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司馬遷是講故事的高手,尤其善於“增飾渲染”,他筆下的《史記》記述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廉頗藺相如列傳》便是諸多故事中寫得有聲有色的“迥出之篇”。最早把這個故事編為雜劇的,是人稱“小漢卿”的元代劇作家高文秀。他傳世的劇本中有一部《保成公徑赴澠池會》,也有題作《廉頗負荊》的,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京劇搬演廉頗藺相如的故事,應該始於孫菊仙、劉鴻聲、汪笑儂等人。舞臺上大放光彩則是在翁偶虹、王頡竹兩位老先生重新編寫《將相和》劇本,李少春、袁世海與譚富英、裘盛戎分別排演這兩個劇本以後開始的。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解放伊始,整個國家都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京劇藝人們受到鼓舞,自然不甘落後,都想有新戲貢獻於觀眾。在“學習學習再學習,團結團結再團結”的號召引領下,翁偶虹先生想到了傳統劇目《將相和》,他設想著可以把《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負荊請罪)》三戲合一,整合成一齣戲,更能深化團結的主題。而劇中藺相如和廉頗這兩個人物,正適合藝術上處於黃金時期的李少春、袁世海扮演。於是便同王頡竹攜手,開始了京劇《將相和》的編寫。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翁偶虹、王頡竹編寫的新版《將相和》只保留了孫菊仙、汪笑儂舊本中優良的京劇技術部分,通場的穿插和臺詞幾乎都是重新編寫的,雖然故事大致相同,但是內容已經富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了。可以說是用一些新的意識、新的角度和思路,重新解釋這個古老的故事。相比於舊本,新版並不拘泥於歷史敘事本身,並且把原本自成一體、自給自足、不便整合、前後矛盾、難圓其說的三出小戲,賦予了一個“主腦”和一條一以貫之的敘事線索。不僅故事的發展更加連貫合理,前呼後應,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飽滿,栩栩如生。比如,在充分肯定廉頗身為大將,胸懷韜略,曾經為趙國屢立戰功的基礎上,也相應地在不同場合表現他性格的另一面,為後來將相不和埋下伏筆。再如,對藺相如的塑造著重強調和深化了角色的心理活動,通過“三次擋道”唱段唱詞的添寫與改寫,使內心情緒的刻畫更加充分,再按詞度曲,生動飽滿了許多。

在場子安排和情節結構方面,也有新的嘗試和探索。“酒樓釋嫌”一場,用五個非常風趣的丑角來表現將相失和在普通民眾中產生的影響,並通過李誠、傅讓與賈凌、郭盛的言歸於好,來體現一般民眾的心情和願望,演出效果相當不錯。後來,由於時間的原因,為了壓縮演出時間,這場戲就被割愛了,十分可惜。不過,音配像中仍可欣賞到這一場。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京劇歷史劇中,考據最鑿確事實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將相和》

與此同時,譚富英、裘盛戎也依照翁王的本子將此劇搬演於舞臺,與李少春、袁世海所演並駕齊驅。兩臺人選,一時瑜亮;藝術處理,各具千秋。李少春、袁世海完全按照劇本演出,因為本子本來就是為他倆量身定做,而譚富英、裘盛戎則對場子、唸白、唱段做了相應的調整。翁先生對兩臺演出也是分而治之,李譚二人自身條件差異,表演風格不同。翁偶虹曾經說過,他的編劇生涯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表現著他的個人趣味,代表作品是程派名劇《鎖麟囊》;第三時期以滿足觀眾趣味為鵠的,代表作品是《紅燈記》;第二時期服務於演員需要,為角兒寫作,代表作品即是《將相和》。譚富英嗓音條件好,為了充分發揮他的這一優勢,特意增加了若干唱段,比如:“好男兒本來有膽量”、“有什麼衷腸話細說端詳”等。

1951年秋天,馬連良從香港回到北京,也在袁世海的協助下,排演了《將相和》,並於1957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靜場錄音,現有音配像留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