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時代,知識才是財富的真正的源泉

付費時代,知識才是財富的真正的源泉

基於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普及,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轉變——“知識付費”風口來襲。

  • 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同時也激勵著優質內容的生產。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是消費升級的表現;為優質內容付費,也正成為消費者的內在需求。
  • 能夠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個體提供知識分享的平臺已日益完善。身處知識付費大潮,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並分享風口紅利。

“知識就是財富”是一句經典格言。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擁有知識已不再僅僅是被描述為學富五車或滿腹經綸,而是財富真正的源泉。

2016年,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隨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知乎上線知乎live等等。

在注意力和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的時代,這些敏感的機構和個人彷彿嗅到了遠處傳來的風信,準備拎著知識迎風而起。

從內容創業到知識付費

春江水暖鴨先知。最先感覺到“風來了”的,還是身處行業之中的創業者們。

知乎創始人周源在2016年一次對外發佈會上表示,“近一兩年,用戶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大家從不願付費開始變得願意對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付費,並且這一趨勢正在加速”。

這對於內容創業者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畢竟他們已經默默耕耘了很久。

除了知乎,內容創業在2016年—2017年還結出其他果子。2016年12月4日,喜馬拉雅FM首屆“123知識狂歡節”成交顯著;2016年6月5日,得到上線第一個付費訂閱專欄,銷售額超過1.7億元;2017年1月,創客匠人講師拓客系統,用戶2000萬+,商家3000+……

2017年知識付費迎來爆發式增長,知識變現的確給不少人帶來了驚喜。因此,2017年也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天時地利人和

知識付費模式崛起,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對於想要獲取知識的人來說,當下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知識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唾手可得;但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知識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氾濫冗餘。

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是消費升級的表現。《知識付費風口來襲》報告認為,知識付費的興起,源自我國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消費型的重大轉變——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的前提下,居民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比例降低,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的教育、文化、娛樂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我們在2015年發現,消費升級對知識付費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現在大家看起來更在乎什麼樣的信息是有質量的,我能不能獲得它。如果我能獲得它,是不是可以通過付費讓獲取知識更加精準和可持續。”

為優質內容付費,正逐漸成為消費者的內在需求。在現有社會體系中,分工正越來越細,但多數人並不會在一個工作崗位上終老一生。跨界和融合是時代賦予的機會,也對每一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因為害怕對外面變化的世界一無所知,也害怕技術變革導致優勢不在。

作為消費的對象,知識並不僅僅是文化和價值傳承的載體。當內容從介質升級為一種服務,就變身為一件可以定製化和個性化的知識商品。羅振宇曾明確表示,當前用戶時間碎片化,已是既成事實。“用戶選擇碎片化學習來填充這些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

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這兩個條件不斷形成完善的交易市場和生態,知識付費悄然崛起。

從漫無目的地接受信息,到主動獲取知識,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對信息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平臺更為寬廣。大量自媒體人、知識類網紅等個人IP成為知識流量和資訊的集散地,他們通過垂直內容的長期耕耘,擁有了數量不菲的忠實用戶。大屏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場景的搭建和用戶習慣培養,都使付費閱讀觸手可及。

修建個人付費牆

Knowledge is power,是“知識就是力量”的英語表達。從字面上看,知識不僅是一種能力和相對優勢,更是能夠對他人產生要求的權利。

時至今日,知識不僅是力量,也是財富。知識與金錢的距離,好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

當前,部分知識付費平臺依託網絡大V、大咖和網紅,迅速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影響力,比如“得到APP”的李笑來,喜馬拉雅FM的馬東、創客匠人的陳安之等。但這些頭部用戶所生產的內容,並不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偏好和需求。

國家信息中心日前發佈的《2017年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認為,分享經濟行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在於通過互聯網,扶持更多的草根和紮根在各個行業但不太起眼的行家裡手,讓擁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加快能量釋放。

這與內容創業者想法不謀而合。內容方面深耕垂直化與社交化,構建內容消費的閉環將成為趨勢。首先,內容應該更長尾,更有針對性;其次,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與內容生產者以定製的形式連接在一起並形成閉環將是內容付費領域的未來;第三,內容不僅是流量貨幣,也是社交貨幣。不僅內容生產者和用戶要社交,用戶和用戶之間也要社交,這是用戶付費的動力,也是內容的潛在價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知識付費不同於出行或外賣行業“高頻+剛需”的應用場景,知識交易的頻率相對較低,但是個性化程度非常高。從認知盈餘分享的供給,到人們對專業化和垂直化等優質內容的認知渴求,能夠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個體提供知識分享的平臺已日益完善,知識付費的潛在用戶市場也將得到無限拓展。

從這個角度看,身處知識付費的大潮,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並分享風口紅利。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擁有一技之長,待價而沽;如果還沒有,不妨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