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名代表走進走進巫溪縣寧廠古鎮工業遺址現場

40名代表走進走進巫溪縣寧廠古鎮工業遺址現場

40名代表走進走進巫溪縣寧廠古鎮工業遺址現場

重慶市巫溪縣遠古時期相傳為“巫臷國”所在地,地處大巴山東段渝、陝、鄂三省市結合處,是我國著名的利用自然鹽泉的鹽產地,製鹽史非常悠久,其鹽滷出自今巫溪縣城北10公里寶源山麓、寧廠古鎮後溪河北岸的白鹿鹽泉。早在唐代,就是全國的十大鹽監之一,更在宋代置大寧監,延續到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所產食鹽在川東、湖北等地銷售。隨著川東、川南鹽場的崛起,加之多年製鹽技術未得更新、提高,最終走向衰落、停產,留下大量的鹽業遺產。

40名代表走進走進巫溪縣寧廠古鎮工業遺址現場

據瞭解,為促進巫溪寧廠古鎮整體保護規劃的科學開展,受巫溪縣文化委員會委託,2018年4月11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組建寧廠鹽業遺址考古工作隊,於4月18日開始對寧廠鹽業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至5月10日,完成整個寧廠古鎮及周邊地區的考古調查及勘探工作,共計發現文物點77處,時代涵蓋漢、明、清及近現代。分為鹽泉遺址、製鹽遺址、宗廟遺址、衙署遺址、鹽運道路、碼頭、民宅、輸滷遺址、墓葬及商業遺址等。按類型來看,可以分為工業製鹽遺址、傳統制鹽及售鹽場所、鹽務管理機構、鹽道、與鹽業相關的祭祀場所及其他。5月11日起,根據前期調查勘探成果,擬逐步選擇部分典型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40名代表走進走進巫溪縣寧廠古鎮工業遺址現場

寧廠因鹽而興,亦隨傳統制鹽的沒落而衰敗,現鹽業遺址中的龍君廟遺址、鹽池及分滷板、鹽廠三車間遺址,200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0名代表走進走進巫溪縣寧廠古鎮工業遺址現場

此外,寧廠古鎮上與鹽業有關的遺產還有方家老屋、向家大院、秦家老屋、吳王廟、橋頭溪碼頭、鹽廠厂部、工會俱樂部、一車間遺址、二車間遺址、鹽大使署遺址、大寧河鹽運古道遺址等。多分佈於後溪河兩岸,其中大寧河鹽運古棧道遺址分佈於大寧河右岸,時代從先秦延續至當代,見證了寧廠鹽場由盛而衰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