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在線教育需劃三條紅線

暑假降至,類似的在線教育亂象無疑加重了家長的焦慮。今年1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2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4.1%的受訪者認為在線教育平臺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50.4%的受訪者期待加強在線教育平臺教師資格篩選和能力評估。

在線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的進步,但是由於缺乏相應的規範而導致的在線教育野蠻生長,正在鏽蝕在線教育正向的紅利。要讓在線教育規範發展,讓家長和學生有更多獲得感,就必須給在線教育劃紅線。

首先要劃清資格線。據瞭解,成立在線教育機構需要經過工商部門和教育部門雙重認證,才能取得辦學資格。此外,在線教育屬於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還要取得相應的許可證,監管部門涉及工信、教育、工商、文化等。只有完善監督管理機制,規定由一個部門統籌,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在線教育機構註冊、資質等問題。

其次是劃好內容線。現在的在線教育平臺就像一個商品豐富的超市,“滿足教育機構網校全部功能需求”“1對1視頻互動教學”“嚴格篩選全國2萬多位優秀教師”等促銷方式讓人目不暇接,但內容卻參差不齊。因此,必須強化在線教育的平臺與授課者的資格審查與能力評估,並對接相應的責任條款。

​再次是劃好法律線。就像保健品不能宣傳療效一樣,在線教育平臺的宣傳也不能直接為效果打包票。即使精準對接的課程,也必須有業界公認的科學的測試技術才行。如果用戶覺得不滿意,是否可以“退貨”,這些都需要法律法規為之劃線。值得肯定的是,今年4月20日教育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已經把在線教育納入規範體系。期待受到嚴格規範和監管的在線教育,能為社會奉獻更多實實在在卓有成效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