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三國後期人才凋零?

小小嬴政

三國後期並沒有人才凋零,只是《三國演義》沒有詳細描述三國後期的故事,以致後期人物知名度不高。

同時在三國後期階段,戰爭進入了穩定期,不再像從前一樣軍閥之間頻繁互相攻擊。人才的能力多體現在治理州郡,訂製國家政策,選用人才等各方面。故而軍事謀略事蹟變少了。

隨著三國鼎足之勢形成,一旦發生戰爭就容易演變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大戰,故猛將在軍陣裡衝殺的事蹟變少了,且名將得到戰功的幾率也不再像以往那麼頻繁,故三國後期名將很少有百戰之功,可是相對的他們主持戰役的規模變大了許多,同樣體現出不俗的實力。

如鄧艾、鍾會、王濬、王渾、杜預這類人物所執行的都是滅亡一個國家的大戰,單論戰績而言,他們一場功成就勝過諸多百戰宿將。尚有毌丘儉率軍遠征高句麗,將其驅逐到東北之外。


接著再列一個司馬師幕府陣容,司馬師在掌權後招攬了大量曹魏人才為自己黨羽,基本可以匹敵曹操時期的公府陣容。

王肅是王朗之子,於毌丘儉叛亂事精確分析出對方將士的親屬都在司馬師的控制範圍,這支勁旅遲早會像昔年的關羽軍一樣土崩瓦解 。司馬師採納其計策,大破毌丘儉。

傅嘏,弱冠知名於當世。其人謀略出眾,有先見之明,是司馬兄弟掌權的關鍵人物,擔任尚書僕射控制行政權。若非此人死的太早,足以可以擔當起荀彧一類的角色。

荀勖是荀爽曾孫,其人博學多才,謀略出眾,參與國家制度的建立,還精通音律和史學。這人要不是人品太差,能力也不會沒得到重視,論起事蹟才能,應該是荀攸一類角色。

鄧艾、鍾會暫且不論,裴秀少年就名滿天下,被稱為子奇、甘羅一類人物。在為司馬氏效力後歷來參與機要,屬於郭嘉一類角色。

惡貫滿盈的賈充時常為司馬兄弟出謀劃策,關鍵時刻可都督軍隊或留守後方,作用頗多,是程昱一類角色。

史書號稱賈充、石苞、裴秀、王沈是司馬昭手下謀略最為出眾的幾人,可是他們全都不及陳騫,陳騫才兼文武,有先見之明,只是施展謀略的具體事例不多,故不張揚。

其餘還有阮籍、山濤、王沈、魯芝、鄭袤、盧欽、鍾毓、荀顗、虞松等,雖非一等一的大才,但相較三國早期一群幕僚也是相差不遠。

這幫謀臣之所以顯得不出名,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沒著重寫,其次是三國後期人才的重點都體現在處理行政事務、規劃國策方面,故顯得軍事謀略較少。再就是彼此之間勾心鬥角,一股聰明勁都用作官場自保或謀害同僚方面,當然對敵國少有輸出。

戰將方面,王昶、王基在荊州之戰把步協、施績、諸葛融壓著打,其後王基在征討諸葛誕時都督二十六軍,兩人主持的戰役規模相比早前的關羽、曹仁、夏侯淵等名將只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基為人謀略出眾,臨陣應變能力甚多,恐怕早前的名將都不一定是他敵手。

除去主持大戰役的名將,如破蜀三將牽弘、楊欣、王頎皆勇猛善戰,淮南戰場的蔣班曾斬殺留贊,攻破張悌。張特以合肥新城拒守諸葛恪二十萬大軍。這些戰將只是都沒有列傳而已。只有果敢剛烈的周浚被立傳記,在滅吳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晉書》還提到吳將陶璜、吾彥和晉將毛炅,他們是可以跟陸抗並列的人物。特別是陶璜謀略超絕,幾乎可說是獨立遠征越南,平定交趾的叛亂。

蜀將有柳隱勇冠三軍,以拒守位於漢中的孤城黃金城,直到劉禪向鄧艾投降,他都沒讓黃金城陷落。

故可以說題主的問題是不成立的,只是這些人物於歷史上知名度不高而已。沒有側重提到的羊祜、杜預、陸抗都在武廟中,這幾位是不必細說了。


蘇沉船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這個問題。

有道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詩詞文章是誰寫的 ?文人。在東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無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封建證券在農民大起義的有力打擊下出現動搖和瓦解。封建統治秩序開始混亂,原有的一整套壓迫剝削人民的制度不同程度的被破壞,各個政治軍事派別都不遺餘力的延攬人才,以圖壯大實力,原有的一套體現封建統治著利益和意志的人才選拔的方式和渠道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被不斷地改進和拓寬,導致大量的知識分子通過各種渠道走上政治舞臺,開始在漢末天下大亂的歷史時期施展各自的才幹和抱負。給任一種人才濟濟的感覺。

其實這是在原有的人才選拔機制被打破以後呈現出的現象。事實上在封建統治相對穩固的時期,民眾中的各類人才都還是非常多的,只不過被封建統治者用一套人才選拔機制給壓制了,導致大量人才不能出人頭地。戰亂打破了陳規陋習,拓寬並疏通了人才的成長通道,讓各類人才在歷史舞臺上大顯身手。

隨著戰爭的不斷髮展,一些不能順應形勢發展的政治軍事集團相繼被消滅,最後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居民。這三個封建割據政權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推行了一套與舊的封建統治者完全相同的人才選拔制度,使得各自勢力範圍的舊秩序得以重建,在魏蜀吳三個封建政權內部,再次出現了“世胃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的局面。大量的人才受到了壓抑和壓制,造成人才不能充分被尊重和發現,給人一種人才減少的感覺。實際上人才沒有減少,只不過是被反動統治者的反動人才政策給壓制了。


江南不缺水

其實也不算人才凋零吧

創業初期牛人眾多 哪朝哪代都這樣

你看看之後的遼國金國西夏蒙古

都是前期狠人特別多 然後到了後期子孫不肖 加上環境沒有那麼鍛鍊人 素質自然比不上前輩了

三國也是如此

曹魏到了後期 以政歸司馬氏為分水嶺 曹魏宗族勢力已經沒什麼大牛了 像當年曹操帶著夏侯兄弟 曹仁曹洪平定四方 曹丕曹植曹彰三兄弟奪嫡之爭時那種人才扎堆的景象不復存在

這時候的人才集中在司馬氏和外姓將領中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都算是後期軍政兩道頂尖的人才

司馬師雖然狠毒 但政務能力是出了名的傑出 打仗也不差

像陳泰 郭淮 鄧艾 鍾會這類 也是一時名將

到了晉朝 杜預 馬隆 文鴛 等人也是一流的戰將

所以魏國不能說人才凋零 軍政兩道都沒有出現大規模人才衰退

蜀國差點 但姜維 王平 蔣琬 費禕 董允等人都算不錯的人才 跟劉備時代比起來差點 也不如孔明時代 考慮到蜀國地盤最小 有這個成色也可以了

吳國方面 內耗比較嚴重 宗室之間的奪嫡爭權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人才方面 陸抗 諸葛恪 丁奉都算不錯的人才 吳國之敗是在蜀國已亡 陸抗已死 昏君當道三個不利因素下才發生的

整體來說 三國後期的人才弱於前期 但不能說無人 更談不上凋零


大蔥侃侃侃

1、東漢末年長期混戰使社會生產嚴重破壞,和平年代才有心思搞教育。從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割據混戰近四十年,很多老百姓甚至是地主士族都沒落甚至被消滅了,國家可供培養的人力資源也很有限。而東漢末年之前,雖然政治日趨腐敗,但還是和平時期,社會穩定人口眾多,所以到東漢末年時就可以提供很多優秀人才。

2、三國鼎立時,雖然也有戰爭,但已經不像東漢末年時那樣打的天昏地暗了,所以,三國的宗室、士族、功臣都壟斷了官場政治,很多東漢末年時的英雄功臣們的後代都有官職,社會上升通道還是很狹隘的。而父死子繼導致三國後期人才少,比如曹真的兒子曹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諸葛亮的兒子才能平庸,曹孫劉三家的後代一代不如一代,肉食者鄙,這句話很恰當。

3、東漢末年時競爭激烈,不進則退。軍閥們都很努力,謀士武將們也要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而且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實戰演練的機會供自己打怪升級。所以經歷了三四十年的軍閥混戰後,英雄們都得到了鍛鍊。劉備上廁所時看到自己大腿上都長出了贅肉都自責不已,要是太平盛世,長出來了肥肉估計都要顯擺一下。這就是危機意識上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