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抖吧,坎城!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時隔八年,自2010年的《詩》獲得戛納最佳編劇獎之後,李滄東帶著最新傑作《燃燒》回到戛納舞臺。戛納還在官網掛上了大大的“李滄東強勢歸來”的“橫幅”。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當然了,新作也無愧於“李滄東出品,必屬佳作”這一金字牌匾,一亮相就刷新了戛納有史以來的場刊評分(當然了Screen的場刊評分總共就二十來年曆史),超越2016年的《託尼·厄德曼》拿了3.8分的好成績。原本看好是枝裕和折桂的筆者,嚇得再也不敢說不看好《燃燒》登頂的話。(注:本文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1. 嗡嗡燃燒的虛無與憤怒

想要談《燃燒》,就不得不提該片的原著小說,來自於的村上春樹的短篇《燒倉房》。從藝術成就上來看,村上的短篇質量平均下來遠高於長篇小說,尤其是《燒倉房》,筆鋒精簡有力,曖昧的隱喻和閒散的架構,乍看以為讀了一篇博爾赫斯的短篇。看似答非所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事實上“字裡行間都是吃人二字”。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李滄東的《燃燒》正是在《燒倉房》的基礎上擴充。在這裡順便提一句,豆瓣短評上有人評論說《燃燒》證明電影可以超過文學,那大概是沒有看懂小說。李滄東拍的《燃燒》除了借用《燒倉房》的意象和架構之外,從靈魂上其實走了另一個方向。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影片的前半部分保持著文火的溫和,直至惠美失蹤觸發裝置,劇情快速上揚拋出一條激昂的弧線。《燃燒》提取了村上春樹《燃燒》的虛無和福克納小說的憤怒,從低溫的無力逐步上升到劇烈的衝突,催化成一種虛無生命中無所安放的憤怒感,植入對社會環境的無力感,創造出其獨一無二的《燃燒》。

小說中的“我”“他”“她”分別對應電影中的“宗秀”(劉亞仁飾)“Ben”(史蒂文·元飾)“惠美”(全鍾淑飾)。電影同樣圍繞著這三個主要人物進行,從三人各自的偶遇,宗秀在惠美旅行期間到她家喂“不存在的貓”,夕陽下剪影的獨舞,尋找惠美的奔跑,想象中的殺人與焚燒……影片用了大量的細節來刻畫描寫三人的困境與掙扎,同時又留給觀眾懸念。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李滄東用了一個詞來形容“Mystery”,既可以解釋得通影片中曖昧不清的疑團和懸念,譬如惠美的貓到底存不存在,Ben到底燒的是不是惠美,宗秀最終是不是在真實中殺了Ben,這些似是而非的情節只能靠觀眾自己找答案。但往深一層說,“Mystery”同樣也有可以表現片中的虛無,一種無力的掙扎。

在兩年前的釜山,李滄東曾經形容《燃燒》是一個關於當下所有年輕人的故事。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論國籍、教育、宗教等背景,都包含著憤怒。尤其是韓國的年輕人,對現今失望,對未來沒信心,找不到憤怒的發洩途徑,對生活有一種無力感,生存的虛無感蠶食著他們的希望。這種虛無累積到極限,會反彈成滿腔憤怒。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相對於小說中隱喻式的虛空,影片《燃燒》表現得更加具體,放在韓國現今社會中也更加具象化。因為“疑團”正是影片的重要命題,這些命題層層堆疊,觸發一個個情節裝置,推動戲劇的進展。

2. 電影詩人的忘我旅行

進入李滄東的世界像是在進行一場詩意的忘我旅行。它就像是生活本身,你不僅僅觀看它,也在吸收它,回憶它,生活在它裡面。在李滄東的電影鏡頭前,人的意識總是要落後於行動,電影中的人物在大部分時間,幾乎有點盲目移動,好半天才得以發現角色的真正意圖。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正如李滄東將原本小說中焚燒的“倉房”改為電影中的塑料暖棚(其中的現實原因是,塑料暖棚在韓國較為常見),相對於倉庫的實體觀感,半透明的塑料暖棚更讓人感受到一種模糊不清的曖昧,隨風飄搖的塑料膜從空間上更帶出一種無力感。透過塑料暖棚窺視的影像,看似存在,實則什麼都沒有。

從影片的表達看來,一共有三層燃燒:

第一層是現實的燃燒,由史蒂文·元飾演的Ben是個富家子弟,終日吃喝玩樂,尋找不同“燒”的目標。在Ben這個角色的處理上,李滄東刨除了小說文本中,Ben從厭倦生活虛空所滋生出的“消滅無用”的冷酷。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外表溫柔的Ben用極為殘忍的方式尋找“獵物”,燒死“獵物”。在他的世界裡需要這樣的冷酷殘忍來抵擋虛無帶來的無力感,將自身生命的掙扎,報復在這些“無用的”“天生被男人幹”的漂亮女孩身上。

乃至於結尾時,即便是在宗秀的幻想中,被殺的Ben嘴邊的一絲笑意,更像是一種解脫。一個人的生命是自身不幸的總和,當有一天厭倦了這種不幸,時間就成了最大的不幸。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無論是小說《燒倉房》還是影片,都沒有提到焚燒女孩的隻言片語,但越是不提,越描繪的細緻動人,這種藝術效果反而更突出,更加強烈震撼。

第二層是生命的燃燒,全鍾淑飾演的惠美,成長在並不幸福的家庭,對於愛和物質的渴望就意味著所有生命意義。和不同男人的關係,不是“賣”,只是一種漂亮女孩應有的權利。影片中的惠美因渴望而燃燒出隕滅的宿命感,有兩場非常動人的描寫。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片中女主角惠美剝桔子的啞劇中,李滄東沿用原著的描寫。剝橘皮就是剝橘子的皮,惠美拿起想象中的“橘子”,慢慢剝“皮”,一瓣一瓣地放入口中咀嚼,吐核。吃完一個,把“橘皮”收攏包好放入“盆中”。

用語言來複述,其實算不了什麼。妙就妙在李滄東對於鏡頭韻律的運用,可以不露聲色地將一種孤獨感傳遞出來。一邊看著惠美“剝橘皮”,似乎周圍的現實感被漸漸吮吸,就像密封房間中被一點點抽掉空氣。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這不算什麼才能,總之不要想著這裡有橘子,只要忘掉這裡沒有橘子就可以。”這一幕“剝橘皮”啞劇的最後一句話,點出了惠美悲哀所在,想要的得不到,就別老想著索要,而是要忘掉自己不曾得到。

全片最為動人的一幕出現在惠美“消失”前夜。三人在宗秀的農場聚會,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夕陽暖橙色的輝光折射在酒杯裡,惠美站在輝光下獨自起舞。昏黃的日落夕照下,田野、大麻、女體,黃昏孤獨的舞蹈在邁爾士戴維斯的爵士樂中,散落成銀幕上最自由的舞影。

惠美一邊跳舞一邊褪去最後的衣裳,直到太陽消失在農場後的樹林。當光線暗下來時,惠美獨自哭泣,似乎預感到消失的宿命。鏡頭的律動和呼吸隨著風中裸體的舞動而動,美的不單是構圖,色彩的赤裸裸的大膽運用和夢幻般的手持攝影,將神蹟般的電影敘事幻化成詩。

鏡頭前的惠美似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卻又始終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內心越發空虛,就越發渴求追逐,永遠都會有人而不放棄去尋找生命的落腳點。夕陽下的舞蹈是惠美燃燒生命力的迷醉氣味,夜空的星星之所以閃爍,是因為它們知道自己的光逐漸隱約而即將消失,夜空的煙花之所以燦爛,是因為它們知道自己的焰慢慢燃盡而煙消雲散。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第三層是靈魂的燃燒,劉亞仁飾演的宗秀無疑是全片的主角,出身寒微的農場兒子,從與朝鮮交界的村莊來到大城市,彷彿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一般,一切都膽戰心驚。即便與漂亮女孩兒交歡,也還是如墜夢中,不敢相信這些真是。

宗秀在片中改編成一個自卑、畏縮的男人,想成為小說家但不知從何而起,靈魂像死水一樣,活著但毫無意義,入獄的父親加重了角色身上的負疚感。宗秀的出身像鬼影一樣纏繞著自己,走進大城市的酒吧和夜店,收穫的盡是蔑笑。即便外表無精打采,但內心的火總是蠢蠢欲動。這樣的形象正就是李滄東所需要的完美容器。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他善於表現出宗秀內心深處,宗秀和惠美的性愛場景是精心設計的,不敢相信自己運氣好,畫面中的宗秀呆呆地盯著牆壁,緩緩地轉臉看向窗外玻璃上映照的光。攝像機採用了他的視角,可以感覺到他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豔遇有多麼難以置信,溫柔而笨拙地發生著關係。

無法獲得的社會認同感,使得宗秀愈加沉迷在惠美偽善的示好中。在惠美旅行的時候,在其房間照顧“不存在”的貓,每次走進她的房間,都會情不自禁地自慰。惠美消失後,宗秀像失去心愛玩具時的尋找、奔跑,直到最後決絕一刻的爆發,既有力量。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影片中有一個小鏡頭是表現宗秀尋找惠美時茫然和受傷,這個細節讓人強烈感受到李滄東的憐憫之心。這種憐憫是既是對於角色,但又超越了故事本身。奔跑中的宗秀尋找著不存在的“惠美”,他和惠美的前頭,一樣都是漠然不知的命運。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感覺像是被困在宗秀的腦海裡,目睹這一切事件的發展。鏡頭前觀眾所看到最後的殺人、燒衣,正是宗秀腦海所看到的事件。宗秀夢想著燃燒的場面,一場盛大幻覺,也點燃了宗秀的靈魂。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不得不提的是,劉亞仁的演技在李滄東的調教下果真耀眼,傳達出巨大的細微差別和敏感性。演員本身極具塑造性,但是在一部作者性強大的電影裡,導演意志恐怕大於演員自由發揮。

3. 燃燒的悖論

李滄東的強勢歸來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但是影片細究下來,總是有一絲不自然的錯位感。一方面來自於劇本的先天性不調和,村上春樹的文本冷淡清澈,帶著博爾赫斯式的冷漠的凝視,語言剋制凝練。先天與影片充沛的情感不相容,造成角色邏輯上的悖論。最明顯是本的角色設置,以及與宗秀的矛盾衝突,顯得合理性不足。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另一方面是影片為三位角色的背景設定了社會作用,從階級、出身來為事件動機做註解,最後落腳在社會階層上。這一點做得讓人頗為失望,既然一部影片講不透社會,何不節制一點,像村上春樹那樣做好減法,讀完意猶未盡何不更好?

無論如何,李滄東的《燃燒》都是一部上乘之作,雖說戛納頒獎偶爾也會有像《託尼厄德曼》那樣高分沒獎的情況,還是祝福《燃燒》在19號的頒獎禮大豐收。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戛 納 場 刊 評 分 表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第 71 屆 戛 納 電 影 節

完 整 提 名 名 單

【主競賽單元入圍 Compétition】

5月8日《人盡皆知》阿斯哈·法哈蒂,伊朗/西班牙★開幕片★

5月9日《審判日》A.B Shawky,埃及 △

5月9日《盛夏》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俄羅斯

5月10日《喜歡輕吻快跑》克里斯托夫·奧諾雷,法國 〇

5月10日《冷戰》保羅·帕夫利剋夫斯基,波蘭

5月11日《影像之書》讓-呂克·戈達爾,法國

5月11日《江湖兒女》賈樟柯,中國

5月12日《太陽之女》伊娃·於頌,法國

5月12日《三張面孔》賈法·帕納西,伊朗

5月13日《幸福的拉扎羅》愛麗絲·洛爾瓦徹,意大利

5月13日《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日本

5月14日《夜以繼日》濱口龍介,日本

5月14日《黑色黨徒》斯派克·李,美國

5月15日《開戰》史蒂芬·布塞,法國

5月15日《銀湖之底》大衛·羅伯特·米切爾,美國

5月16日《燃燒》李滄東,韓國

5月16日《犬舍驚魂》馬提歐·加洛尼,意大利

5月17日《迦百農》納迪·拉巴基,黎巴嫩

5月17日《刺心》揚·岡扎樂茲,法國 〇

5月18日《小傢伙》謝爾蓋·德瓦茨沃依,哈薩克斯坦

5月18日《野梨樹》努裡·比格·錫蘭,土耳其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非競賽展映 Hors Compétition】

5月13日《大浴場》吉爾·勒盧什,法國

5月14日《此房是我造》拉斯·馮·提爾,丹麥

5月15日《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朗·霍華德,美國

5月19日《殺死堂吉訶德的人》特瑞·吉列姆,美國★閉幕片★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一種關注單元入圍 Un certain regard】

5月9日《頓巴斯》謝爾蓋·洛茲尼查,烏克蘭 ★開幕片★

5月9日《朋友》Wanuri Kahiu,肯尼亞 △〇

5月10日《邊境》Ali Abbasi,瑞典 〇

5月10日《夥伴們跪下》Antoine Desrosières,法國

5月11日《我最愛的布料》Gaya Jiji,敘利亞 △

5月11日《死亡天使》Luis Ortega,阿根廷 〇

5月12日《女孩》Lukas Dhont,比利時 △〇

5月12日《天使臉龐》Vanessa Filho,法國 △

5月13日《芒多傳》蘭迪塔·達斯,印度

5月13日《去死吧怪物》Alejandro Fadel,阿根廷

5月14日《收割者》Etienne Kallos,南非 △〇

5月14日《小瘙癢》Andréa Bescond/Eric Métayer,法國 △

5月15日《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中國

5月15日《幸福》瓦萊麗亞·戈利諾,意大利 〇

5月16日《索菲亞》Meryem Benm'Barek-Aloïsi,摩洛哥 △

5月16日《死人和其他人》João Salaviza/Renée Nader Messora,葡萄牙/巴西

5月17日《在我房》烏利胥·柯雷,德國

5月17日《這個世界溫柔的冷漠》Adilkhan Yerzhanov,哈薩克斯坦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午夜展映 Séances de minuit】

5月10日《北極》喬·佩那,美國

5月11日《工作》尹鍾彬,韓國

5月12日《華氏451》拉敏·巴哈尼,美國

5月16日《惠特尼》凱文·麥克唐納,美國 ♢〇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特別展映 Séances spéciales】

5月9日《死靈魂》王兵,中國 ♢

5月10日《十年泰國》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Chulayarnon Sriphol/韋西·沙贊那庭/狄也·阿薩拉,泰國 ♢

5月11日《人生的另一天》Raúl de la Fuente / 達米安·紐諾,葡萄牙/巴西

5月12日《偉大的神秘馬戲團》卡洛斯·迭戈,巴西

5月13日《教皇方濟各:言出必行的人》維姆·文德斯,美國 ♢

5月14日《對抗曼德拉和其他人的國家》Nicolas Champeaux/Gilles Porte,法國 ♢

5月16日《橫渡》霍曼·顧皮勒,法國 ♢

5月17日《對風說》Michel Toesca,意大利/法國 ♢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影評人週單元 Semaine de la critique】

【長片競賽】

《神遊症》阿格涅什卡·斯莫琴斯卡,波蘭

《瑞士人克里斯》Anja Kofmel,瑞士 △

《迪亞曼蒂努》蓋布里爾·埃布朗茲/丹尼爾·施密特,葡 〇△

《一天》Zsófia Szilágyi,匈牙利 △

《戰中女人》本尼迪克·埃靈格松,冰島

《野性》Camille Vidal-Naquet,法國 〇△

《先生》Rohena Gera,印度 △

【長片展映】

《狂野生活》保羅·達諾,美國 ★開幕片★ △

《我們的戰役》Guillaume Senez,法國

《舍赫拉查德》讓-貝爾納·馬赫蘭,法國 〇△

《蓋》Alex Lutz,法國 ★閉幕片★

顫抖吧,戛納!這部韓國電影刷新了歷史

【導演雙週單元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

【長片競賽】

《候鳥》西羅·格拉 / Cristina Gallego,哥倫比亞 ★開幕片★

《阿敏》菲利普·福孔,法國

《不留痕跡》黛布拉·格蘭尼克,美國

《買手槍》Julio Hernández Cordón,墨西哥

《高潮》加斯帕·諾,法國

《冥王星時刻》章明,中國

《玩家》瑪麗·蒙日,法國 △

《失憶摩托》Agustín Toscano,阿根廷

《曼迪》帕諾斯·科斯馬圖斯,美國

《未來的未來》細田守,日本

《世界屬於你》Romain Gavras,法國

《佩特拉》海梅·羅薩萊斯,西班牙

《世界邊界》紀堯姆·尼克盧,法國

《身邊》穆罕默德·本·阿提亞,突尼斯

《卡門和羅拉》Arantxa Echevarria,西班牙 〇△

《自由了》皮埃爾·沙爾瓦多利,法國

《寂靜》Beatriz Seigner,巴西

《薩摩尼路》Stefano Savona,意大利

《空間》Ognjen Glavonic,塞爾維亞

《多餘的恩典》Gianni Zanasi,意大利 ★閉幕片★

【金馬車獎】

馬丁·斯科塞斯,放映《窮街陋巷》+大師班

注:

表示導演第一部長片,能角逐金攝影機獎

表示紀錄片,能角逐金眼睛獎

表示LGBT題材相關電影,能角逐酷兒棕櫚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