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毛澤東在長期的嚴酷的革命鬥爭實踐中,極端重視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堅持從當時當地的具體實踐出發,充分考慮到客觀事物方方面面的複雜因素和變動情況,集中群眾智慧又經過審慎的深思熟慮,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來指導革命、指導工作。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一共進行了17次比較大規模的社會調查。特別是從風雲突變的1929年開始,毛澤東先後多次到閩西,不僅親自主持召開具有歷史意義的辛耕別墅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古田會議、閩西一大、南陽會議等,而且還進行了7次較長時間和較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從而寫下了《古田會議決議》《閩西一大政治決議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調查工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鄉調查》等光輝論著,對中國革命道路、黨和軍隊建設、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根據地建設進行了科學概括,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有效地指導和推動了中央蘇區的土地革命鬥爭。

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油畫)

毛澤東極端重視調查工作

“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於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繫。‘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表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我們黨吃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而這種‘欽差大臣’則是滿天飛,幾乎到處有。斯大林的話說得對:‘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繫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當然又是他的話對:‘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除了盲目的、無前途的、無遠見的實際家,是不能叫做‘狹隘經驗論’的。”這是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七九一頁)說的一段話。

善於調查研究,正確地認識中國國情,是毛澤東領導藝術的基石。毛澤東注重調查研究,認為只有在瞭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踏著人生社會實際說話”,才能獲得改造中國的良方。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每到一處,就查閱地方誌書,瞭解當地歷史;閱讀各種報紙,掌握時事政治;蒐集軍事情況,調查敵情敵況;而召開調查會,則是他了解實際情況,制定方針策略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1929年,紅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曾設於新邱厝

毛澤東重視行軍途中調查:1929年1月,為了打破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的“會剿”。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下井岡山,到閩西、贛南一帶迂迴,以牽制敵軍的行動。毛澤東就佈置曾志做調查工作,給一張表。表的內容大概是當天行軍從什麼村莊出發,經過什麼村莊,村裡有多少戶人,是磚瓦房屋還是土磚破舊房屋。村子靠山、靠水還是靠大路,山的高矮、樹木的多少,周圍田地作物是些什麼,土地的畝數,村子的貧困情況如何,村與村之間有多遠的距離,地勢地形情況如何等等。每天出發前,曾志都召集直屬隊宣傳員,按照表的內容佈置調查,宣傳員隨尖兵走在隊伍最前面,一面調查,一面寫標語,一到宿營地,宣傳員馬上把調查情形記下來,集中時口頭上講一講,然後曾志把宣傳員記下來的和口頭上講的,每天到宿營地向毛澤東彙報。有時毛澤東還當面交待明天行軍途中還應調查瞭解的事情。如果部隊在一個地方駐紮兩、三天,工農運動委員會的同志和連隊宣傳員,則要分頭到群眾中去做調查,訪貧問苦。先到房屋最破舊的家庭去訪問、宣傳,首先了解村子裡最富最壞的是誰,最苦最窮的是誰,瞭解氣候、年成,瞭解租佃、借貸、買賣、流通等情況,把了解到的情況和做了什麼群眾工作,都向毛澤東彙報。除了打仗,每走一程,就要調查瞭解一程。

毛澤東還創造性地將調查研究應用於紅軍游擊戰術之中,把調查同宣傳工作、打土豪、籌款等列為紅軍的重要任務。“遊擊部隊到達某地之後,第一步必須做調查工作,這樣才可以使紅軍不會不顧環境而是憑主觀決定自己的政策。”調查的內容大至為階級分化與階級比例,普及土地、房屋、財產佔有狀況,小如土特產品與市場物價,十分周祥。紅軍指戰員認為這是“一個極為有趣味的工作”。

毛澤東重視向報紙雜誌作調查:毛澤東特別重視報紙,看報紙非常仔細,連報紙中間的小廣告和尋人啟事都不放過。紅軍每到一個有郵政局的鎮子,第一大任務是去郵局找報紙雜誌。為了找報紙,有一次派了兩個連,打進一個城裡去取報紙。通過報紙瞭解國內大事,也可以瞭解一些國外大事,從中發現軍閥之間的矛盾,瞭解軍閥混戰的情形,分析敵軍的行動方向等。毛澤東常常把報紙看作軍隊行動的指南。

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才溪鄉光榮亭

毛澤東重視召開調查會:在轉戰贛南、閩西期間,毛澤東極為重視召開調查會了解情況,收集資料。1929年,毛澤東病後到閩西特委所在地蘇家坡休養,他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召開了很多調查會。在他住的屋簷下,放一張四方桌子,一大壺開水,幾個飯碗,他分頭請一些鄉親們談話,每次人數五至六人,他請僱農、佃農,也有中農,談種田,談收成,談生活,談過去和現在對比。毛澤東要談的,都是農民們日常很熟悉的事,你一言我一語,甲談乙補充,商商量量,無拘無束,好像是在談家常。毛澤東要調查的都得到了,而農民們很高興,他們不知不覺地在思想上受到很多啟發和教育。毛澤東還找商人談,他總是提出各種問題,啟發和引導他們高高興興地講。毛澤東在閩西時期召開了許多調查會,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毛澤東重視向熟悉情況的幹部做調查: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期間向鄧子恢、張鼎丞、古柏、曾山等熟悉當地情況的幹部做調查,瞭解實際情況,把握決策分寸。有一次,毛澤東和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在田野散步,毛澤東問鄧子恢:“領導者的責任是什麼?”鄧子恢沉默良久。毛澤東指著田間勞動的群眾笑著說:“我看領導者沒啥子大不了的本事,他的任務就是為群眾當好傳達員,把勞苦工農的要求帶到領導機關,分析研究,做出切合實際的決定,再傳達到群眾中去執行。”這不正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完整體現嗎?

毛澤東在閩西進行調查的概況

毛澤東在閩西的社會調查,較長時間的有七次,長到四五個月,短則十幾天。涉及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根據地建設及紅四軍等問題。目前,毛澤東在閩西的調查已經形成材料的就有10個。包括《紅四軍前委關於攻克汀州及四五軍江西紅二、四團行動方針等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報告》《閩西一大政治決議案》《土地問題決議案》《蘇維埃政權決議案》《古田會議決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鄉調查》《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南陽會議的《富農問題》和《流氓問題》決議案。

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1929年6月19日攝於閩西龍巖城的照片,從右到左分別是陳毅、毛澤東、譚政、朱良才

2.1929年7月中旬,毛主席在閩西一大召開前與參加閩西一大的部分代表進行交談後,發現他們對閩西的革命形勢、社會狀況缺乏全面的瞭解,便向鄧子恢建議,把代表分散到各地去進行一個禮拜的調查。這期間,毛主席還親自主持各種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為閩西一大制定切合實際的方針政策作準備。7月20日,閩西一大正式開幕,毛澤東出席大會指導。會上,他代表前委作報告,指出了閩西黨的任務是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同贛南紅色區域連成一片,建立中心工作區域。

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中共閩西第—次代表大會

3.閩西一大後,毛主席在上杭、永定農村進行了4個多月的調查研究,貫徹落實閩西一大會議精神,指導永定、上杭建立蘇維埃政府,指導閩西特委培訓幹部,倡導創辦貧民小學。

4.古田會議前,毛澤東在長汀召開工人座談會,聽取了工人群眾對紅軍的意見。在新泉整訓期間,召開農民調查會、士兵調查會,在短短的10多天時間裡,毛澤東從“望雲草室”到農家村舍,從部隊駐地到練兵場上,召開了一個個座談會,進一步摸清了紅四軍的思想、政治狀況,對應該糾正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梳理分析,對如何加強黨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廣泛聽取官兵的意見,為起草古田會議決議作了充分的準備。

5.1930年5月,毛主席在江西尋烏調查後,率領紅四軍第三次入閩,在武平主持召開區、鄉蘇及赤衛隊幹部和活動分子調查會,並於6月第一次進入上杭才溪進行社會調查,推動了才溪農業合作社運動,使才溪鄉的互助合作組織成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農業合作組織。

毛澤東調查與老區的不解情緣(上)

7.1933年11月下旬,為了總結典型經驗,推動全面工作,毛澤東率領中央政府檢查團在完成了江西興國長崗鄉的實地調查後,又風塵僕僕來到了中央蘇區模範鄉———才溪鄉進行調查。調查瞭解了才溪鄉在擴大紅軍、政權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模範事蹟,以便總結典型經驗,指導全局工作,同時為即將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作準備。毛澤東一行在才溪列寧堂住下的當晚,就開始了調查工作。他懷著滿腔熱情,以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找來區鄉蘇維埃幹部、工人代表、貧農代表、耕田隊長等,召開各種調查會。毛澤東根據事先列出的提綱,口問手記,平易近人地與代表們展開熱烈討論,鼓勵大家幹革命堅決勇敢,不怕犧牲;要搞好物資交流,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要搞好生產,保證群眾吃飽穿暖,建設根據地,保衛蘇區政權。除召開調查會外,毛澤東還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訪問。經過10多天的調查,毛澤東掌握了大量素材,並寫下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一文,從7個方面總結了才溪鄉的先進經驗。稱讚“才溪鄉在成年青年男子成群的出去當紅軍工作後,生產超過了以前百分之十,荒山開盡,沒有一片可耕的土地沒有種植,群眾生活的改善到百分之百以上”。強調“只有經濟建設配合了政治動員,才能造成擴大紅軍的更高的熱潮,推動廣大群眾上前線去”。毛澤東鄭重地指出:“這一鐵的事實,給了我們一個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機會主義者的瞎說,如像說國內戰爭中經濟建設是不可能的,如像說蘇區群眾生活沒有改良,如像說群眾不願意當紅軍,或者說擴大紅軍便沒人生產了。”1934年初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將《才溪鄉調查》連同《長岡鄉調查》兩本小冊子分發給每個代表,並在大會上號召全蘇區向才溪鄉和長岡鄉學習,搞好根據地建設,發展革命戰爭,奪取全國勝利。

(曾漢輝)▋(未完待續)(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