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点击上方,轻松关注!!

2018年以来,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优化审批流程、深化服务举措,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滨海新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优化投资环境

■ 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实施名称自主申报,执行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大力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截至2018年5月底,通过全程电子化新设企业1108户,占新增企业的10.97%;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港片区首批发放和应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率先实现了滨海新区范围内“一照走天下”、“企业办照一次不用跑”;办理摊贩备案1617件、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9件,办理企业简易注销2488件,开展名称自主申报35289个。

■ 发挥“互联网+政务+金融”优势,试点开通市场主体注册登记银行代理网点,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签署《企业注册服务“一站通”政企合作协议》,有效整合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和工商银行服务网点体系化两个资源,在银行代理网点设专人、专柜面向全区免费为企业提供登记政策咨询和代办注册登记等服务,指导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完成在线申报、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登记机关成立专门的审批中心,实时在线解答问题、反馈审核进度,审核通过后由代理网点集中代领营业执照,并在提前介入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群众办事渠道,实现了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同城通办,大幅压缩了企业开办时间。截至目前,已开设30个中国工商银行代理网点,实现滨海新区辖区全覆盖,累计办理各类业务22笔;与渤海银行、农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接洽。

■ 积极支持自贸区深化改革,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监管局名义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力资本出资管理办法(试行)》,对人力资本出资的适用范围、登记流程及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更好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滨海新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及时完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及公示工作,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规定,将536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根据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变化自动更新市场主体信用风险。

■ 推动各行政机关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将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类别作为信用约束的重要参考依据。2018年以来,共为区委组织部、区科工委、区金融局、区国资委等部门提供相关市场主体失信情况共1192户次,供相关单位进一步核查确认使用。

■ 实行信用修复机制,为依法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积极改正违法行为、主动消除危害后果的市场主体提供修复信用通道。经企业申请,2018年以来,已为符合条件的6户市场主体调整了信用风险等级。

■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组织新区相关单位编制《企业主体责任清单》和《企业违法行为提示清单》,明确企业经营行为的“红线”,使企业知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倒逼企业合法经营,推进监管方式转型。

对标国际营商环境先进水平 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 精准帮扶,靶向施策,切实围绕满足企业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以“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为抓手,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一对一帮扶,对涉及市场监管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共组织开展各类座谈会、走访调研70余场次,实际解决企业问题50余个,收到企业各类锦旗及表扬信8件,并受到滨海新区双万双服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 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互设企业登记政策咨询窗口。在服务大厅设立咨询牌,指派干部对接并指导大厅联审人员做好京津冀三地企业接待咨询工作;组织招商部门、商务秘书企业及代办机构进行培训,做好名称、地址对接工作,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自设立窗口以来,共接待企业及个人咨询20余件,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坚持首办负责制,对办理事项全程跟踪、协调、督办。

■ 组织招商部门及相关企业开展解读优先审批程序相关政策活动。组织新区投资促进中心,保税区、开发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招商部门及辖区内7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解读优先审批程序相关政策活动,让企业对政府出台的亲商重商政策“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为企业家创业发展营造宽松便利、放心满意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