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浴火重生的諸佛法相

出土了各種石刻造像和碑刻等千餘件,正是弘教寺僧眾在戰火中所埋藏保存的,也許他們埋藏造像時候,只是為了暫避戰爭的席捲和破壞,但卻再也沒有機會去重啟窖藏

南涅水石刻:浴火重生的諸佛法相

我可能對古建偏愛多一些,

壁畫、雕塑、彩塑、石刻這些涉足比較少

但,南涅水石刻,不能不畫

因為,她本身的故事就讓我感動……

南涅水石刻:浴火重生的諸佛法相

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這裡自漢代就已置縣,曾名涅氏、陽城,最後的縣治是隋代的甲水縣,自唐初始廢,現在村中的洪教院歷史之久,幾乎與古村相始終,自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這裡就建起了寺院,最初叫做“弘教寺”。至南北朝時期,北魏經歷了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之後,到了文成帝拓跋濬時,皇室再次開始崇信佛教,北魏境內佛教得到了恢復和大發展,弘教寺的規模也達到了鼎盛,殿宇恢宏壯麗,僧侶數量激增,信眾廣佈四方,誦經之聲響徹霄漢,香燭日夜不熄,自那時起就已開始流行開鑿石窟和石刻造像,僧眾信徒廣為捐資修造,創作了大量的石刻造像塔、造像碑和單體的佛像,從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起,雕鑿鐫刻工作歷經東魏、北齊、隋、唐、五代,歷時五百餘年,一直延續到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後來金兵南下滅宋,千年古剎弘教寺在戰火中也化為一片焦土。

南涅水石刻:浴火重生的諸佛法相

1957年在南涅水村北,村民於河岸邊一處土崖下取土時候發現了石刻窖藏,出土了各種石刻造像和碑刻等千餘件,正是弘教寺僧眾在戰火中所埋藏保存的,也許他們埋藏造像時候,只是為了暫避戰爭的席捲和破壞,但卻再也沒有機會去重啟窖藏,終至其被歷史所遺忘,造像就這樣被埋藏了近千年,當他們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時候,其高超的藝術成就和文物考古價值令今人大為震撼,於是沁縣專門在縣城南邊的二郎山頂修建了大規模的仿古建築群“南涅水石刻館”進行收藏、展示和研究。

我在完成了故城鎮一帶訪古計劃後,專程到沁縣去參觀了石刻館。除了單體的石刻佛像和碑刻之外,最多的是由5-7塊方形或梯形四面雕刻有佛龕的石塊層疊組合成的佛塔,每面龕中都端坐有一尊或兩尊的佛像,兩旁還侍立有數量不等的菩薩、力士或者僧侶,佛龕周圍的紋飾花卉裝飾也有濃郁的北朝特徵,從人物形象、衣著服飾,龕籠及建築造型到器物式樣,都是當時社會面貌的真實反映,不但數量龐大,形式也是罕見的,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穿越了一千五百年的時空,我能有機會與之面對,深感緣分不淺,在參觀時,也信手畫了一幅造像塔局部的佛龕留念。

南涅水石刻:浴火重生的諸佛法相

南涅水石刻:浴火重生的諸佛法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