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過去的阿以衝突中,阿拉伯國家打不過以色列?

毅宸玦

首先介紹一下阿以衝突,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衝突。衝突從19世紀就已經爆發了,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緩和。雙方爭奪的主要對象是土地、淡水資源和耶路撒冷相關的宗教問題。

19世紀末猶太人搞復國運動,搶了阿拉伯人的很多土地,雙方發生了不少流血衝突事件。

圖為以色列特種部隊

後來1947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聯合國在劃分土地問題上出現了偏頗,導致阿拉伯人極為不滿領土劃分。於是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隨後又有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等地區的阿拉伯人圍繞著領土和耶路撒冷,沒完沒了地打仗。領土糾紛主要歷史遺留問題,畢竟古代的地理疆域劃分沒有明確界限,猶太民族也在不斷遊離遷徙,一片土地上,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曾經都生活過,現在一方想回來,一方不讓。

圖為巴勒斯坦難民

介紹了背景,下面來談談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打不過以色列。我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阿拉伯人整天好吃懶做靠著石油發了一大筆財,給軍隊裝備得十分奢華,但是沒有人才,或者說沒有思想教育工作。高福利制度讓軍人沒有絲毫鬥志,不知道士兵是不是在想“我可不能死,錢還沒花完吶!”這種心理只會惡性循環,讓從上到下的所有軍人都沒有意志,進而沒有戰鬥力。而以色列多團結啊,他們只有巴掌大點兒地方,萬一失敗了不就亡國了,說不定又過上飄搖不定的生活,所以以色列軍人們都是豁出老命地拼。

第二,美國是以色列的金主爸爸,阿拉伯國家可沒有像美國一樣的金大腿可以抱。第一次中東戰爭,美蘇給以色列送錢送武器;第二次中東戰爭,美國又給以色列提供外援,以色列和美國這個時候緊緊的捆在了一起,之後幾次中東戰爭,美國為以色列提供了強大的支援。蘇聯雖然也援助阿拉伯國家,但是援助的條件很苛刻,束縛住了阿拉伯人的手腳,遠不如美國和以色列那樣的濃濃戰友情。

圖為以色列國土變化

其實阿拉伯和以色列的鬥爭,更像是兩種制度的鬥爭,阿拉伯世界宗教的世俗化改革失敗,帶有落後的封建色彩,靠外援打仗,沒有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而以色列是現代化的制度,有先進的教育制度、軍工產業,再加上民族團結等一系列優勢,怎會敗於阿拉伯兄dei。


軍情解析

如果沒有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拉偏架,這事真有可能嗎?

沒有考慮美國因素,單單講阿拉伯國家打不過以色列,其實只是一直以來謬種流傳的政治謊言而已。

實際上,以色列單獨打贏的戰爭只有第三、五次中東戰爭;而第一、二、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如果沒有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幫助,恐怕面臨的將是慘敗乃至亡國的結局。

第一次中東戰爭

  • 簡介

由1947年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所引起的矛盾衝突。

1948年5月15日凌晨開始(衝突從1947年11月開始),為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它使以色列成為獨立的國家,將巴勒斯坦英帝國託管地的剩餘地區分成分別由埃及和外約旦控制的地區。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戰後劃分的巴以停火線(“綠線”)使得以色列領土比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擴大了6200平方公里,這條分界線也逐漸被國際社會乃至阿拉伯世界所認可。

  • 美國的作用

綜觀戰爭初期的形勢,阿拉伯國家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全軍已處於崩潰邊緣。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開戰的第三天,美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蘇聯代表也要求安理會立即表決,並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進攻,要求它們停止行動。英國最初反對美國的建議,並聲稱繼續給予阿拉伯國家援助。但不久,英國因為財政上有求於美國,又同意了美國的建議,並撤走了阿拉伯軍團的英國軍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提供武器。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給以色列啜息之機,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為而後的戰爭作準備。

然後以色列在這期間內擴充了兵員,並從美英兩國採購了大量武器

第二次中東戰爭

  • 簡介

第二次中東戰爭(Suez Crisis,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西奈(半島)戰役、卡代什行動)是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

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均介入此事件,

並對三國施加壓力。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英法兩國的軍事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身目的。這場戰爭也標誌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戰爭結果是埃及失敗,英法以戰勝。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在美蘇的干預下贏得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 英法兩國的作用

這次戰爭,是英法以三家打埃及一家。英法兩國負責空襲埃及,你叫埃及怎麼玩?

第三次中東戰爭

  • 簡介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方面稱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方面稱六月戰爭,亦稱六五戰爭、六天戰爭,發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發制人”戰爭的一個典範。它發生在以色列國和毗鄰的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之間。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聯軍被以色列徹底打敗。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陣亡900人,傷4500人,3個阿拉伯國家陣亡2萬人,傷4萬人,被俘6500人。以軍損失戰機26架、坦克60輛,卻擊毀了對方400多架飛機、500多輛坦克,以色列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無法和平。
  • 評價

應該說,這一次戰爭以色列靜心籌劃,是依靠自己迅速取得了勝利。

第四次中東戰爭

  • 簡介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週,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 美國的關鍵作用

在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進行的五分錢救援行動(Operation Nickel Grass),為以色列補充了大量寶貴的軍火武器。

在開戰的頭幾天裡,以色列空軍損失了大量戰機,被阿拉伯國家所部署的各種地對空飛彈擊落或擊傷。因此以色列向美國買下36架F-4幽靈戰鬥機,這些戰鬥機本來隸屬美軍,在塗掉美軍標誌換上以色列空軍的標誌後,由美軍飛行員直接飛往以色列,並馬上投入戰場。

除了補充以色列消耗的裝備與彈藥以外,美國還提供以色列一些新裝備:小牛飛彈、百舌鳥飛彈與託式飛彈,其中百舌鳥飛彈的使用被埃及指責有美國空軍的飛行員直接介入戰爭。

直到戰爭結束為止,這項行動讓以色列在戰爭的緊要關頭,能夠迅速補充初期損失的裝備,因此這項行動有時也被稱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動”。

也因為美國的這項行動,嚴重激怒了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聯合對美國實行徹底的石油禁運,造成美國油價暴漲,導致1973年石油危機

第五次中東戰爭

  • 簡介

第五次中東戰爭,又稱黎巴嫩戰爭,爆發於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自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戰爭期間出現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民兵組織對巴勒斯坦難民的貝魯特大屠殺

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企圖在黎巴嫩建立一個親以政權,趕走敘利亞在黎駐軍。
  • 評價

埃及已經跟以色列和解了。僅靠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的聯合已經無法打敗以色列了。


建章看世界

第一,雙方內部對勝利的渴望程度不一樣。以色列在中東是一個異類,被阿拉伯國家包圍,從其建國第一天開始就面臨著阿拉伯國家戰爭的威脅,無論哪一次戰爭,一旦失敗就是有亡國的危險。以色列人好不容易在重現自己的國家,他們不想再次被趕出中東。所以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政府與百姓能夠在共同目標前同仇敵愾。而阿拉伯國家在戰爭中各懷鬼胎,由於宗教原因,內部的團結很長問題,本來擁有的優勢也會慢慢流失。不團結的阿拉伯世界和現代化的以色列,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美國因素。以色列作為美國的盟國,背後有美國撐腰,就讓以色列在與阿拉伯國家的博弈中沒有多少後顧之憂,以色列一旦被動,美國肯定或伸出援手來扭轉局面。而阿拉伯國家的後臺主要是蘇聯,但蘇聯本身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就處於劣勢地位,加上蘇聯本身並沒有把中東作為其冷戰的主要地區,所以蘇聯對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力度無法與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力度相提並論。

第三,軍事因素。戰爭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其中統帥的作用最為重要。實際上在歷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由於在指揮權問題上的不統一,導致屢屢錯失良機,本來有利的局面都會被扭轉。以色列由於就是單獨一個國家,指揮權歸誰比較明確,軍隊可以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下作戰,其戰鬥力自然非常高。


詹思丁

可能大家對阿以衝突為什麼會那麼頻道的發生感到疑惑,以及阿拉伯國家為什麼打不贏以色列,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各位看官仔細閱讀!

中東地區一直是戰亂不斷,但是這裡的戰亂,在我看來思路很清晰只有兩種形式。第一:掌握對石油的控制。第二:宗教衝突。

而以色列與阿拉伯人的衝突就屬於宗教衝突。最早我們知道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其實巴勒斯坦人也是屬於阿拉伯人的範疇,所以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長期的衝突就等同於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衝突。而衝突的根本原因就是宗教問題,美國的操縱下將“耶路撒冷”從阿拉伯人手裡給了猶太人,從此註定中東不太平。這個“耶路撒冷”可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而作為伊斯蘭教教徒的阿拉伯人與作為猶太教教徒的以色列人為了自己的“信仰”能不會打的頭破血流嘛?


至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猶太人的名族情懷了,歷史上猶太人長期的被驅離,屠殺,統治,現在好不容易被劃分一塊土地建國,能不想自己變的強大嘛?所以土地的擴大勢在必行!

多少次的衝突阿拉伯人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這讓人產生了巨大的疑惑。按照雙方的體量來看,這完全不符合常理,在我們看來阿拉伯國家實力遠遠強於以色列的,所以這就引出了今天問題的答案!

今天在我們看來中東就是土豪和戰亂的代言。這兩個詞圍繞著“石油”展開。石油給阿拉伯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就如他們領導人來我國訪問的時候都是自帶電梯去車輛,被網友們戲稱自帶“bgm”的國家。反觀以色列就並沒有那麼有錢,但是國家有錢就真的可以是強大的代表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年宋朝是國家GDP總量達到了世界裡百分之60以上,科技也是領跑全球,“四大發明”基本也是那個時候的,但是卻很羸弱!和金朝打打不過,和西夏打打不過,和蒙古人打打不過,皇帝也被捉了去!要知道這些國家當時很小而且極度不發達!這就是下面要說的第一個原因:人心散亂!


阿拉伯國家看似很團結,但是在對待以色列問題的態度上都是各懷鬼胎,內部的不穩固,人心散亂難以形成真正的戰鬥力。說的通俗點,阿拉伯人的愛國情節沒有猶太人強,難以在國家危亡時形成粘合力!

接下來,我們說說第二個原因,美國。

美國在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之間一直是“攪屎棍”的存在,以色列人的不敗很大程度上和美國有關係,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估計,也難以維持這麼久的軍事消耗!美國需要以色列這個小弟,來使中東混亂從而維持自己在中東的話語權,從而獲得巨大的利益!符合“渾水摸魚”一說!


樹先生776

看了幾位朋友的回答後,也想發表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個人認為,在數次阿以衝突中,阿拉伯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阿拉伯國家不團結。

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試想一個不團結的陣營如何與敵人對壘?其失敗是註定的,人多的優勢發揮不出來,人海變成了人渣,於事無補!

據解密的檔案顯示,阿拉伯國家剛剛開完絕密會議,會議內容5分鐘後美國就知道了,這仗還怎麼打?因此阿拉伯國家打敗仗是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打贏了那才是奇蹟。後來埃及人在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時採取了迷惑方式,秘而不宣,突然發到襲擊,致使以色列戰爭初期吃了大虧,固若金湯的巴列夫防線也被摧毀。

二是美國強力介入。

美國一直在為以色列提供人員培訓、後勤補給、武器裝備支持,在戰爭打到緊要關頭時,美國也顧不了許多了,其空軍直接參戰,很快扭轉了戰局。而信誓旦旦要為阿拉伯特別是埃及提供武器裝備的前蘇聯,擔心引發世界大戰而遲遲不交付埃及軍隊所需要的軍需和情報支援,致使以色列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直逼開羅,逼迫埃及吞下苦果。這也是埃及後來與前蘇聯關係破裂的主要原因。

如果當時前蘇聯也直接參戰,世界也許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埃及微生活

1948~1982 先後打了六次中東戰爭 而每次贏家卻都是以色列 卻不是阿拉伯聯軍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跟訓練有關 以色列的戰鬥力可是一流的 他們不光有美國爸爸給他們的武器 同時他們也會自己研究發 而且還幫助過中國的軍工業建設 所以他們訓練有素 反觀阿拉伯聯軍 那就呵呵了 他們雖然裝備著清一色的蘇式裝備 但是幾乎沒有戰鬥力 最典型的就是1973年戈蘭高地戰役 一輛掉了鏈子的以色列坦克居然擋住了敘利亞蘇械團的一個裝甲師 要我說哪怕這個旅長他派幾個小兵過去看看也行 光在那傻等 一直等到第二天早晨 以色列的空軍援軍來了 輕輕鬆鬆的就將敘利亞蘇械團給消滅了 打仗看的不是裝備有多好 而是看你會不會打


白宮上班族

看了這麼多評論,感覺有點異樣。首先阿以戰爭,一些國家是來撈便宜的。撈的著就撈,撈不著就攪混水。根本就沒有積極打以色列。前期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鄰國是來搶地盤,其餘是來湊數的。

你想想,巴以離伊朗,沙特遠著呢,他們就是來攪混水。

約旦是撈便宜,一直抑制阿拉法特,被阿拉法特識破,導致巴勒斯坦與約旦分離。

埃及也是撈便宜,結果沒有釣魚成功。就和以色列講和,假裝和事老,賺了不少昧心錢(美國是冤大頭)。

克林頓主持的戴維營和平,阿拉法特准備和巴拉克簽訂協議。一旦巴以實現和平,就有很多國家不能做中間商撈好處,結果遭到埃及,沙特反對。阿拉法特嚇得不敢簽字,錯失良機。

阿巴斯本來認為阿拉法特沒有用處,不能勇敢的接受現實,和阿拉法特唱反調。阿拉法特死後。阿巴斯上位,結果還不如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的出路,就是勇敢的承認自己不行。在現有的基礎上建國,爭取東耶路撒冷部分地區自治。或者,乾脆建立法塔赫斯坦,哈馬斯斯坦兩個國家。


Corring


在1948年5月14號那天以色列宣佈建國之後,阿拉伯國家就下定決心要把以色列給滅掉,他們先後發了五次中東戰爭。然而這五次戰爭以色列都沒有輸,而且每打一次地盤就擴大一次。

以色列面積的擴大就意味著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間的變小。這就讓巴勒斯坦人特別不爽,所以巴以衝突就越來越激烈。其實如果說以色列五次都勝利或者阿拉伯人打不過以色列是不準確的,只能說以色列在五次中東戰爭中都沒有輸。

五次中東戰爭的持續時間都不是很長,短的一個禮拜,長的幾個月。如果讓以色列和中東國家打長期消耗戰的話,以色列無論人力物力還是財力肯定是拼不過的。但是在短期之內猶太人的勇敢和裝備精良總是會佔上風,之後很快戰爭就會神奇的停止,這裡面就有西方國家的因素。

每次戰鬥打到快要進入相持階段或者阿拉伯人要反擊的時候。以色列在西方的盟友尤其是美國就會積極斡旋把戰爭給調停。5次中東戰爭基本上都是這樣,所以就留下了以色列從來沒有輸的結果,傳為了一段佳話。

當然了,以色列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很強。一方面,以色列是強制兵役制,全民皆兵!不論男女年齡到了18歲就必須要參軍,復原後自動轉為預備役。因此,以色列的軍事動員能力特別強。可以在一週之內組織一個百萬大軍出來。另外以色列在中東絕對是一個超級發達國家,武器裝備非常精良和先進,越往後期這方面的優勢體現的越明顯。

另外一方面,以色列的軍隊長期處在衝突的一線,有著非常豐富的反恐經驗和實戰經驗,假如未來爆發中東戰爭的話,以色列更加不會輸。


局勢君

以色列以高科技產業立國,其猶太后裔在歐美各國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在中東戰爭期間,美國等國家,對以色列進行了從軍機到導彈等一系列援助,並提供了實時軍用衛星監控情報。


相對來說,阿拉伯一方名義上團結,其內部一樣唯利益論,與以色列充滿著利益交換和臺下交易。加之阿拉伯國家經濟相對落後,其國家財富集中在極少數王室成員手中,軍隊作戰動力不足。


歐美支持+以色列強大+阿拉伯聯盟內賊+阿拉伯王室富有國家貧弱,所以才有屢戰屢敗。


絲路文化與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