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軍橫掃西域,滅金國亡南宋,所向披靡,爲何拿不下越南?

抽屜醬

越南儘管整體國力並不十分強大,可戰鬥力一直不差——20世紀的越南先後和日本、法國、美國、中國等世界級大國交手,而在此之前越南先後和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爆發過戰爭——除了明成祖朱棣一度將其拿下之外,都對這個南疆小國頭疼不已,就連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也在這裡折戟沉沙。

公元13世紀蒙古軍團橫掃亞歐大陸:西遼、花剌子模、西夏、金國、羅斯諸公國、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全都被蒙古帝國一一征服,蒙古軍甚至一度擊敗波蘭、匈牙利、德意志等國的聯軍,而後兵圍維也納。隨即蒙古將下一個征服的目標鎖定在南宋身上,然而蒙哥大汗卻在四川釣魚城(位於今重慶合川)身亡,遠征四方的蒙古軍團紛紛返回漠北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以確定下任大汗的人選。蒙哥徵宋的失利促使繼任的忽必烈改變了對宋策略——不再直接進攻宋軍在巴蜀、荊湖地區重點佈防的防線,轉而招降吐蕃,南下大理以完成從西南方向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態勢。

1253年忽必烈帶著兀良哈臺率軍遠征大理,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哈臺繼續征討。1256年兀良哈臺平定了整個雲南並在此設置郡縣。也正是在這時蒙古帝國和越南開始接壤,這時一則處於擴張征服的慾望,二則也是為完成對宋的戰略包圍態勢,忽必烈打算將自己對宋朝戰略包圍圈擴大到越南,這意味著南宋所有路上邊境都處於蒙古的控制之下。1257年兀良哈臺攻陷了越南都城河內——這次實際上是拿下了越南,當時的越南皇帝陳太宗逃到占城國避難。這個占城國儘管也在今天的越南境內,但主體民族是占人,和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實際上今天越南南部地區是歷史上對占城國領土侵吞的結果,1257年的占城還是一個並不隸屬於越南的獨立國家。首都失陷、一國之君流亡外國這其實已宣告了越南被蒙古所滅的事實。然而蒙古遠征軍團很快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與此同時宋蒙戰場的局勢也尖銳起來,這時陳太宗及時地主動稱臣納貢,於是兀良哈臺回師去和宋軍作戰,這就使越南逃過一劫。

忽必烈建元滅宋後遣使要求越南臣服,越南儘管上表稱臣,但拒不接受蒙古向其派駐達魯花赤的要求並收留逃亡而來的南宋遺臣。1284年忽必烈命自己的兒子脫歡會同將領索都、烏瑪爾率水陸大軍50萬再度南征:陸路從諒山南進,海路繞道先攻取了位於越南南方的占城再轉而北進,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面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的蒙古大軍此時的越南皇帝陳仁宗再次放棄京城,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與此同時他從底層迅速提拔了一批才幹超群的將領——這其中懷文侯陳國瓚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陳仁宗本來認為陳國瓚年少而將其排除在軍事會議之外,陳國瓚憤然捏碎了手中的橘子,但後來他積極以赴地帶領家奴和親屬約千人修繕武器和戰船並題“破強敵報皇恩”六字於旗上。他還寫下《檄將士文》:”紀信以身代死而脫高帝,豫讓吞炭而復主仇,申剻斷臂而赴國難......自古忠臣義士以身殉國何代無有?蒙韃乃不共戴天之仇......倒戈迎降,空拳受敵。平虜之後萬事遺羞,尚何面目立於天地覆載之間?“此時的越南寫個檄文全用的中國典故也真夠絕的。

這篇檄文大大刺激了越軍士兵的鬥志——他們都在手臂上刺”殺韃“二字以示誓死決心。此時蒙元大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問題,於是糧草不濟的海路軍團乘船北上去和脫歡會合。越軍則在海陽附近海面截擊,流亡越南的宋朝將領趙忠等令部下穿著宋軍軍服參戰。在那個年代信息傳遞是相當緩慢的,見到一群”宋軍“向自己發起攻擊的元軍以為宋朝已復國並已切斷自己的後路,大驚之下被越軍一頓猛攻。此戰元軍海路主帥索都陣亡,隨即越軍轉攻脫歡率領的陸路元軍,此時脫歡所部深感南方酷熱難耐、瘴氣痢疾普遍,不得不主動撤兵,結果在歸途中被越軍伏擊,連脫歡的貼身侍衛李恆、李獾都中箭身亡。

橫掃亞歐大陸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軍團卻在越南屢屢碰壁,不甘失敗的蒙元王朝於1287年再發精兵30萬並精心準備了充足的糧草補給,仍由脫歡率領兵分三路南征:陸路分別從雲南和廣西進入越南,水路由海路進入越南境內的白藤江。2月元軍攻佔越南都城升龍,越南陳朝君臣逃竄山林再度施展他們擅長的堅壁清野戰術。元軍在升龍城一無所獲,很快在上兩次南征中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又出現了,而越軍則獲得了南方的占城國的支持,於是脫歡在焚燬升龍城撤軍回國。元軍具體的撤軍方案是:由烏瑪爾率率水軍沿白藤江撤軍,脫歡自己則沿諒山撤退回國。

越軍主帥陳國峻得知元軍即將撤退的消息後下令在白藤江中插下削尖的木樁,以待元軍的進入;並在周圍埋下了伏兵。這已是白藤江第三次見證中越戰爭了——此前兩次越軍的對手分別是南漢和北宋,顯然這次的蒙元大軍更為強悍。陳國峻派一隊戰船襲擊烏瑪兒的水軍,隨後假裝敗退,引誘烏瑪兒的水軍進入陳軍的埋伏陣地。烏馬兒到達設伏區時,許多戰船被木樁撞沉。埋伏的陳軍趁機將點燃的木材擲向元軍大船上,同時駕小舟襲擊元軍。陳仁宗也率軍前來增援陳軍。在越軍的襲擊下元水軍大敗,全軍覆沒,烏瑪兒等人被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關於蒙越戰爭的具體細節皆出自《大越史記》的記載,事實上蒙元方面一直堅稱自己是戰勝後主動撤軍,所以應當是勝利者,並且《元史》中並無關於白藤江之戰的記載。儘管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勝利者,但一個基本事實是蒙元未能完成征服越南的既定戰略目標——這主要是基於以下一個原因所致:其一蒙古擅長騎兵衝鋒,然而越南地形山高林密,並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集群衝鋒;其二戰線過於漫長,以致糧草物資補給乏力;其三北方士兵不適應越南的水土氣候,導致非戰鬥性的戰力削弱;其四蒙元所面對的不只越南一個對手——首次徵越時南宋尚在,因此牽制了部分元軍,南宋被消滅後又發生了蒙元東征日本的戰爭,此外蒙古還對高麗、占城、蒲甘、爪哇等國採取過軍事行動,這就使越南所面對的壓力減小了不少。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蒙古之所以拿不下越南,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越南獨特的亞熱帶雨林氣候。當年,縱橫歐洲,難得一敗的拿破崙與希特勒都先後倒在了俄羅斯,並不是因為俄羅斯的軍隊比拿破崙大軍和德國軍隊更為強大,而是因為俄羅斯極端酷寒的天氣。越南也一樣,越南能夠抗拒蒙古鐵騎,沒有被蒙古征服,也是因為他們最大的優勢——氣候。



公元1257年,為包圍南宋,忽必烈南下滅亡大理後,派兀良合臺率3萬大軍入侵安南。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鐵騎,毫不意外的擊敗了抵抗的安南軍隊進入首都升龍後,卻只得到一個空城。只呆了幾天,更習慣於北方寒冷天氣的蒙古大軍就無法忍受安南的酷熱氣候,兀良合臺被迫退出升龍城,撤軍途中又遭到了安南武裝的襲擊而大敗。


第二蒙古進攻安南,則到了滅亡南宋之後。公元1285年,忽必烈分六路大軍進攻安南,蒙古大軍再次擊敗安南(今越南)軍隊,佔領了首都升龍。和上次的情況一致,蒙古軍隊無法適應安南嚴酷的氣候,軍中患病人數大增,在撤兵途中,再次遇到安南軍隊伏擊,蒙古大軍第二次遠征安南失敗。

不甘心失敗的忽必烈,在1287年,第三次派三路大軍進攻安南,這次還多了一路水兵。正面作戰無敵的元朝軍隊,再次佔領升龍,但是安南軍隊堅壁清野,沒有後勤糧草的元軍被迫撤退,同時。元軍水軍也被安南軍隊在白藤江全殲,第三次進攻以失敗告終。


蒙古大軍三次進攻安南,第一次由於“熱不能堪”,被迫撤退;第二次由於“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而第三次則由於“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來自北方的蒙古士兵們完全無法適應極為溼熱的熱帶季風氣候,天氣是安南戰勝蒙古大軍的第一大功臣。

另外,由於安南以山地、雨林、沼澤地形為主,很少有一望無際的平原,因此進攻安南的蒙古軍隊不得不以步兵為主,這等於放棄了蒙古鐵騎最為強大的優勢——騎兵,以己之短,攻人之長,自然難有勝算。當然,越南軍隊的堅決抵抗也是蒙古軍隊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縱然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軍隊,也不得不敗於安南。


鳶飛九天2018

蒙古大軍在滅南宋之前就攻打過交趾,1257年,蒙古大將兀良哈臺率軍三萬,進兵安南,攻陷河內,安南國王降附,兀良哈臺遂撤回雲南。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分別於1284年和1287年兩次徵安南,以失利告終。兀良哈臺進兵安南與後來的兩次元朝南征區別很大,需要分開來看。

1253年,忽必烈帶著兀良哈臺率軍遠征大理,打算從側後攻擊南宋。蒙古大軍迅速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哈臺繼續征討。用了兩年時間,兀良哈臺平定了整個雲南。1256年,兀良哈臺從雲南進入四川,大破宋軍,抵達合州,與四川的蒙古軍會師。但此時蒙哥還沒準備好,兀良哈臺便返回了大理。回到大理後,兀良哈臺開始在雲南設置郡縣,作為進攻南宋的前進基地。1257年,兀良哈臺攻陷了河內。這一次實際上是拿下了安南,只不過兀良哈臺撤了。之所以要撤,一是因為兀良哈臺的主要目標是南宋,攻打安南的目的不過是防止安南幫助南宋。第二則是因為安南國王已經主動稱臣納貢。第三則是蒙古軍對安南的氣候不適應。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對交趾發動了兩次南征。之所以最終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蒙古帝國崩潰,曾經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已經分崩離析,而元朝軍隊其實已經不能算蒙古大軍,而是一支以漢人為主的軍隊。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導致了四大汗國的內戰,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大汗稱呼,其他汗國均不承認。以漢人為主的元軍作戰意願並不強,士氣低落,無法跟當年的蒙古大軍相比。

二、大軍南征,加重了對湖廣等地的剝削,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反抗,尤其是兩廣地區,群盜並起。導致後方不穩,後勤保障無法維持。

三、氣候原因,交趾太熱,炎熱的氣候導致了元軍時疫流行,不得不撤退。

四、安南的反抗。對了對抗元朝,安南國王將公主將於占城國王,兩國合兵,共同抵抗元軍。當然了,這並非主要因素,不過越南在史書上對此大書特書。越南史書上描述,安南朝野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外,民眾踴躍抗敵。在抗元戰爭中,湧現出無數傑出將領,他們出身於王室,一個個文武兼修,忠君愛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元軍最終大敗而歸。元世祖忽必烈本來計劃再一次南征,結果病逝,計劃作罷。而元朝朝廷內部從此陷入了混亂,一直到元朝滅亡。


dr迷蝶夢

美國夠強不?也沒有能夠拿下越南。

龍飛天,虎下山,猴子會爬樹。

一般情況下,在古代冷兵器作戰中,北方向南打,獲得的統一機會就比較多,而南方向北攻,卻很難勝利,為什麼呢?



一、北方海拔高,南方海拔低。

北往南攻,是順溜溜的下坡,馬謖參軍曰“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這就佔了先天優勢。從南往北,屬於仰攻,自然艱難。



二、北方窮,南方富。

北方貧瘠,南方富足,從北往南打,越打越有錢,越有糧食,越有戰利品。從南往北打就艱苦了,吃大米變成吃高粱,再變成刨土豆,再往北,吃地老鼠。



三、北方冷,南方熱

從北往南打,越來越暖和,脫了毛皮大衣,脫秋褲,穿短袖褲衩,身上越來越輕快。從南往北打,穿秋褲,再穿毛褲,再穿棉褲,再穿皮褲,越來越沉重,後勤都是個大問題。



即然越往南,越好打,那為什麼蒙古人打不下越南來呢?

一、太熱

你想啊,打過長城脫了皮衣皮褲,打過黃河脫了毛衣毛褲,打過嶺南脫了秋衣秋褲,打過長江已經是短袖短褲了,到了越南邊境上,蒙古勇士們熱得早就脫成光屁股了,再往南打更熱,脫什麼?



二、太窮

這和南宋境內不一樣。南宋境內打了勝仗,能搶到綾羅綢緞,能搶到魚米豬牛,越南窮得什麼都沒有,抓住俘虜,他也是光溜溜的。村子連雞都找不到一隻,滿山盡是野猴子🐒,沒有戰利品,分到戰鬥任務的士兵們就怨聲載道,軍無戰心。



三、太難

越南多叢林山地。蒙古人是馬背上的神射手,平原做戰,個個騎在馬上,往來奔馳,一箭把敵人射個對穿,策馬奔騰,掄著大彎刀砍。到了越南,上山下山,成山地步兵了,林子又深,人影一閃即逝,看也看不清,一箭射去,中間隔著樹枝籐條,早就失了準頭。拿起大彎刀,這邊樹枝隔一下,那邊籐條掛一下,完全施展不開。



四、太毒

早晨起來,山林中就瀰漫著有毒的瘴氣。陽光出來,山林中爬著毒蛇,蠍子和蜈蚣。渴了也不敢喝水,山林中長年落葉腐朽,流過的溪水全是濃綠的湯湯。這就使蒙古士兵一個個被薰昏,咬傷,毒倒。蒙古兵本來就不多,這樣的損失經受不起。



越南人又黑又瘦又醜,也不符合蒙古人的審美觀。

所以,蒙古人就乾脆撤兵了,對這片骯髒的土地徹底失去了興趣。


饞嘴肥貓1

沒人能拿下世界,拿下了越南,也未必能拿的下更南的國家。

所以到時候又會問:拿的下越南,為什麼拿不下某某某。

一切皆有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