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鶴峯:深山「紅土」書寫脫貧攻堅優異答卷

仲夏時節,萬物並秀。林海深處的湖北省鶴峰縣走馬鎮紅土村,新建的易遷房、改造的白牆青瓦民居掩映在群山之中,錯落有致;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戶戶;田間勞作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幅民富村美的新畫卷定格在眼前,讓人流連忘返。

“紅土”,正如其名,1928年,賀龍率領的工農革命軍進行武裝鬥爭的舊址。紅土,地處湘鄂邊界,鶴峰的“西藏”,距縣城130公里,距集鎮65公里。474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3戶,貧困發生率51%,是該縣最偏遠的重點貧困村之一。村民長期被行路難、信息閉塞、無經濟收入來源等問題所困擾,男青年娶不上媳婦,姑娘遠嫁他鄉。

近年來,該村在鶴峰縣公路管理局、國網湖北電力公司等部門幫扶下,弘揚革命老區精神,聚力脫貧攻堅,破解基礎設施“瓶頸”、強化產業發展,發展成茶園縱橫、蜂群滿山、村莊整潔、4G網絡全覆蓋的新農村,2017年從貧困村中成功出列,交出一張脫貧攻堅的優異答卷。

解基礎設施“瓶頸”,村容村貌大變樣

“窮”的癥結是基礎設施薄弱。“以前的那個日子,提起來都苦。”在縣城單位工作的紅土村人陳義志回憶起到縣城求學的經歷感慨萬千。

當時,坐車進城要兩天,從家裡步行到堰埡片區(原梅坪公社),再坐客車到走馬鎮住一晚,然後第二天趕車到縣城,中途還不能誤車。

陳義志說,自己常常選擇步行,從後山出發,途經容美鎮呂坪村、老村、七峰村,上坡下嶺,過老村河,穿行在野獸出沒的大山中,走在搖晃的簡易索橋上,儘管一路心驚膽戰,但是節約了車費,只要8小時到縣城。

“現在好了,水泥路不僅修到家門口,而且出村北通縣城,南也及縣城,跑個來回也就半天時間。”陳義志高興地說。

紅土村村支書甄奎介紹,近年來,先後投入項目資金170餘萬元,新建砂石路3.1公里,硬化道路28.7公里,新建水池180口,農村公路通組率、安全飲水率均為100%。配套建起了村衛生室、文化廣場,安裝了路燈,還實施改廚、改圈、改廁等項目工程,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選對產業路徑,致富勁頭更足

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以前,紅土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山裡的箬葉,也曾發展過茶葉,可都是分散經營,小打小鬧,收效甚微。全村人守著茶山,卻沒飯吃。

“培育市場主體和種植大戶。”2015年,駐村工作隊與村支兩委的一致脫貧對策。說幹就幹,選定村裡帶頭人陳尚峰,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聯繫到鶴峰縣鑫農茶葉有限公司幫扶,免費提供茶葉加工機械,將100平米的小作坊改建成佔地300平米的加工廠,實行“公司+加工廠+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以前的小作坊年加工能力不到1萬斤。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開不開業要看當年行情。”陳尚峰說,自從走上加工標準化和規模化後,效益逐年攀升,去年銷售了幹茶6萬多斤,估計今年在10萬斤左右。

“兩畝茶,第一季賣了2000多元。今天賣的是第二季茶,只採摘一半,有600多斤,賣得到700元。”6月27日中午,53歲的貧困戶谷秀蘭把上午採摘的鮮葉賣到加工廠後,高興地說。

“以前辛苦幹一年,還沒得壓歲錢。”談及家裡收入的變化時,谷秀蘭激動地說,茶葉賣不成錢的時候,疏於管理,幾近荒蕪,還有幾畝地,不是種苞谷,就是種土豆,全家看天吃飯。自從有了加工廠帶動後,她勁頭十足,10畝田地全都種上茶,當年順利脫貧。

跟谷秀蘭一樣,41歲的馬金娥是加工廠帶動的貧困戶之一。當天,她在門口的一塊茶園地裡拔草,不為陽光暴曬和高溫所累。

她說,政府把房子建在公路邊,讓她搬出深山,不努力對不住人。她發展了15畝有機茶,其中3畝茶已有受益。

近年來,該村培育了市場主體2個、種養大戶56戶,70%的貧困戶與市場主體建立了利益鏈接,新發展茶園2200畝,中蜂達600群,生豬1300多頭,形成了茶葉、箬葉、養殖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

紅土村變了,變得有滋有味。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口袋”,村民農村合作醫療參與率、適齡兒童入學率、社會養老保險率均為100%,150名貧困家庭子女全部享受教育助學資金,搬遷79戶333人。

沉睡的大山“活了”,每天從早到晚,田間地頭到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極目遠眺山中巖壁,壁下一排排用木棒支撐起的蜂桶展示著別樣風景。紅土村的村民奮進在奔小康的路上,信心十足。(汪正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