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歷史上的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

yunyaling1987

歷史上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古代信息傳播落後,相比較遠在東亞的中國,西方民族會更加了解印度的情況;

其次,地理條件的限制,西方民族進入中國的幾條路都是道路坎坷,而進入印度就只要穿過一個山口險要;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家實力。古代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直到清朝才被西方國家趕超,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西方民族躲都來不及了,更何況來進攻。


亞歷山大東征,印度洋就是東方的盡頭

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

當亞歷山大的大軍來到了印度之後,看到了印度洋,驕傲的亞歷山大自認為已經來到了東方的盡頭,完成了佔領東方的豪言壯志。

事實上亞歷山大的這一次東征是西方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格的東進,這一次東進之所以只打到印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此時的亞歷山大並不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叫華夏的國度。受到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亞歷山大認為印度洋就是東方的邊界,所以當攻打下印度之後,亞歷山大就撤軍回希臘了。

由於古代信息傳播的落後,導致了西方民族對中國的認知只停留在傳言之中,在那個時候他們也不確定是否有這麼一個國家。

直到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後華夏文明才第一次大規模的與西域、西方文明交流,而此時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早已煙消雲散了。事實上,真正讓廣大西方國家認識到中國這個國度,還得感謝《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

《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的出版,直接刺激了那些冒險者橫渡大西洋到東方尋找中國。


雪山、沙漠、叢林是華夏民族天然的衛士

在古代航海技術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無法支撐西方民族大規模的從海上進攻中國。如果要進攻中國,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只有大概四條線路。

第一條跨越西伯利亞,進入中國,這一條路直到沙俄一步步蠶食西伯利亞之後才算打通,在沙俄之前沒有一個民族敢走這條苦寒之路。

第二條從中亞翻越蔥嶺進入新疆,但是當他們翻越蔥嶺之後會發現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

第三條就是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就算是現在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會選擇這條路入侵中國。

第四條就是從東南亞等國入侵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就在東南亞的叢林吃盡苦頭,更何況是在古代醫療條件落後,瘴氣、痢疾就夠入侵者吃一壺的。

反過來看一下印度,古代西方民族入侵印度千百年來都是經過喀布爾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在這一條路上只有開伯爾山口這一險要地段,一旦西方民族佔領這個山口之後,等待他們的就是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正是這種地理優勢,讓古代中國免受西方民族的侵擾,而古印度就沒這麼幸運了,一旦開伯爾山口丟失就意味著國家的滅亡。


落後就要捱打,最弱的中國都不曾亡國

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也就清末、民國那一百多年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但是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中國都沒有被西方國家滅國過。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都是堪稱霸主的存在。

三國時期,戰亂紛飛,此時的號稱世界第二的貴霜帝國也不敢打中國的主意。

即便是唐玄宗時期在與大食國的怛羅斯戰役中失利,但是大食國也不敢趁勝入侵唐朝。

反觀印度在歷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孔雀王朝,自孔雀王朝之後,印度就再也沒有建立過統一的中央政權,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都是諸國林立,這種情況下等待印度的就只有被侵略的命運了。特別是到新航路開闢之後,印度更是淪為應該的殖民地。


煮酒君談史

要是知道中國的存在,他們還敢東征嗎?

與其說高山,大漠,叢林是中國的天然衛士,不如說這些自然環境阻隔了中國西征統一亞歐大陸的進程。

西方的那些軍事強國,根本沒有機會在東征中國!



一,早在漢朝,我們中華民族就組織了針對西方的萬里長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跨越大漠的王昌齡寫下這首詩,追憶漢朝對西方的征討。其中萬里長征說的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征討大宛,尋找汗血寶馬的故事。

大宛,相當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漢武帝讓李廣利去發動萬里長征,戰果如何呢?

第一次西征,李廣利帶領郡國騎兵6000人,和惡少年遊俠兒數萬,一路上餓死渴死病死的就很多。到達大宛東部邊境時,已經是隻有幾千人了。兩年後回到敦煌,只剩下出發時的十分之一了。

第二次西征,僅正規軍就6萬人,軍需更加充足,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算。可是,最終到達大宛的軍隊,還是隻有3萬人。戰利品,也就是大宛國獻上的汗血馬3000多匹。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西征伊朗,路程也就五分之一不到,自然條件好很多,帶了3萬步卒五千騎兵就號稱征服全世界了。而他們的全世界,也就是500萬平方公里而已。



到唐朝,四萬安息軍隊鎮守西域,軍需依舊是大問題。

唐朝與西方大國阿拉伯在怛羅斯開戰。雙方軍力如何呢?

唐軍僅3萬人,其中漢人2萬,主要都是步兵,當地僱傭軍1萬,後來僱傭軍背叛造成唐軍大敗。

阿拉伯軍隊20萬,主要都是騎兵。

戰役的過程很簡單,一開始唐軍佔盡上風,但敵軍太多打成僵局,唐軍盟友葛邏祿部叛變,高仙芝等高級將領雨夜逃走。上萬唐軍被殺,唐軍大敗。

唐朝拿不出十萬軍隊遠征蔥嶺以西嗎?不是的,主要是跨越大漠的非戰鬥減員太嚴重。

如果,唐朝能夠組織起一兩次百萬人以上的移民實邊,今天整個西亞和中亞都是唐軍的囊中之物!

西亞國家東征中國,唯一的案例是瘸子帖木兒。

瘸子帖木兒是穆斯林化的蒙古人,他的帝國首都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印度,敘利亞,伊拉克等國都遭遇他的大屠殺。

帖木兒67歲準備西征,因為他在海上聽說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威名。海上挑戰朱棣完全沒有勝算,於是帖木兒組織了100多萬軍隊東征。

帖木兒的東征軍隊,精銳估計也就是十萬人,也不少。不過帖木兒軍隊在今天烏魯木齊附近時,帖木兒死了,不僅東征計劃破產了,他的帝國也崩潰了。


帖木兒的孫子建立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也算保住了帖木兒的基本面。


歷史知事

印度之所以歷史上一直被西方民族東進主要是由於印度自身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橫亙在印度次大陸上方兩側的分別是伊朗、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雲貴高原。由於傳統上古中國對於翻越青藏、雲貴高原去印度沒什麼興趣,所以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威脅都是來自西北方。目前的印巴衝突實際上也是這種地緣政治的延續,統一的印度始終擔心西北方向來的威脅。

古代印度以西的那些民族可不像古中國那樣,從伊朗、帕米爾高原上下來的諸多西方民族多是經過喀布爾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對印度輪番進行蹂躪(先後被入侵10多次)。由於旁遮普地區是五河匯聚的古文明發源地,現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被稱為印度糧倉;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則貢獻60%的GDP和80%的糧食。所以西方民族一旦征服旁遮普地區後就可以一路南下佔領印度。而印度歷史上又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不僅只持續過兩百多年,而且大一統的地域也十分有限,而被征服卻是常態。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從旁遮普地區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而後的笈多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無一不是由此地進入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至於征服印度後再翻過青藏高原或者雲貴高原入侵中國,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現在也不可能實現的。


紫龍防務觀察

古代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多會選擇去印度,而不選擇去中國,其實這主要由當時的交通技術水平和地理環境因素決定的。下面銘蘇先生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一、東進困難重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民族從伊朗高原往東推進,如果想往東進入中國境內,需要翻越平均海拔達5800多米高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上一片荒涼,幾無人煙,翻過帕米爾高原是塔里木盆地一望無際的沙漠,當西方民族看到這一切,估計心都碎了。要想真正到達中國繁華的都市長安一帶,那還要穿越沙漠、戈壁,走3000多千公里(直線距離)。在古代交通條件下,翻越帕米爾高原實屬不易,再要攻打到長安,這麼長距離的行軍,沒有補給啊,沒有補給一切都是空談。

二、東進不行,只有南下。

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靠北有一個重要的山口,開伯爾山口,連接喀布爾與白沙瓦。山口兩側山樑各有一條小河發源,其河床構成開伯爾峽谷。

因為有帕米爾高原的原因,古代交通技術限制,西亞、中亞帝國一般會在阿富汗這個四戰通道盤居,然後選擇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幾百個小邦國。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是整個中亞通往南亞的唯一通道。歷史上穿過該山口的有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嚈噠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所以,不是西方民族不想攻打中國,而是他們根本到不了中國,與其長途跋涉死在半道上,不如從開伯爾山口南下,那裡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還有不善於反抗而逆來順受的土著人。所以外來民族來了一波又一波,在這裡安家落戶。


銘蘇先生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從雅利安人開始算起,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所有這些入侵者,都是從西北方侵入的。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是坐船來的,繞過一整個非洲才能抵達印度半島,總算費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國或民族,都是從西北方向的陸路而來。

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就知道,東方的若開山脈擋住了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覬覦,加上本來這些少數民族人數又少,又得受北方中華帝國的掣肘,很少給印度帶來直接威脅。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的吐蕃也給他們製造了一點麻煩,幸虧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問題來了,興都庫什山脈之間有一座開伯爾(又譯喀布爾)山口,山口裡有一個開伯爾河谷,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一年四季可暢通無阻,從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發,過了河谷,進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就又到了同樣一馬平川的中亞了。

這處山口也是中亞和南亞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親命,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從這條路不請自來的,唐僧當年也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亞西亞一盤棋,是古代大部分戰爭發源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個帝國,摟草打兔子,總要穿過開伯爾山口試試運氣,而印度半島本土勢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200多年,其他時間都是些分散小國,民族成分紛雜,根本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遊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衝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歷來現實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錯的。北邊儘管有遊牧民族不斷侵擾,但中原王朝佔據了富庶的平原地帶,再加上戰略縱深大,即便是貧弱如兩宋,也可以做有效的抵抗;東邊是海洋,威脅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倭寇和海盜,但尚未到威脅統治的地位;南邊毗鄰東南亞地區,這裡屬於傳統的蠻荒之地,外部勢力想要向北邊推進的話,困難不小;西邊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地帶,對古代任何一支軍隊來說,行軍需要大量的物資支持,倘若西方民族真的進軍中原王朝,他只能通過翻越帕米爾高原,穿越茫茫的沙漠地帶,然後才能到達河西走廊,這一路下來,軍隊基本上就垮掉了,哪裡還有戰鬥的能力。



可印度不一樣,西方民族從歐洲出發,可以一路到達中亞地區,此時面臨東進或南下的選擇,可東邊是高原地區啊,只能選擇南下。經過今天的阿富汗地區,穿過伊斯蘭堡走廊,恆河平原就在眼前。歷史上,印度本土文明每每發展起來,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開啟了南征,反反覆覆,大約有十次的樣子,這就導致印度文明斷層了。不管是雅利安人、亞歷山大大帝,又或者是蒙古人,攻佔印度都會從旁遮普地區下手,且屢屢得手,一方面是印度的地理位置的確不怎麼樣,無法抵擋北方的侵略勢力;另一方面則是印度歷史上一直是個地理概念,本土文明中沒有哪個王朝能將其凝聚起來,捱揍也就不可避免了。



巴扎黑悠哈

打仗是一個風險極高的事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因為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消耗很多錢糧,所以對於進攻方來說戰爭就有打多大規模、打多久時間,打到什麼程度的要求。戰場是一個複雜多變的環境,很小的因素都會導致戰爭的勝負。所以,進攻方需要仔細評估投入產出比,才能做出正確的戰爭決策。

現在來看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幾乎所有的文明,都產生自歐亞大陸。西方有古希臘、波斯等盛極一時的文明。在中亞的圖蘭低地那裡,是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走馬觀花一樣。至於東亞的文明,嚴格意義上說就的就是中國文明瞭。

(地形圖:最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西亞、中亞、東亞是三個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也因此發現發展出了風格迥異的文明。

航海是人類科技最集中的事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極具冒險性的行為。因此,在1500年以前,主導世界的都是來自陸地上的勢力。

那麼,西方民族想從陸地到中國,有三條路徑。

1,通過北方連綿的草原帶,從西歐平原延伸到東歐平原,進入南俄大草原,再經過圖蘭低地,到達漠北草原,在這裡,他們就會望見長城。

2,通過中東地區的新月地帶,穿越中亞山地,到達帕米爾高原,長途跋涉,見過河西走廊,在這裡,他們就會望見玉門關。

3,從兩河流域,進入伊朗高原,穿越中亞沙漠,到達阿富汗山地,經過開伯爾山口,到達印度河平原,再一直往東,是一片平原到達緬甸、泰國、越南,北上進入中國。在這裡,他們會望見鎮南關。

可見,從陸地上到達中國本部的旅程,過於兇險。不僅路途遙遠,在地形上也頗多坎坷。即使按照穩紮穩打的打法,也一樣會遇到高山、大川、沙漠等自然地理條件的阻隔。唯一一條看似平坦的道路,是佈滿了遊牧民族的一條草原的通道。

在歷史上,穿過這條遊牧民族地帶,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使西方民族打敗了漠北草原上的部落,甚至收編了他們,那麼他們又會面臨著長城上的漢族軍團的阻擊。自秦朝統一中國本部之後,中國一直以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整體出現,其軍事、經濟、政治影響力在東亞地區是霸主的存在。通過朝貢體系,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王朝擁有對周邊國家的宗主權,因此當西方民族到達長城的時候,他們會發現面臨與東方體系的整個同盟敵對並戰鬥。

(開伯爾隘口位置圖)

所以,從成本收益分析,西方民族攻打中國,從陸地上開過來,是極其不明智,而且會面臨著全軍覆沒的風險。因此,儘管中國富足的名聲遠播海外,但是西方民族卻沒有一個起覬覦之心的,有一個帖木爾。這一方面來自於地理因素的阻隔,另一方面來自於中華一統下的強大防衛力量。

當西方民族,通過第三條路徑的時候,他們會驚奇的發現,印度河平原同樣繁衍生息著眾多的人口,物產豐富。

南亞次大陸也堪為形勝。在西北,有興都庫什山。在北方,有青藏高原。在東北,有熱帶叢林。在南方,是印度洋。北方的青藏高原出了吐蕃時強大一點,其他時間都是四分五裂,形不成強大勢力。緬甸的能量只能在東南亞一帶稱王稱霸。印度洋則是在近代以前,只有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來過。

因此對於印度來說,風險就在於來自西北的遊牧民族的侵擾。

前文分析過,從西方到達東方的路徑,有一條通過阿富汗山地的開伯爾山口,是一個長53公里,寬1到2公里的隘口。自古以來,有許多的遊牧民族,從此地南下進入印度河平原,建立起前進基地,從而征服印度。

印度人幾千年來都沒有學會中國人在北方修築長城作為防禦手段,每一次都是記吃不記打。一波又一波的遊牧民族,從這裡出發,一次又一次地洗劫印度大陸。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王朝的創建者,是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巴布爾。他在第一次衝擊印度時失敗了,他返回阿富汗,重整兵馬之後,再次殺了個回馬槍。這一次,他成功了。從此莫臥兒王朝統治了印度,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到來。

(修了泰姬陵的印度:愛情果然更重要)

所以,首先印度與西方有可以直接連通的進軍通道,便於西方民族組織軍事進攻。其次,印度人逆來順受的民族性格,導致了印度民族武力的孱弱,又沒有充分的防禦手段。最後,印度只有在孔雀王朝時期短暫的統一過,其餘時間都是四分五裂,形不成強大的防禦力量來應對外界的威脅。

由此,造成了印度歷史上慘烈的被征服史。

如今,經過西方殖民者三百年殖民的印度,自認為成了大國,在南亞肆意張揚著霸權和大國沙文主義,全然忘記了在歷史上所遭受的苦難。在印度,整個國家瀰漫著大國沙文主義的傲慢與暴躁。

印度的核武器計劃的代號,取名“佛祖微笑”。佛祖看到如今的印度,能微笑得了嗎?


而知而行

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詮釋,一種是地理原因,一種是文化精神層面的原因。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傳統,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體量,都足矣讓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所忌憚,雖然在近代中國飽受苦難,但西方依然不敢動用大型軍隊進入中國。

首先,從地理原因而言,西方國家如果通過陸地,未免有點兒不現實,從歐洲到亞洲,中間所要經過的國家,不全是以西方國家宗教信仰為主的,所以,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西方國家通過陸地來進入亞洲地界很困難。再者,西方大國一般以航海為主要侵略方式,也正是陸地的不太平,不方便,激發了他們更加努力的去開闢新航線。並且第一站就是印度,但即使到達印度,無論是從陸地還是海洋,到中國依然不容樂觀。陸地有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關山,雖然有絲綢之路,但是經濟往來中國還是歡迎的,但軍事侵略那隻能是走投無路。可以說,從地理位置而言,中國西南部環山,北部是沙漠,東部環海,如果說容易的話,西方國家只能通過海洋來打開中國大門,但這並非易事。

其次,中國不但有地理位置優勢,與印度相比,中國從漢唐開始,已經向西方社會傳達一種強大的文化象徵,西方國家也知道並且明白,無論是大秦帝國,大漢帝國,還是大唐帝國,其文化體量,以及軍事實力都是不可輕視的,也正是這種威懾力,進而讓後來的西方社會有所忌憚。匈奴人被漢人打敗,而最終匈奴人西遷卻打敗了歐洲人,足矣說明當時中國的實力是如何的強大,很明顯,後來的歐洲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與中國不同的是,當西方國家進入印度,那時的印度正在混亂之中,各派紛爭不斷,而西方國家也許並不用出動一兵一卒,只需支持一方,這些僱傭兵就會替他去爭奪印度的天下,並且,在面對外來侵略時,很明顯,印度與中國精神還相差很遠,中國人往往團結一致,一致對外,而印度各自為政,很難團結,就是因為宗教信仰不同。所以相比之下,印度在西方國家眼中就是一個軟柿子,但如果進攻中國,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中國無論是從軍事經濟實力還是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而言,都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哪怕是在甲午大海戰前期,中國海軍都是亞洲最大海軍,雖然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才創建的,但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規模,可見中國並不可小覷。而中國自古以來的陸軍就更不用說了,僅蒙古鐵騎也讓他們見識了其實力。

而對於侵略戰爭而言,西方國家也並不是都要強硬去殖民的,他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一權衡的過程當中,他們自然而然知道誰的力量更為強大,弱肉強食,西方國家在怎麼無知,也不可能去冒以卵擊石的危險,萬一戰敗,那整個亞洲殖民地都將功虧一簣了。所以相比之下,只能先去征服印度,顯然,西方國家的這一做法也是明智的,對於他後期的發展而言,這一方針也確實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印度,也許英國不可能完成工業革命,那也就不可能進而進入中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遇到中國以後,就一直挫敗,這就是其優先選擇印度而非中國的明智決策。


鳳凰涅槃宋晨聲

第一、地理位置上,中國有天然屏障,而印度幾乎一馬平川,這方就不多贅述。而且,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印度本來就更靠近西方,比如當年玄奘西行,費了那麼大的勁,才到了印度北部的尼泊爾。至於征服印度後再翻過青藏高原或者雲貴高原,或者穿越克什米爾無人區的戈壁灘征服中國,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是放現在也是難以實現的。

第二,印度雖然表面是個統一的國家,實際上是邦國分裂的狀態,宗教、種姓、民族成分很複雜,而且嚴重拖後腿。比如,1948年印度獨立後,發現自己的印地語有數百個版本,難以界定統一的本民族語言,所以官方語言乾脆直接用了英語。

所以,印度一直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時期不超過兩百多年,而且幾千年來一直在不斷的被外來種族征服。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原住民(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皮膚黝黑,現在多為賤民種姓),而後的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也趕場子一般此起彼伏的進入印度,統治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

唐僧取經時期的印度大一統王朝戒日王朝版圖

著名的莫臥兒王朝最強盛時期的印度版圖——可以看出,印度南部還是諸多分散邦國,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紛雜,抵禦敵的能力非常有限。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卡爾·馬克思

反觀中國,中國的民族和宗教都相當單純,而且民族向心力非常強,加上儒家思想對“忠君、報國”等理念的大肆宣傳。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國力強大,在17世紀前,各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一流水準。舉個例子,在大明滅亡9年前,1635年,明朝已經陷入到了持續性的內憂外患,國力衰退,英國東印度公司艦隊趁機與大明廣東政府挑起衝突,最後被打敗,英國賠款並嚮明朝當地政府道歉,雖然衝突規模很小,但也證明咱們大一統王朝在最虛弱時也是挺厲害的。但到了清朝末的近代,西方列強完成了工業革命後,藉助技術和制度優勢,加上對中國下的毒藥——鴉片,才打入了這個

龐大的東方帝國。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古代世界裡,印度中東和歐洲地區基本上是一體的,屬於那個時候的世界體系,而西方人也大概知道印度的存在,所以,西方人在向東打的時候都會到印度去,而他們到了印度基本上也是強弩之末了,離他們的老家已經很遠了,這個時候大多都要從印度撤退,回到老家去, 不會再繼續向東方前進了,可以說印度就是他們的盡頭。而且西方人有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教訓,不希望在東方地區多做停留,因為這裡的文化環境非常的危險,會導致他們的統帥出現劃地為王的心態,因為這裡無論是征斂還是奴役當地人都非常容易,而且非常容易利用這些資源來收買分化原來的軍隊,導致原本的歐洲貴族被他們的統帥消滅!亞歷山大就是在出現這樣的苗頭後,被他的部將發動政變,強行要求亞歷山大回師希臘,並將亞歷山大看了起來,最後在亞歷山大死後將亞歷山大的東方妻子和奴僕殺死!

這次事件對那些歐洲貴族來說是非常後怕的,所以這個事件以後的歐洲人遠征印度的興趣都不大了,因為太危險了。

印度的西北部對中東來說還是開放的,而當時的東亞地區則幾乎是完全封閉,南面是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面是大沙漠,北面是草原,從歐洲遠道而來的軍隊是很難在這個地方長期停留的,所以歐洲人在那個時候雖然隱約的知道,東亞地區有一個文明國家,但從來沒有到過!只有中亞地區的人才會從大漠或是北方的草原到達東亞地區,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安祿山了,他本是中亞安國地區的人,因為擅長做貿易和保鏢,武技很高,才到東亞地區冒險,最後當了節度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