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這是一個問題:對企業的改進是大加讚譽,讓大家都容易些;還是指出可能改進的機會,讓彼此都艱難些 ?我只好再次冒點風險,讓彼此都艱難些。
01
先來看看錶頭,這裡凝視15秒,你覺得如何?
- 對於故障發生的基本信息的收集,結構還是非常完善。如果我們再看這個數據:
- 開機和停機時間相差了78分鐘;
- 停機總時長是210分鐘;
- 故障判斷+故障處理+開機調試是140分鐘。
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這些時間之間的差異,你能幫我理解一下嗎?
02
看看描述部分,請再凝視15秒,你覺得如何?
- 這裡填寫的還是比較完整的,並出現了一些定量的描述,比如85-98之間。還有幾個機會:
- “故障類型及部位”,這裡是映射到具體的設備,便於後期的數據分層和統計,而很多時候填寫成了一個原因;
- 失效模式草圖未能提供有效的信息來理解失效模式;
- “故障失效模式描述”部分是在推理失效模式,不是對失效模式本身的描述。我們習慣於跳躍PDCA,直達D的部分,對於現象的描述無法聚焦。比如這裡的故障失效是“機器停機清洗”?“報警無法復位不能正常生產”?“機器報警夾爪液壓油壓力高”?
- “要求新的檢查...”的部分是空白,是一個問號,這個問題能根除嗎?
03
再看看五個為什麼分析?
這裡的表單應用是錯的。對於故障的五個為什麼的分析,必須縱向完整,橫向嚴謹。這裡都沒有,流於形式。
- 每一個為什麼要能繼續向下展開,需要驗證,把假設轉化為事實,否則都是停留在臆想的層面。比如,如何判定機械調壓閥老化?
- 對於“壓力傳感器不穩定”的結論,好像意猶未盡,為什麼不穩定?
- 對策部分好像和為什麼的分析又進行了遊離,是在針對問題制定的對策?
- 最後的根除對策“檢查無鬆動”,還是不知所云。
閱讀更多 智慧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