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山區的回憶

粵北山區的回憶


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我在處於粵北的韶關地區馬壩廣東礦冶學院讀書,這片土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學讀書時,就知道馬壩人就是中國遠古年代的鼻祖,他們生活在獅子巖一帶,還有南華寺,丹霞山等等。於是,逢週末不用上課,我就開溜出去玩了。獅子巖去了一次,與幾個同學帶手電,繩子到山洞裡探險,結果,走了一段後,因為太黑,沒路可走,就跑出來了。

丹霞山是七九年中秋節去一趟,風景很秀麗,石頭是紅色的,由海砂及貝殼等組成的,也就是丹霞地貌,奇形怪狀的石頭很多。錦江有一種靜謐的美,像羞答答的村姑。乳源有瑤寨,大峽谷,但一直都沒去過。

南華寺是天天去,因為與學校很近,走路大概十分鐘就到了,我們憑學生證免費。那時年輕不懂事,去南華寺主要是寺廟前有大排檔,有魚有肉吃,有時還有人在賣豬肉,我們就去買來自己煮來吃。那時,學校的伙食很差,基本沒魚吃,肉也沒有天天有,主要吃土豆及青菜,一頓飯菜金大概二毛半錢。豬肉二毛一份。

學生飯堂前面有一片空地,農民會去那裡賣韭菜,豆芽,麥芽糖,蜂蜜,山羊肉,有時還賣整隻活的狐狸,穿山甲等等,那時,馬壩的油粘米是非常有名的,過去是朝廷貢品,非常好吃。(但現在基本都沒有那麼好吃的米了,馬壩著名的白馬牌大米,也沒當年那樣好吃了)。

粵北山區的回憶


學院是建在南華寺隔壁的山邊,四處都是山林,常有長著美麗羽毛的野雞出沒,飛來飛去,有時,我們清晨跑到山上背英語單詞,突然,不遠處的草叢裡面也會傳來嘰裡咕嚕的聲音,我覺得奇怪了,那麼密的草叢裡面,還有誰比我積極在揹我們根本聽不懂的第三門外語呢?過一會,一個野雞就飛出來了,原來是它。離這裡不遠,就是山子輩林場,過去讀書好像讀過是解放軍戰士撲滅山火犧牲的地方。那裡山高林密,要是著火,是非常難撲滅的。學校足球場後面有一個大水庫,但不敢下去游泳,聽說有釘螺,那可是血吸蟲喜歡藏身的地方。

有一路公共汽車,經過學校路口,有一個站,往左是到沙溪,那裡有一個礦山叫做大寶山礦,是冶金廳屬下的大型礦山。往右再過幾個站就是韶關鋼鐵廠。我剛好有二個母姨,一個在大寶山礦,一個在韶關鋼鐵廠,她們都是下鄉知青後招收到工礦工作的。我在每個星期天都輪流去她們家,大吃一頓。持續四年。

印象最深就是這二個地方,都有比較大型的農貿市場,有許多汕頭人在賣塑料製品,可以用糧票換產品。然後小販就把糧票寄回汕頭地區。印象最深的還是粵北的自然環境,在仁化丹霞山一帶,坪石,樂昌一帶,山峰的形狀千姿百態,異峰突起,翠綠的植被,北江,錦江,像玉帶環繞,那裡是金雞嶺,天平天國洪秀全妹妹洪宣嬌抗擊清兵練兵的地方,還有那九瀧十八灣。錦江的二岸,風景如畫,就是下大雨,由於植被保護很好,所以江水仍然如碧。

我喜歡在大雨過後,爬到最高峰處,鳥瞰粵北大地,雨後的空氣,清新沁肺,霧氣濛濛,錦江似白練,玉龍盤山,清風陣陣,一幅靈動的中國秀美山水畫活龍活現了,呼之欲出,浮現起清代洪宣嬌訓練兵的場景。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我們的領袖,氣吞萬里的詩詞,描繪了這萬里河山。

除了這峰巒與秀水,更多的地方是鬱鬱蔥蔥的粵北林區,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林場,正是這些像小草一樣,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林場工人,世世代代都在耕耘,維護,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保護這祖國的這片綠,這造福桑梓的金山銀山。

粵北是山區,林區,植物,動物,山珍都很多,馬壩的油粘大米,香菇,木耳,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山珍,動物則太多了,山豬,果子狸,穿山甲,山羊,五彩山雞,各種蛇。其中,竟然有一次,有二條毒蛇(公蛇,母蛇各一條),溜到我們學院來談戀愛,正在男歡女愛之時,竟然被工企七七班的男同學踩了一腳,關鍵時刻,第三者插足,那還了得,於是兩蛇同時發怒,猛咬二口,就像古代武林雙劍合璧,毒力猛增。我的同學險些被咬死,虧得搶救及時才保住性命。還有一個倒黴的穿山甲,上半夜大概二十二點多出來抓白蟻吃夜宵,路過安裝在野外的單雙杆砂坑時,遇到我班梅州籍貫的姚同學,他在上學前,就是是經常上山抓野獸的能手,結果,被他甕中捉鱉逮住了,燉了,可憐的穿山甲。

山火也是粵北林區的威脅,不時會有山火發生,我在校時,就參加過二次撲滅山火的行動,領略了林區山火的威力,也體現到了林場工人臨危不亂,處事果斷的能力及愛護國家森林資源的奉獻精神。

離開馬壩已經三十多年了,一直都沒有回去看看,只是在出差乘坐火車時經過那一片土地,上火車後,每逢停站,都會隔著車窗看那依稀熟悉的站臺,山水,源潭,連江口,馬壩,坪石,樂昌。。。。

一路上,還是山清水秀,變化不是很大,當然,拔地而起的工業園區,住宅小區,非常多,但整個自然環境還是保護得比較好,但願這美麗的粵北會更美。我一定會回來看看的,到南華寺朝拜,看看那菩提樹,銀杏樹,大水松,九龍泉,再聽那聽了四年的晨鐘暮鼓,補上一柱香,因為那時年輕不懂,貪玩,如今,白髮早已上少年頭,工作,生活已把每一個人都磨練得成熟了,到了一定的年齡,人就會比較理性,也有了一些感悟,對一些無法理解的事或現象就會以佛學或道觀來考慮問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另一方面,可能與佛緣有關係,畢竟,我在南華寺隔壁的廣東礦冶學院讀了四年書,估計多少也會沾點仙氣,一些問題,以佛理來思考,也是很有效的。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壇經的教誨。

粵北山區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