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01

“安全、好看、好吃。”這是單濤對“好葡萄”的定義。

2006年,教師出身的單濤從山東來到上海擔任馬陸葡萄公園總經理,繼承其父親單傳倫耗費25年光陰打造的馬陸葡萄。

在上海,這個行業內的人都知道單傳倫。從1981年種下第一株“巨峰”葡萄,到1992年任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首任所長,再到2005年創辦“上海馬陸葡萄公園”,單傳倫締造了馬陸葡萄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全國第一家葡萄公園——上海馬陸葡萄公園

全國第一家葡萄公園、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名牌農產品、上海第一家通過葡萄有機認證的企業、上海市安全優質信得過果園、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名牌、上海市水果標準園……

這對單濤來說,即是榮耀,也是壓力。“傳承”和“創新”成了這位總經理身上的關鍵詞。

“我們在調早、調優,選擇果粒大、帶香味、容易管理的品種。”經過十餘年的磨練,單濤在談起馬陸葡萄公園這幾年的變化時已經非常自信。

“我們相繼從國內外引進了130多個葡萄品種,從中篩選出一些比較好的品種,特別是近幾年我們也有自己選育的品種,比如‘10-1’就是一個早熟、易著色、無需處理、具有玫瑰香味的優良品系。”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單濤(左二)向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名譽會長晁無疾(右二)介紹品種情況

“葡萄只要好吃就一定有市場。”在單濤的心目中,好吃葡萄必須要以甜為主,要甜中帶一點酸,這樣的葡萄風味才濃。比如當家品種——“巨峰”除了外觀要求有厚厚的果粉、紫紅色、圓柱形、40粒左右以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起碼要達到16度以上。

“還要帶香味,這也是近幾年‘陽光玫瑰’熱銷的原因。”單濤對“陽光玫瑰”的要求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起碼要達到18度以上。

在馬陸葡萄公園,好看又好吃的“巨峰”佔了三分之一,其次是帶香味的“巨玫瑰”和“陽光玫瑰”,這三個品種佔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另外,自主選育的新品系“10-1”和“日光紅”也各有10-20畝的種植面積。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自主選育的早熟葡萄新品系“日光紅”

除此之外,還有成熟期最早的“早夏無核”、“早茉莉”(安排在研究所的種植基地),最晚的“摩爾多瓦”、“聖誕玫瑰”。依仗50餘個品種和不同種植模式的搭配,馬陸葡萄公園的採摘期從6月下旬一直延續到10月7日,甚至一些晚熟品種可以延遲到11月份採摘。

02

十年前,我去過一趟馬陸葡萄公園,那時的葡萄大棚都是單棟棚,每個棚只有0.3-0.4畝。“單棟棚起源於設施蔬菜,其實不是很適合葡萄種植,尤其是抗災能力比較差,不能抗禦‘倒春寒’和颱風。”單濤說。

“所以我們要改成可以雙膜覆蓋的大棚,我們要提前,要拉長葡萄上市季節。”通過兩期的大棚設施改造,馬陸葡萄公園已經把原來的單棟大棚全部改成連棟大棚。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馬陸葡萄公園新改造的連棟大棚

“我們進行省力栽培,減少勞動力投入。”單濤把原來每畝80-90株的種植密度減少到36株,並採用一種全新的輕簡化栽培模式。

先開1.5米寬,40釐米深的定植溝,溝底鋪設波紋管(滲水管)以利排水;然後把添加有機肥後的營養土回填定植溝,做出高出地面20釐米左右的種植槽。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輕簡化栽培模式中的種植槽和噴灌系統

“在這種栽培模式下,一畝地的地面管理面積只有135平方米,澆水、施肥、鬆土都在這1.5米寬的種植槽內,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管理土地的時間和勞動力成本。”

在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傳統的土壤管理模式中,每年秋季都需要開溝施有機肥,工人要先挖深50釐米、寬60釐米的施肥溝,然後將有機肥與園土混勻後回填,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而輕簡化栽培模式培肥的區域相對集中,完全改變了原來挖溝施基肥的習慣。

“不光省力,而且還省肥料。原來我們每年秋施有機肥的用量是每畝5噸,現在只要2.5噸就夠了,而且土壤改良的效果更加好。”單濤說。

在每一條種植槽上,都安裝了智能化的微噴系統,替代了原來的漫灌。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單濤在檢查葡萄的發育情況

​在架式方面,原來的籬棚架也全部改為更有利於提高品質的平棚架。

由於馬陸葡萄公園實行的是有機栽培模式,對產量有著嚴格的控制,“10-1”等早熟品種的畝產量控制在600-800斤,“巨峰”等中晚熟品種控制在1300-1500斤。這種低密度的輕簡化栽培第二年的產量能達到600斤,第三年就能達到產量要求。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嚴格控產是提高葡萄品質的關鍵技術之一

“原來一個人只能管6畝地,現在一個人可以管8-9畝。”單濤說:“我們的目標是一個人管到10畝地,一年的工資5萬元。”

03

從公園大門進入,跨過橋頭,就有一個固定的免費品嚐區,工作人員會把洗好、剪好的葡萄讓大家品嚐;沿著“香悅大道”,頭頂上是遮天蓋日的葡萄長廊。主路盡頭,豎著一塊宣傳牌,上面寫著:“農業,讓生活更美好!”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香悅大道的葡萄長廊

往左走,可以去葡萄科普館看一下葡萄的發展歷史,去兒童樂園喂一下小動物;往右走,可以去葡萄科普園尋一株滿身長刺的野生葡萄,去迎賓園吃一碗葡萄水餃、嘗一杯鮮榨的葡萄汁,去花卉園賞一下映日的荷花……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葡萄科普館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迎賓館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兒童樂園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荷花池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公園指示牌

採摘園會根據不同品種的成熟期變換場所。在採摘園門口,工作人員體貼地讓消費者再品嚐一下不同品種的口味,為消費者的採摘體驗提供目標。最後,可以回到公園外的銷售中心購買自己心儀的有機葡萄。

“建公園的目的就是讓遊客來觀光、採摘,因為是以葡萄為主題,所以叫葡萄(主題)公園。”單濤解釋了當年父親首創“葡萄(主題)公園”的由來。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馬陸葡萄(主題)公園門景

一直以後,馬陸葡萄的銷售模式都是地產地銷,損耗少,沒有物流和渠道成本,這種銷售模式也就成了馬陸葡萄品牌化經營的最早實踐成果。

自從2006年馬陸葡萄公園開園後,這種地產地銷的銷售模式又有了更一步的延展和提升,將採摘和觀光休閒結合在一起的農業公園漸成潮流。2012年,馬陸葡萄公園總銷售額接近1500萬,創造了新的輝煌。

到2013年,由於政治和經濟環境都出現了大的變化,馬陸葡萄公園也遭遇到銷售的瓶頸。“不知道客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公園的工作人員形象地比喻了當年被動等客上門的壓力。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銷售中心銷售“傳倫”牌有機葡萄

“市場在改變,我們也要改變。”單濤的應對措施是打造馬陸葡萄公園2.0升級版。除了前面提到的基礎設施改造、栽培模式創新和品種結構調整,馬陸葡萄公園的銷售模式也迅速地發生了改變。

2013年,馬陸葡萄公園開始在“天貓”設立網店,考慮到葡萄運輸的難度,前三年只在上海本地進行網上銷售。到2016年,與順豐合作實行全國範圍的網上銷售,銷售額從原來的20多萬提升到80多萬。

2015年,“傳倫”牌葡萄被評為“2015中國葡萄十大品牌”和“2015中國果品百強品牌”。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首批上海市安全優質信得過果園

到2016年,馬陸葡萄公園的總銷售額已經回升到頂峰時的80%以上。“與以前相比,雖然團購的減少了,但個人購買的越來越多。”單濤鬆了一口氣。

“今年我們把已經連續舉辦了16屆的馬陸葡萄節的舉辦地移到浦東新區。”單濤說:“馬陸葡萄雖然名氣很響,但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普通消費者還不能辨別李逵和李鬼,有些消費者甚至認為馬路上的葡萄就是馬陸葡萄。”

除了舉辦地點的變化,葡萄節的方式也變了。往屆的葡萄節是光吆喝,當天就結束,今年“第十七屆葡萄節”卻是直接在舉辦地浦東長泰國際廣場賣,從7月8日開始,一直持續到7月31日。

04

我在迎賓園中看到這樣一幅“心靈火花”:品牌是動力,創新是內力,社會責任是張力,這三種合力凝結成的文化,便是企業生命力的來源。

在服務中心,豎立著這樣一塊警示牌:品牌境界的差異,主要來自品牌締造者境界的差異。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迎賓館的“心靈火花”

傳承和創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打造2.0升級版

服務中心的宣傳標語

無論當年的“馬陸”牌葡萄,還是現在的“傳倫”牌葡萄;無論是當年建造葡萄公園,還是今年異地開葡萄節,單傳倫和單濤父子想的都是“創新、品牌、市場”。

也正是因為這兩代人的匠心,和36年的品質堅持,才讓上海市民在炎熱的夏天嚐到如清風拂過心間般甜美的有機葡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