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我曾說過:

一項體育賽事唯一能離開政治的可能

就是這項賽事根本沒有人關注

那麼像世界盃這樣的舉世矚目的體育賽事

你們覺得,能離開政治嗎?


【今日由頭】

1991年6月27日

南斯拉夫爆發內戰

1

先從本屆俄羅斯世界盃的兩個瑞士隊球員說起吧。

這兩個球員一個叫扎卡,一個叫沙奇裡。

在6月23日凌晨瑞士隊2比1戰勝塞爾維亞隊的比賽中,這兩個哥們一人進了一個球,幫助球隊逆轉獲勝。但讓他們受到全世界矚目的並不是他們兩個人的進球,而是他們在進球后做的相同慶祝手勢:

兩手拇指相交,其餘八個手指張開,酷似一頭展翅的雙頭鷹。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扎卡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沙奇裡

這個手勢頓時引發了大家的興趣,以及各種猜測:什麼意思?

最新的消息是,國際足聯已經對兩人的這個行為進行了罰款,因為他們的手勢涉及到了政治因素。

什麼政治因素?

我們先按下不表,來看一個問題:

如果你多少關心一點世界盃,是不是會發現近幾屆世界盃,每屆都會出現一支讓你覺得有點搞不清關係的球隊?比如——

克羅地亞隊,塞爾維亞隊,波黑隊,斯洛文尼亞隊,甚至,以前還有個塞黑隊。

這些隊的隊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叫“XXXX奇”?他們到底彼此之間什麼關係?這和兩個瑞士球員的手勢又有什麼關係?

好吧,今天我們就藉著俄羅斯世界盃,試著用一篇文章,把這些球隊背後所代表國家的恩怨情仇來捋一捋。

這些國家看著混亂,但其實也不亂。

因為他們本來都源自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叫南斯拉夫。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曾經的南斯拉夫國旗

2

時間還是要先回到1918年。

這一年,席捲整個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作為結束的標誌之一,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奧匈帝國作為戰敗國,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正如我們所知,一戰爆發的導火索,就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在當時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被一個激進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

一戰後,奧匈帝國煙消雲散,原本面臨亡國的塞爾維亞轉身成了戰勝國,且當時也沒什麼力量能阻擋這個巴爾幹地區的傳統強國擴張了。

這一年,塞爾維亞聯合之前就吞併的黑山共和國,再吸收了奧匈帝國原來幾個以斯拉夫人為主的聯邦,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這個王國又吸收了瓦爾達爾馬其頓,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這是南斯拉夫(Yugoslavia)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南斯拉夫在歐洲的地理位置

二戰爆發後,納粹鐵蹄橫掃南斯拉夫,這個王國被重新分裂為“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兩個傀儡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南斯拉夫重新聯合,成為一個國土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000萬的國家。

但這個時候的南斯拉夫,雖然重新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卻各種勢力和種族錯綜複雜,可以用“一”到“八”來形容:

一,就是一個國家,指“南斯拉夫”;

二,這個國家使用兩種字母——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

三,指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

四,指這個國家存在四種宗教;

五,指這個國家有五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斯洛文尼亞族、馬其頓族和黑山族;

六,指有六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黑和黑山;

七,指這個國家有七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奧地利和匈牙利;

八,指這個國家有八個聯邦單位——除了那六個共和國外,還有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兩個自治省。

一看就知道,以南斯拉夫所處的要衝位置,再加上如此複雜的國內格局,是很容易變得四分五裂的。

要這個國家維持穩定,只有一種可能:

有一個政治強人。

3

南斯拉夫恰恰就有了這樣一個政治強人。

他的名字,叫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南斯拉夫強人鐵托

鐵托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在二戰期間率領南斯拉夫的共產主義戰士堅定地抵抗德國法西斯,樹立了崇高的威望。1946年,他將南斯拉夫改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成為一個有六個加盟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他成為了最高領導人。

鐵托是一個很有想法的領導人。南斯拉夫雖然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卻並沒有像鄰居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這些國家一樣,一頭倒向蘇聯老大哥組建的社會主義陣營——南斯拉夫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加入“華約”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歐洲“鐵幕”緩緩落下的時候,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奉行的是“不結盟主義”——既不親蘇,也不親美。鐵托這樣有自信,也是因為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實在特殊,處於東方陣營和西方陣營的交匯點,蘇聯和西歐都想拉攏南斯拉夫,這讓鐵托有足夠的空間和籌碼在兩大勢力中閃轉騰挪,合縱連橫。

從1950年代的政治和經濟改革開始,南斯拉夫一直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經濟政策。雖然他們施行的是社會主義,但卻很早就實行了改革開放,歡迎歐美的企業進來投資,所以整個國家經濟狀況遠好於那些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東歐國家:1976年,南斯拉夫36%的老百姓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

1977年,南斯拉夫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600美元,城市化人口已經達到了70%,成為了一箇中等發達的工農業國家。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昔日的南斯拉夫公園一角,足球一直是他們喜歡的運動。(照片來自新浪博客 “遠去的青山”)

當然,南斯拉夫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問題。

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貧富差距過大。在國內幾個共和國和自治省裡,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是最富的,富裕水平已經和意大利和奧地利差不多了,但最窮的科索沃和馬其頓,卻幾乎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經濟水平落後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十倍以上。

鐵托採取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簡單來說,就是“先富帶後富”,將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財政稅收和資源,大量地補貼給落後地區。這樣的舉動毫無疑問會引起克羅地亞等地區的人的反感,但因為鐵托的權威無人能夠挑戰,強大的中央集權保證了南斯拉夫一直以這樣的模式穩定運行。

但是,依靠一個強人存在的鐵腕統治,終究會迎來崩盤的時候。

1980年5月4日,88歲的鐵托在沒有指定任何繼承人的情況下,與世長辭。

南斯拉夫來到了國家命運的轉折點。

4

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個加盟共和國首先站了出來。

在鐵托去世之前,其實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已經嚐到了一點“自治”的甜頭。

1974年,南斯拉夫施行新憲法,鐵托的中央集權有所鬆動,開始向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這些經濟較強的加盟共和國放權,比如可以自己任命一些官員,以及在稅收政策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但是,那是因為鐵托還在位,沒人還敢有進一步想法。但現在鐵托去世了,南斯拉夫各個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離心力瞬間加強。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南斯拉夫六個加盟共和國的分佈

在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占主導地位的塞爾維亞人嗅到了危險的到來,立刻主張修改1974年的憲法,將權力重新集中到南斯拉夫共產黨聯盟的手中來。但是,早就嚐到好處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又怎會同意這個要求?雙方開始僵持不下,折騰到了1988年,“修憲計劃”已經完全破產,而南斯拉夫的經濟也早就進入了下行通道,通貨膨脹率高得驚人。

而在這個時候,“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也已經在風雨飄搖之中,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一系列“新思維”政策讓西方對蘇聯的戒備心已經大大降低。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被西方世界視為“緩衝地帶”的南斯拉夫的作用也在隨之下降,進而又回到了那條西歐列強的老經驗——

對於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而言,有一個統一強大的,且意識形態對立的國家存在是危險的。

當時的歐共體首先向南斯拉夫放出了信號:只要貴國結束一黨制而施行多黨制,就吸收貴國進入歐共體。

最關鍵的一場地震隨之到來:1989年,整個東歐局勢開始進入劇烈震盪。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圖為一個羅馬尼亞士兵坐在被推倒的列寧像上

東歐劇變毫無意外地影響了南斯拉夫。這年的3月,斯洛文尼亞首先提出了“多黨制”主張,然後一發不可收拾。1990年7月,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通過了《政治結社法》,宣佈廢除一黨制,施行多黨制。

當時人口只有2000萬的南斯拉夫,一下子湧現出了200多個政黨。但對於像南斯拉夫這樣一個歷史淵源頗深,沒有一個佔壓倒性主體民族的國家而言,多黨制並沒有向人們本來希望的“百家爭鳴,良性發展”那個方向發展,而是很快成為壓垮南斯拉夫作為一個統一聯邦共和國的最後稻草——那些得票高的政黨的口號,無一例外都是:“克羅地亞屬於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屬於斯洛文尼亞人”。

大家預料中的結局,最終還是無可避免地到來了: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共和國和克羅地亞共和國單方面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

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隨即表示明確反對。

兩天後的6月27日,2000多名南斯拉夫“聯邦軍”開始向斯洛文尼亞進攻。斯洛文尼亞並不屈服,宣佈全國總動員,並調動自己的地方防禦部隊開始堅決還擊。

長達10年之久的南斯拉夫內戰就此拉開序幕。

5

這場內戰,一打就是十年。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南斯拉夫的各民族分佈情況

先說首先跳出來的斯洛文尼亞。

斯洛文尼亞打的戰爭被稱為“十日戰爭”,因為只打了十天後,就被聯合國調停了——斯洛文尼亞撐不下去,塞爾維亞也打不動。作為結果,斯洛文尼亞承諾“三個月後再考慮獨立問題”。但事實證明這只是緩兵之計而已。三個月後,斯洛文尼亞還是宣佈獨立,1992年5月22日,斯洛文尼亞被聯合國接納為會員國。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斯洛文尼亞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相比之下,克羅地亞的獨立就顯得困難不少。

因為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並不接壤,也不存在什麼種族問題(斯洛文尼亞境內都是斯洛文尼亞族)。但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接壤,且境內存在大量塞爾維亞族人,情況就複雜很多。

所以,克羅地亞為了獨立,和聯邦軍(後來主要是塞爾維亞正規軍)從1991年打到了1995年。最終克羅地亞還是獲得了正式的獨立,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的人口從475萬下降到了440萬,至今都沒有恢復到戰前水平。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克羅地亞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馬其頓共和國受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鼓舞,在1991年11月20日頒佈新憲法,宣佈從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獨立——他們的獨立相對比較和平,聯邦政府沒有過多幹涉。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馬其頓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最慘痛的,是當時擁有430萬人口的波黑共和國宣佈獨立。

1992年2月,波黑共和國宣佈獨立,但這個決定遭到了佔波黑人口高達33%的塞族人(其餘兩個主體民族是穆斯林和克羅地亞)的堅決反對,塞族人隨即自己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國”。沒多久,塞爾維亞共和國宣佈武裝干預——震驚一時的“波黑戰爭”就此爆發。

“波黑戰爭”打了三年,是二戰後在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局部戰爭。波黑430萬人口中有2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被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0億美元。整場戰爭最終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干預下結束,波黑共和國最終獲得了獨立。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長期的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且伴隨著殘酷的種族屠殺

掐指一算,原本擁有六個加盟共和國的南斯拉夫經此一變,其中四個共和國已經宣佈獨立了。

剩下來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最終決定捆綁在一起,成立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叫作“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概保留了原南斯拉夫40%的國土,所以也被成為“小南斯拉夫”。

而我們中國人更習慣稱之為“南聯盟”。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2006年德國世界盃,由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的塞黑隊最終闖入決賽圈。但就在開幕前的6月5日,黑山通過公投決定獨立。由於之前打預選賽的時候是塞黑隊,所以國際足聯允許他們最後一次以“塞黑隊”的身份參賽。在那一屆比賽上,鬥志渙散的塞黑隊在小組賽第二輪被阿根廷隊以6比0狂屠(我在現場)

“南聯盟”成立後,南斯拉夫內戰並沒有終結,因為還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地區獨立問題沒有解決。

這個地區後來爆發的戰爭,給很多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

沒錯,這個地區,就是科索沃。

前面提到過,科索沃在原來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中並沒有獲得“共和國”的地位,只是一個“自治省”。

科索沃對此是很不服氣的。

科索沃歷史相當悠久,在那裡生活的人被認為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但塞爾維亞人卻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個王國。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科索沃、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三者間的位置關係

二戰期間,墨索里尼謀劃的“大阿爾巴尼亞計劃”曾把科索沃歸入版圖,大量原來定居在那裡的塞爾維亞人出逃。在二戰結束後,兩個原本並肩抗擊法西斯的戰友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為了科索沃的歸屬問題最終翻臉——南斯拉夫人民軍攻佔了科索沃,趕走了阿爾巴尼亞人建立的軍政府,將科索沃歸入了南斯拉夫的版圖。

科索沃在地理位置上毗鄰阿爾巴尼亞,土地上90%都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塞族人只佔到10%,所以科索沃的獨立浪潮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鐵托去世後的1981年,科索沃就爆發過大規模的獨立遊行示威——可以說,他們獨立訴求的提出比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都要早得多。

但是,科索沃人碰上了一個非常強硬的塞爾維亞總統,他就是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米洛舍維奇

米洛舍維奇認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聖地,是塞爾維亞文明的搖籃,無論從歷史原因還是從民族感情,“任何允許科索沃獨立出去的人,都將是塞爾維亞的罪人!”所以,他不斷鼓勵塞族人不要離開科索沃,而是要在這片土地上定居。到了1989年,米洛舍維奇直接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資格。

在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紛紛要求獨立的那波浪潮中,科索沃也在1992年宣佈成立共和國並獨立,但一直未得到承認。

1996年,科索沃境內的部分阿爾巴尼亞人組成了“科索沃解放軍”,開始用武力手段謀求獨立。南聯盟和塞爾維亞政府隨即做出強烈反應,到了1997年雙方衝突開始升級。

1998年,南聯盟和科索沃之間的戰鬥已經全面打響,大量難民開始逃出科索沃。為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再次進行干預,要求雙方坐下來談判——可以避免“獨立”字眼,但南聯盟要讓科索沃獲得實質性自治的權利。

對此,米洛舍維奇表示明確拒絕。之後,北約為了迫使南聯盟屈服,就開始不斷空襲南聯盟軍事和民用設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北約空襲南聯盟示意圖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科索沃的問題此後又延續了9年,直到2008年2月17日,他們正式宣告自己獨立。

時至今日,科索沃獲得了全世界一些國家的承認,但有三個重要國家至今沒有承認科索沃獨立。

一個是與之休慼相關的塞爾維亞共和國。

另兩個國家,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中國。

7

好了,是時候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了。

那兩個瑞士球員——你們應該都已經猜到了——都是阿爾巴尼亞族的後裔。

其中的沙奇裡,更是出生在科索沃,後來移民到了瑞士。在本次世界盃賽之前,他就在社交媒體上展示了他的一雙球鞋——一隻腳後跟上印著瑞士國旗,一隻腳上印著科索沃國旗。

所以,看看阿爾巴尼亞的國旗,你們就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用手勢展示“雙頭鷹”了。

世界盃“雙頭鷹”背後:這個國家曾震驚足壇,卻一夜間煙消雲散

【饅頭說】

拋開政治,我們還是說點純粹足球的事。

在世界足壇,南斯拉夫足球一直是一個獨特且剽悍的存在。

從俱樂部隊層面看,當初的貝爾格萊德紅星隊和貝爾格萊德游擊隊是名震歐洲足壇的雙子星。紅星隊當年在沒有一名外援的情況下,奪得了1991年的歐洲冠軍盃和豐田杯(後來的世俱杯),堪稱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俱樂部隊之一。

從國家隊層面看,南斯拉夫隊1930年就參加了首屆世界盃,絕大多數時候都能輕鬆打進世界盃決賽圈,並在1930年和1962年獲得過世界盃第四名。他們擁有南美人的細膩腳法和歐洲人的強健體魄,被稱為“歐洲的巴西隊”,1990年曾是世界盃冠軍的熱門候選(可惜的是貝利後來也公開表示看好他們)。

即便國家分裂之後,他們也湧現出了大批天才的球星,他們的球隊曾有一個統一的稱號:“前南球隊”。

1998年法國世界盃,第一次獨立組隊參加世界盃的克羅地亞隊驚豔全世界,3比0把老牌強隊德國隊打的滿地找牙。後來成為很多人偶像的隊中當家球星蘇克當時被形容為“左腳能拉小提琴”。不止蘇克,前南球星中的斯托伊科維奇、薩維切維奇、博班,哪個不是當初名震世界足壇的超級球星?即便現在,皇馬的莫德里奇,巴薩的拉基蒂奇,以及科瓦契奇、佩裡西奇、曼朱基奇、弗爾薩利科、克拉馬里奇......這群“奇”字輩在整個世界足壇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球隊,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塞維爾亞、波黑這四個國家獨立組隊後都殺入過世界盃決賽圈(這點比英國的四支球隊要強不少),並且表現可圈可點。

所以有不少人會覺得很惋惜:這個國家如果不分裂,共同組隊參加世界盃,那該有多強大?

但是,時至今日,這件事是一件完全沒有辦法的事。

誰都希望體育遠離政治。

但是,過去,現在,將來,永遠都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