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文 | 江隱龍

歐陽修提出正統王朝的標準是“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統”,這十個字,知易行難。北宋一朝力行仁政,文治不可謂不昌盛;然而在武功方面,一個連燕雲十六州都未能收復的朝代卻要以“大一統”自居,實在是有些汗顏。也源於此,自趙匡胤時代開始,收復燕雲十六州便成了北宋軍政最重要的議題。只是北宋軍力不復大唐氣象,在面對契丹的戰事中屢戰屢敗,最終以澶淵之盟艱難收場。自此之後,兩國約為兄弟之國,但北宋每年卻要繳納“歲幣”,和平之下,亦是恥辱。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當然,對於北宋君主而言,燕雲十六州意義更不僅僅侷限於軍事,更在於“王者大一統”天命正統。戰而難以取勝,和則有損天命,這其中的矛盾穿透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政治鬥爭,直到靖康之難發生才最終結束。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收復燕雲十六州一事之所以不再成為議題,是因為這一年,北宋連整個中原都通通淪陷了……靖康年間,取契丹而代之的金國大舉南下,皇帝被虜,中原淪陷。康王趙構南遷宋室,借南方的半壁江山立國,史稱南宋。是役之後,趙匡胤“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中的豪氣,變成了趙佶“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的蒼涼,而宋廷殘存的將領,也只能在一片殘山剩水中發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怒吼。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與司馬睿南渡相同,趙構一方面自然繼承了北宋的天命,另一方面也繼承了北伐中原的使命。那麼,南朝宋齊梁陳權臣當國乃至於易代的故事會不會在南宋重演?劉裕北伐,南朝宋代東晉;蕭衍北伐,南朝齊代南朝宋——藉助於血統,南宋君主或許並不擔心其天命正統的來源,但在東晉滅亡的前車之鑑下卻不能不擔心其天命的延續。於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天命面前,也只能重“君子大居正”而輕“王者大一統”了。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在偏安困境從未未能解決的前提下,南宋國祚卻能延續一百五十餘年,而歐陽修的絕統理論也依然延續下來,並在朱熹手下進一步昇華成了無統理論。據《資治通鑑綱目凡例》所載,朱熹認為“凡正統,謂周、秦、漢、晉、隋、唐……無統,謂周秦之間、秦漢之間、漢晉之間、晉隋之間、隋唐之間、五代”——這背後自然也是對歐陽修等人天命理論的肯定。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兩宋時代武功嚴重不足,但天命理論卻以一遠遠超過其疆域的氣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昇華。從歐陽修、司馬光到朱熹,天命得以從“五德終始說”式的奉天承運過渡到“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統”的道德評價,儒家的歷史觀也由此進一步擺脫玄學而回歸人間,這已然接近於史學意義上的思想啟蒙。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五德終始說”背後依託著五行哲學尚且被剝離出了政治,盛行一時的讖緯之學、祥瑞之說更隨之式微,這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宋朝士人們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後唐滅亡時,李從珂攜傳國玉璽自焚,待玉璽再次現世時,宋哲宗趙煦興致勃勃地改元“元符”以應此祥瑞,劉恕在其與司馬光的書信中表示:

“正統之論,興於漢儒,推五行相生,指璽紱相傳,以為正統。是神器大寶,必當扼喉而奪之,則亂臣賊子,釋然得行其志矣……而魏晉南北五代之際,以勢力相敵,遂分裂天下,其名分位號異乎周之於吳楚,安得強拔一國謂之正統,餘皆為僭偽乎?”

相比之下,朱熹的無統理論則更強固了史學與玄學的分野。事實上,朱熹是支持五行哲學的,《朱子語類》中便有“天地之間,何事而非五行”的表述。然而一旦脫離了哲學,朱熹對歷史演進、王朝更迭自有獨立的道德判斷,德運、讖緯、祥瑞但不足道了。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一方面是“君人者在德不在寶”,一方面是“始知恃險不如德”,兩宋時期的天命理論創新幾近於學術革命,天命正統背後的政治文化秩序由此一變。南宋滅亡後,受禪建國之事絕跡,清民易代時雖有禪位之舉,但已經無關於天命。對於這一變化,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的序言中有一段精彩論述:

“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於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於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

兩宋之變,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陳邦瞻所稱的“五季”即是五代,因明朝士人多不以五代為正統,故以“五季”、“後列國”等稱謂代之。不僅如此,明朝士人還因北宋初期為求正統而推崇五代頗有不屑之感,只是這種不屑並不影響對兩宋的認同,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兩宋的輝煌吧。

三分鐘讀完趙宋稱帝史(下)兩宋雖弱,卻改寫了整個稱帝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