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結束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司馬遷在《史記》給出的說法是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取代名將廉頗擔任主將,葬送了趙軍,遂令“紙上談兵”的成語留諸後世。但問題在於,如果沒有趙括,趙國是不是就能贏得這場國運攸關的戰役呢? 戰國時期的華夏國家已經普遍採用郡縣徵兵制,全國人口都被編入國家的戶籍。男子到達成年,就要登記名籍,叫作“傅”或“傅籍”,“傅”就是“附”,謂附著姓名於戶籍上,“傅籍”就有隨時服兵役的義務,極大擴充了兵源,戰國七雄均“帶甲”數十萬乃至百萬,使得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急劇擴大。於是,此前在戰爭史上寂寂無聞的長平,註定要讓秦趙兩國賭上國運,成為戰國時代規模最大戰役的戰場。當時的趙、秦兩軍可以說是中原最強大的兩支軍隊。趙國軍隊的戰鬥力素來很強,閼與之戰時,全副武裝的趙軍步兵從邯鄲出發急行軍至閼與,“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按古閼與城在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與邯鄲的直線距離約為530十里,以當時裡制估算,趙軍的日行軍速度已接近200裡,沒有嚴格的訓練與強健的體魄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與此同時,新興的鐵兵器也正在進入趙軍的武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之後,趙國在華夏諸侯國中率先引入了騎兵這一兵種,其軍中騎兵的比例接近1/10,而其他諸侯國只在1%左右。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1.趙國騎兵;2.秦漢時西南部落步兵反觀秦軍,其邁入鐵兵器時代的步伐比趙軍緩慢得多,譬如迄今從西安兵馬俑出土的40000件兵器,幾乎全部由青銅鑄成。但秦國在商鞅變法中實行的軍功爵制形成的制度優勢完全彌補了秦軍在技術上的落後。對於秦國的老百姓而言,他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完全取決於在戰場上獲得的軍功爵位。按照秦制,爵位共分20級,秦國的士兵只要“能得甲首一者”,便能“賞爵一級,益田一頃”,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當官為吏必須有爵,無爵者不能當官。甚至同在軍中效力,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都有所差別。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僅能填飽肚子而已。因此,秦軍對戰爭的渴望與熱情遠非六國軍隊可比,朱熹曾評論說“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死輕生”。韓非子更是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無所謂生死。當時人記載,上了戰場的秦軍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軍隊與之相比,如同以卵擊石。秦軍士兵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著自己的對手,僅僅這樣的文字記載,已經足夠令人不寒而慄。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軍士兵:1.弩兵;2.戟兵;3.左手提人頭、右手持矛的衛兵

作為戰國後期中國最強的兩支軍隊,秦趙相遇,更強者勝。公元前260年四月,趙軍與王齕率領的秦軍交戰,初戰失利,裨將茄被斬殺。六月,趙軍再戰又敗,兩個城堡失守,4名都尉(僅次於“將”的高級武官)陣亡。七月,趙軍築壘御秦軍,秦軍又斬殺趙軍的兩名都尉,奪佔其西壘壁(今山西高平北的韓王山)。在秦軍開始攻打趙軍後才緊急擔任趙軍統帥的廉頗,此時只能被迫退守丹河,與秦軍隔河相峙。 後勤戰場的較量 儘管司馬遷在《史記》裡惜字如金,但還是可以看出戰場局勢對趙軍不利:短短3個月內,趙軍遭遇了一連串失敗,丟失兩道防線,折損“一將六尉”。這個數字意味著趙軍高級將領的傷亡十分慘重。幾十年後,在秦的統一戰爭中,李信率20萬伐楚,被項燕率領的楚軍夜襲擊敗,7名都尉陣亡,已是一場慘敗。可見當時趙軍的傷亡應當非常大,至少損失了幾萬將士。無怪趙孝成王得知戰報後的反應是“怒廉頗軍多失亡”。對於這時的趙國而言,和平的希望已不存在(戰爭爆發後,趙國遣使赴秦媾和,但以失敗而告終),其在軍事上有3種選擇:主動攻擊、自行撤軍、持久防禦。而戰場的現實已經證明趙軍野戰不是秦軍對手。而自行撤軍,將大軍撤回太行山以東,依託壺口關、滏口陘、井陘設防,且不說以新敗之師如何抵禦居高臨下而來的秦軍,秦軍更可以揮兵北上,控制呂梁山與太行山上的險徑要塞,截斷邯鄲與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等北部地區的聯繫,將包括趙國起家的晉陽(太原)在內的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領土全部併吞。這是趙國所不能接受的,因為戰敗的結果也不過如此!更重要的是,敵前撤退這樣高難度的軍事行動極度危險,當時臨時徵召的軍隊,雖然數量龐大,但組織度很低,敵前後退極易導致軍心渙散、陣形混亂,一旦敵乘勢追殺,將一敗不可收拾,甚至全軍覆滅,日後王翦趁項燕率兵東移突襲大破楚軍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廉頗選擇堅壁清野,堅守不出的策略實屬必然。兩軍相持,實際比拼的是雙方的後勤能力。《孫子兵法》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按理說,長平距離趙都邯鄲不過200裡,而距離秦都咸陽在400裡以上。戰場態勢應是趙軍以逸待勞,而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才對。但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長期的重兵對峙給後勤帶來的壓力竟然成為壓垮趙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在當時的說客口中,和平時期的趙國“粟支數年”。但趙國的農業仍不及魏、齊、秦等國發達。一方面,長平之戰前秦國已擁有關中、四川、江漢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其中主產地關中的土地質量被《禹貢》評為“上上”;而趙國主要糧食生產區包括晉陽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鄲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貢》評為“中中”。這是趙國農業比之秦國的先天不足。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另一方面,商鞅變法將“耕戰”確立為秦國國策,將農業生產提高到了最高戰略位置。但趙國並不如秦國一樣重視農業,就連趙武靈王的變法,也未見涉及農業生產,所以後代文獻稱趙國“商家錯於道,諸侯交於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國民的經商意識濃厚,《史記·貨殖列傳》就說,“齊、趙設智巧,仰機利”。說明當時趙國商業發達,但農業相對滯後的狀況。這樣一來,秦國的糧食儲備遠超趙國,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富十倍天下”。不唯如此,自從公元前290年魏國將河東(今山西西南部)400裡之地獻給秦國,這一春秋霸主晉國起家之地經過秦國30年的苦心經營,到長平之戰前已成為秦軍在山西東南與韓、趙作戰的後勤基地,秦國可以從將大量糧食沿渭河、黃河、汾河通過水運(古代效率最高的運輸方式)從關中運到這裡再轉運前線,從河東向長平前線運輸糧食,距離不足200公里,與邯鄲到長平距離相當,而交通狀況比起需要翻越太行山的趙國方面則要好得多。結果,在綜合國力的比拼中,趙國敗下陣來。在趙軍壘壁的重要據點大糧山,相傳廉頗在此唱籌量沙以迷惑秦軍,已經反映了趙軍前線糧食的匱乏。在本國糧食儲備已不足以供應長平前線的情況下,趙國被迫向富庶的齊國求援,“(齊)王建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無食,請粟於齊”。兩國原本關係良好,前不久的前265年,齊師救趙,挫敗秦軍。但做出救趙決斷的齊襄王次年去世後,齊王建年幼,其母君王后聽政。從這時起,齊國徹底失去了威王、宣王時代的大國雄心,直到滅亡的幾十年裡都在奉行“事秦謹,與諸侯信”的混日子戰略,置身戰國漩渦之外而求一時苟安,在趙國“百萬之師折於外”的嚴重時刻,竟然見死不救。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臨陣換將的背後 國內乏糧,外援無望,趙國已經無法繼續進行戰爭,前線趙軍面臨無糧而不戰自潰的危險。所以,就趙國的軍事抉擇而言,國家經濟狀況無力支撐持久防禦,撤退則很有可能不戰自敗,相反主動攻擊或有一線勝機,即使戰敗也可與敵有生力量同歸於盡,遠勝不戰自敗。主動攻擊突然變成了一個無奈的選擇。但是,面對趙王的譴責與督促,廉頗仍舊堅持持久防禦戰略不變。從公元前283年因戰功封上卿算起,廉頗已經做了20多年大將,軍事經驗極為豐富,被後世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之一,他當然清楚主動攻擊無異於孤注一擲的賭博。長平戰場上的態勢對趙軍極為不利,地利盡失。秦軍屯兵於戰場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勢險要,其勢猶如掘坑待虎,而趙軍駐紮大軍於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秦出山谷攻趙易,趙入山谷圖秦難。趙大軍如若入山谷攻秦軍,秦軍只要封閉山谷,斷趙軍後路,數十萬大軍便會成為甕中魚鱉。但廉頗只需要考慮戰場本身,趙孝成王卻要考慮整個國家,所以“堅壁不敢戰”的廉頗“下課”就變成了必然的選擇。應該說,廉頗還是識時務的,幾十年後另一位名將李牧抗命的結果就是丟掉了性命。“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為戰國名將,廉頗是趙國軍界的翹楚。昔日與廉頗齊名的馬服君趙奢當時已經去世,至於另一位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以“火牛陣”破燕復齊聞名的田單當時雖然也在趙國,但畢竟還是客卿的身份,按照《戰國策》的說法,趙奢就認為田單不但不知兵,而且還終究是齊國宗室,不會全心效忠趙國;因此田單沒有得到足夠的信任,只統領趙軍攻取過燕國的幾個小城。外人不足恃,尚有宗室可用。趙國軍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任用宗室為將統兵作戰的傳統。根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自趙烈侯起共有31位將領,其中有12位是趙氏族人,幾乎佔去40%,比例相當驚人。當年趙武靈王攻中山,即以公子趙章將中軍,宗室趙袑將右軍,宗室趙希將胡、代兵馬,一舉滅亡作為心腹之患的中山國。此時,作為趙氏宗室的趙括,頭頂名將趙奢之子的光環,又有“精通兵法”的名聲,在“將二代”之中自然屬於佼佼者之列,偏偏秦國派出的間諜也釋放出了“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的謠言,遂讓趙孝成王下定決心,以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出任前線主將。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山西晉城高平市長坪村,長平之戰屍骨坑遺蹟。

公元前260年,40萬趙軍在此被秦軍坑殺隨後的故事眾所周知:公元前260年,趙括抵達長平走馬上任,立即全面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修改了軍法,更換了一批將領。最後輕敵冒進中計被殲,45萬趙軍全軍覆沒,引發一場幾乎招致亡國的災難,令趙括身死之後徒留一個“紙上談兵”的誤國罵名。誠然,趙括為將確有其取敗之道,譬如貪功逞強而剛愎自用,但他上任本身就意味著只能靠戰場上迅速決戰求得生機的趙國,將一位願意出戰的將領替換下了不願出戰的將領。事實上,趙括既沒有機會製造戰機,也沒有時間從容運籌,而廉頗舊有的固守戰略勢必將被主動出擊的新戰略取代。然而,令人無可奈何的真相卻是:如果野戰能夠獲得對秦軍的勝利,身為名將的廉頗又為什麼要忍受“不敢戰”的罵名避戰死守呢——趙軍戰敗的命運,在長平戰場趙軍缺糧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