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看孔子怎麼說!細細品讀,受益一生


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什麼才是發自內心的幸福生活呢?從孔子的人生自述看,他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迪。 “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說人在青少年階段,就要立志學習,這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孔子認為,首先要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是一切做學問的基礎和根本,然後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為今後的成長進步奠定、夯實牢固的根基。

“三十而立”,就是說一個人在走向社會的時候,懂得社會規範,自覺地按照社會所認同的行為準則辦事,這是十分重要的。孔子這裡強調的是隻有遵循“禮”的規範,做人做事才能把握住自己。當今社會,我們只有自覺遵循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遵紀守法,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無愧於時代的人。

“四十而不惑”,當一個人經過一定的社會歷練,才能通達做人的道理,深切的懂得“是”與“非”、“榮”與“辱”、“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站得住、立得穩。現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頓不頓就想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雖然花花世界,很精彩,但也有誘惑,伴隨陷阱,我們要時刻守住初心,保持清醒。懂得“君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對於人的一生極其關鍵。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從古至今,人們莫衷一是,各持己見。孔子一生對鬼神之事持有懷疑態度,所以他應該不是說的“宿命論”,也不應當理解為“天志論”。他自述“知天命”的年齡,恰恰是“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的年齡。據此可以推知,“知天命”應當就是通曉《易》之天道、地道、人道,通俗的講,“知天命”這個年齡就是認識和把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自身的規律吧。

“六十而耳順”,就是能夠聆聽各種意見,聞過則喜。把名譽置之身外,對好聽的話、難聽的話都抱有理解和包容的心態。這裡面體現了人心境的平和、胸懷的寬廣,是修養達到較高程度才能做到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人,只有從內心實現了對社會規範的認同,才能把它內化為自覺自願的行為,達到“內”、“外”和“主觀”、“客觀”的辯證統一,這就是人生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