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資金遠超研發投入,這算什麼高科技公司?

昔日基因界的獨角獸,因為一封信息量極大的舉報信,股價狂跌8.8%!

近日,一篇名為《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的舉報信紅遍網絡,將華大基因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舉報信稱,華大基因“空手套白狼”,騙取國家高額補貼和土地,用於開發蘇州“生命健康小鎮”等房地產項目,所謂的高科技不過是用於詐騙的幌子,道德敗壞不守誠信迫害合作伙伴等。

理財資金遠超研發投入,這算什麼高科技公司?

然而二級市場貌似不買賬。上週五華大基因走勢萎靡,跌幅高達8.79%: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7月華大基因就要解禁兩億股,照目前股價,相當於200億,一半市值!

有業內人士擔憂,華大里面那麼多家機構,7月14日解禁之後如果奪路而逃,到時股價會怎麼走?

還有投資者調侃,當初深交所把樂視網調出指數,而把華大基因調入指數,就有人評價說這是“調出一個害人精又調入了一個害人精”,果然一語成讖啊。

“科技公司”瘋狂圈地

舉報信中提及,華大基因騙取土地資源與國家補貼。從現實來看,似乎並非空穴來風。

華大基因自己也在2017年年報中稱,其目前已形成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業務佈局,覆蓋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2017年9月16日,蘇州與華大的合作中,房企大佬萬科也插了一腳,蘇州高新區是和華大、蘇南萬科、蘇高新股份,一起籤的四方協議,在白馬澗片區規劃總面積超過3000畝土地,打造以基因大數據研究為核心的精準醫療產業園區。

根據蘇高新股份的公告,萬科將“作為產業配套發展商,保障精準醫療產業和配套設施的落地”;華大基因則作為產業內容合作方,“引入基因公司、醫藥公司等健康產業類企業,打造醫療服務體系”。

實際上,華大和萬科的關係本就密切,王石一度是華大基因的獨董。2018年1月,王石辭任華大基因獨董,汪健公開宣稱王石將出任華大的聯席董事長,不過未落實錘。

這一切,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你一個基因檢測的科技公司,要這麼多地幹什麼?建了這麼多基地,真的有在搞技術研發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是要從華大基因的財報著手。

“宇宙全能”企業究竟靠啥盈利?

疊加外界對基因這個概念各種高大上的想象,華大基因似乎是一家高科技、掌握人類未來的醫藥公司。

然而,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要說清楚華大基因是做啥的,先要了解的是基因行業的整個產業鏈。

理財資金遠超研發投入,這算什麼高科技公司?

在從前,華大基因靠著國家補貼,向伊露米娜採購採購大量高通量測序儀和試劑耗材,是伊露米娜的第一大采購商;但隨著基因測序業的中下游市場持續增大,伊露米娜同樣開始搶佔份額。昔日的買賣雙方變成了如今的競爭對手。

在這場競爭中,一方掌握了核心科技和定價權,一方則完全仰仗對手提供的產品。這場競爭中誰輸誰贏,答案不言而喻。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中興事件:由於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美國只要禁止對其出口芯片,就能直接導致企業的休克。而同樣完全依賴進口儀器的華大基因,如果有一天伊露米娜橫不肯提供產品,其結果可想而知。

那麼,整天口放厥詞的華大基因董事長有沒有意識到這一危機?公司有仰仗資金與人力的優勢,來縮短技術上的劣勢呢?

答案依然是讓人失望的。

科技公司還是投資公司?

按理說,一家以基因技術和生物醫藥為核心的企業,研發費用應該佔公司投入的重中之重。然而華大基因卻並非如此。

根據年報,華大基因2017年研發費用為1.7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8.3%,較2016年的1.76億元下滑1.13%。這一比例遠遠低於上市的同行們:如沃森生物2017年研發投入接近總營收的一半;廣生堂、艾德生物、達安基因等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都超過10%。

理財資金遠超研發投入,這算什麼高科技公司?

更值得一提的是,華大基因的專利數量在近年也屈指可數——截止到2018年5月17日,華大基因共擁有489個已審專利,但公司在2017年全年僅有8個專利的申請量。然而Illumina,在2017年專利申請數量達到240個之多,就更別提真正的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了,完全沒有可比性。也就是說,公司在技術上依舊靠吃老本為主。

理財資金遠超研發投入,這算什麼高科技公司?

(華大基因專利申請情況)

理財資金遠超研發投入,這算什麼高科技公司?

(Genentech專利申請情況)

與之對比的是,華大基因在投資上的熱情卻一年比一年強烈。

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華大基因委託理財發生額為20.93億元,其中自有資金19.13億元,募集資金為1.8億元。其首次公開發行實際募資金額為4.83億元。這意味著,37%的募集資金買了理財。換句話說,用於購買理財的募集資金超過了當年研發投入。

一邊是原地踏步的專利和研發投入,另一邊是活躍的理財投資,華大基因的發展方向已經越來越脫離高科技企業了。難怪有人質疑,這一輪的圈地是用來騙取土地資源和國家補助。

後記

這一年,中興通訊的前車之鑑,讓“核心技術”成了眾多中國企業的焦慮,

而一些業績優良、現金充沛的企業,也迎來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同樣是“口出狂言”的董事長,格力電器掌門人董明珠稱要投入500億造芯片,遭到投資者的質疑與嘲笑聲。不僅股價下跌,就連前董事長朱江洪也來潑冷水,稱對格力造芯片沒有信心。但是人家董小姐是真敢幹啊!是不折不扣行動上的巨人。

面對時代潮流,有的企業已經醒來,有的則繼續裝睡。畢竟安逸守著自己這片天地,比黑暗中摸索一條道路要看似靠譜。而從股價來看,同樣賬面上躺著大筆資金,無所作為反而讓投資者放心。換言之,躺著更能賺錢。

既然如此,靠投資補貼賺取利潤,整出一份好看的財務報表,在A股市場上割幾個韭菜,似乎也無妨。比起高投入低產出的研發,這是一條更平坦的道路,是華大基因和許多上市公司的選擇。

只是,中國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領導強調的那句要“搶佔先機,迎難而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略顯刺耳。

這是華大基因的悲哀,也是中國企業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