩銀子的人民幣購買力是極不全面的。
&清中晚期陝西二兩銀錠,市場參考價10000元。

事實上,清代早期包括乾隆時期,北京人均收入是三兩紋銀,三兩銀子就能管一家人一個月的開銷。以現在北京人均收入過萬,就以一家三口一個月開銷一萬來算,清代早中期的一兩銀子能相當於現在三千塊錢的購買力。
&清末四川
十兩碗錠,足重官監,市場參考價12000元。

道光時期,曾國藩在京任職時,在他收入青黃不接的時候,整個曾府幾十口人靠十二兩銀子用了一個月,可見當時的銀子購買力之強。康熙時期,一個江蘇巡撫,省部級官員年收入才130兩銀子,月工資還不到11兩。當然,這些大員不是靠工資吃飯,但也能看出銀兩的購買力。



就算到了清末,銅產量大幅度提高,導致銅錢貶值,再加上大量的對外白銀賠款,一兩銀子最高時能兌換銅錢2000文。這個時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更為恐怖,一般農村普通家庭討個老婆也只要四五兩銀子。但是由於清代晚期的戰亂和天災,導致物價飛漲,一斤肉往往需要三百文,一升米也由七文漲到了三十多文。大量發行的銅錢也不能保障百姓衣食住行,銀子作為硬通貨,顯得更加珍貴。
&清末時期,銅錢貶值,人們帶著大量銅錢購物。

所以,一些專家學者用基礎物資大米的價格來換算清代銀子的人民幣購買力是很片面的,有的說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多,有的說幾百,有的甚至說值幾萬。我覺得在米價、肉價、地價、房價等元素的綜合考慮下,清代一兩的綜合購買力應該在2000元左右。


風雲說收藏

我們先看看清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如何?

據清朝軍機處的檔案記載:光緒15年,直隸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玉米、高粱、穀子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清朝時期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56斤左右。這樣換算下來光緒年間的1兩銀子可以買107斤左右。

而現在的糧食:按玉米來算,玉米每斤大概是8角2分

按高粱來算。高粱每斤大概是1.3-1.5元

按穀子來算,穀子每斤大概是2.17元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按最貴的穀子計算,大概也只能賣到232.2元,不過現在社會與古時候完全不同,所以按糧食計算是不太準確的。


Sylar弈

清代,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白銀,在十七十八世紀是世界貨幣,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也是流通貨幣。

如今是啥呢?

工業原料。

所以,以今天的國際市場銀價去對比清代的銀價,顯是傻瓜。

至於糧食價格?

清代,太湖流域是農業產出率最高的地方,兩季折糧食收成650斤。今天華北平原上一季要是收成這數,那都是農村人說的懶豬了。成本都不夠收回,還別說養家餬口。

所以,說糧食價格對比的,叫缺根弦。

唯一可以對比的是物價水平。

1900年代,北京一個五口中等之家,住一個大雜院,外帶兩僕,一輛馬車。每月需基本支出約10至12兩。包涵所有費用但剔除房價。

今天,北京二環路之內兩套房,五口之家一老加夫妻兩孩,一輛進口汽車,請一位保姆。同樣包涵所有費用但剔除房價,估計每月基本開銷約2.5萬。考慮清代不需要支付通訊WIFI物業費也不需要在外飲食,所以一兩白銀折1000元是比較合適的。

當然有地域差。上海廣州肯定物價高,武漢成都低些。農村就更低了,大體如此。





張勇達州

有很多人按糧食等物品計價。

古代糧食與現代糧食的成本不一樣,差別很大。

江南水稻即便是有京杭運河,運到京師也要損耗很大一部分糧食,明代為吃1運1,清代可按吃0.7運1.0算,成本極高。

古代水稻產量清代畝產370斤左右,現代一年兩季普遍過1噸也就是2000斤,同樣的土地由於化肥,糧食品種區別,有6倍產量差。

品質上,古代水稻屬於優質有機水稻,品質售價放到當社會價位不會低,算按7元/斤計價,加上運費計價10.5元/斤。

清代末期一兩銀子大約可以購買150斤大米,按當今市場計價1575元。

除去物品的品質成本因素,既然價值10元的有機大米跟2元的雜交米價值等同,也相當於當今的300元

所以清代一兩銀子的價格相當與今天的300或者1575元。


獵蜂聯盟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