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今天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端午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

“端午”一詞,出現的時間似乎不長,最早出現在西晉,是一個叫做周處的人寫了一本書籍,名字叫做《風土記》。此書是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是迄今為止我國較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比另一部同類性質的地方性歲時節令專著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要早好多年。此書對於端午、七夕、重陽等等民俗節日,都有重要記敘。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一部《風土記》。不過,要注意,另一本同名書籍為日本女帝元明天皇時期下令編寫的地理文化志書。

【風土】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風土記

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

更古老的書籍,雖然沒有端午兩個字的說法,但記錄了“五月初五”的情況。

這樣的記錄,就是端午名詞形成之前內容的存在,實際上的端午活動的起源。

說法大約有6種之多。

1、蓄蘭沐浴

——周代認為五月是惡月,有毒氣和晦氣,所以,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後來,逐漸形成為一種風俗。這樣的內容記載於《禮記·大戴禮》(五月五蓄蘭為沐浴)、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後漢書·禮儀志》(五月五,煮索五色……)、《風俗通》(五月五,以五采絲……亦因屈原)、《四民月令》(取蟾蜍可合惡疽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2、中國南方古百越地區的部落圖騰祭祀。

——古百越地區就是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及越南北部一帶。

3、紀念介子綏。

——介子綏,即介之推。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後,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子推曾經割股救過重耳。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於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龍蛇歌》就是一首有關介之推的哀歌。

4、紀念屈原。

——楚國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傳說他在五月初五抱石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世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榜樣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5、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

6、紀念曹娥

——曹娥(公元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後投江自盡,據說在五月初五。

總的來說,端午的源頭,應該由三個部分構成,其一,周王朝百姓除毒消晦的一種實用習俗;其二,南方百越的圖騰祭祀;其三,附會紀念屈原跳江等歷史人物。最後,三種內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今的端午節文化。正是因為這個複雜性的延續,端午節的稱謂,在所有中國傳統節日之中,名稱最多: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最基本的應該是這4件事情: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端午節掛艾葉

(1)吃粽子

(2)喝雄黃酒

(3)掛菖蒲等藥草(或掛香囊、纏五色線等)

(4)划龍舟

——這4件事情傳播最廣。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划龍舟

另外還有:

(5)蓄蘭為沐浴(先秦)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兒童泡澡消毒

(6)避惡(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

(7)闢兵繒(魏晉南北朝時,以五色絲染練製成的辟邪之物)

(8)皇宮擺端午日盛宴(唐朝起)

(9)踏百草(有地方叫“踏柳”等,唐朝起)

(10)鬥草遊戲(唐宋)

(11)畫天師像以賣(宋代興起貼天師符和天師畫像。)

(12)長壽彩縷、壽縷(遼、金皇帝要系彩縷,賜大臣壽縷)

(13)射柳(箭射柳樹枝條,遼、今、明)

(14)打馬球(騎在馬上擊球,宋遼金)

(15)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

(16)貼符(清增“五雷符”、“紙符”、“五毒符”、“五瑞符”等,規模更盛)

端午一詞起源於何時,端午習俗起源於何朝,端午節中古人都幹啥?

唐宋打馬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