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風景區。

在大門口,有云岡石窟創始人曇曜和尚的塑像。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是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石窟藝術內容豐富,雕飾精美,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雕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壯麗的典型皇家風範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展現的佛教文化藝術涉及到歷史、建築、音樂等多方面內容。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亦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的十大看點。

一 、看名,雲岡石窟是北魏鮮卑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市期間留下的一座歷史豐碑,是世界遺產、國之瑰寶、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遊人慕其盛名紛至沓來。

二、 看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記》引《冀州圖》雲:“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雲岡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緣斬山開鑿。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三、看窟,雲岡石窟的洞窟類型多樣,結構複雜。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廟窟、僧房窟、禪窟等,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窟的主要類型。

四、 看佛, 佛、菩薩、弟子、護法等作為宗教人物形象這裡都可以看到。

五、看畫,掀開雲岡石窟這部精美的“石書”,便似打開了一幅絕倫的卷畫,在以佛、菩薩、弟子、飛天為主要內容的畫面中,亦點綴著一些佛經故事畫。這些故事畫,雖不為雕刻內容的主流,但它卻與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樣,烘托著主題,扮靚了洞窟,使雲岡石窟這顆耀眼明珠,綻放出特有的藝術光彩。

六、看藝,雲岡石窟樂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結合的產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間樂舞藝術在此積澱。經調查統計,石窟中目前有22個洞窟雕刻樂器圖像,尚存各種樂器雕刻500餘件,27種,樂隊組合60餘組。有表現佛界或俗界的專門性伎樂,也有點綴於壁面空間的圖案化裝飾性伎樂;有規模宏大,形式俊麗的天宮伎樂,也有態勢縹緲悠逸、具有迴旋流動之美的飛天伎樂。

七、看史,鮮卑族拓跋部是一支興於陰山山脈以南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公元386年,鮮卑拓跋崛起,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又威服塞北各族,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為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達96年。鮮卑拓跋風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與魏晉通聘後,特別是經過什翼犍的引進介紹,才開始接受佛教。

八、 看人,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學者、達官貴人為其傾倒、歌詠,留下了許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極大地豐富了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

九、看聯, 匾聯雅俗共賞,素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雲岡石窟,歷代留下許多楹聯,為世界文化遺產增光添彩。

十、看寺,雲岡石窟早在窟前營造的木結構建築,稱“十寺”,又作“十名”。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

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迦佛。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為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為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為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建築在洞窟的前簷,被稱為窟簷建築。據專家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簷,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簷建築為清代以後建造。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簷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裡被稱為護國大寺,現在的窟簷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為“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法輪的佛傳故事。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遺憾的是5窟6窟被禁止拍照。這處的照片部分來自網絡,向照片提供者致謝!

雲岡大佛是位於山西大同市,雲岡石窟的那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民間俗稱雲岡大佛,)高達17米。大耳垂肩,是雲岡的標誌佛像形態端莊,是漢族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徵。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雲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說:“雲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峰之一。”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寶地 雲岡石窟

遊覽了雲岡石窟後,我們有著同樣的感受,為我們國家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