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三年的拼多多急於上市,對此你怎麼看?

IT小妞

很正常,一家新興經濟下的爆發型企業,盈利模式尚不明確,不在借力融資高速發展中能上市先上市,接下來的變數將加大,甚至可能陷入衰退,影響力難以再達到獨立上市的條件。更何況在拼多多的電商領域還面臨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已經深耕多年的大牌互聯網企業競爭圍獵,對於此類新興但迅速崛起企業而言,誰知道是不是曇花一現?自然可謂越早上市越有利。



不過,從拼多多的IPO招數書數據來看,2016年和2017年,拼多多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05億元、17.44億元,淨利潤分別對應為虧損2.92億元、5.25億元,其主要收入來自在線廣告和交易佣金,營業收入和用戶量增長較快,但也是鋪天蓋地地燒錢做廣告出來的,支出成本費用龐大,可持續性存疑。加上對於客戶而言假貨、質量差等投訴也一直存在,對於入駐商家而言,近期的大量商家前往拼多多上海總部維權的事件也影響較大。此刻的拼多多還是能上市先上市為妙,其是赴美國上市,相信國內很多投資者也不會介意。




風生焱起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今年的資本市場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那些曾今都很低調的互聯網“獨角獸”企業都開始紛紛的著急了起來,著急什麼呢?著急IPO。

我們會發現像小米、美團、滴滴這樣的或快或慢的都已經在籌備自己的IPO,如果時間倒回去年,關於IPO這些“獨角獸”的回答一定是“不急”。所以,可以見得今年或許是IPO的最佳時期。因為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競爭確實很激烈,如果不抓住這波熱潮的話,再大的“獨角獸”也很有可能就此倒下。

那再來看拼多多,拼多多可謂是近幾年來跑出來最快的“獨角獸”了、拼多多的出現本身就是從一片紅海中拼殺出來的,競爭壓力自然不用說,前有阿里堵截,後有京東追殺。

然而筆者認為阿里、京東的競爭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拼多多口碑不好。現在網友們只要提到拼多多都是罵聲。關於拼多多騙子、套路、假貨等信息在網絡上無處不在。

所以拼多多在此時選擇上市,首先是順應今年的IPO熱潮,其次就目前而已拼多多盈利模式尚不明確,競爭壓力大,口碑不好等問題在未來資本市場上很有可能成為變數,所以拼多多趁著自己品牌知名度最高時IPO是最明智的選擇。


政商參閱

上市是確定了,而且已經公佈了具體的財務數據。


成立3年就上市,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在國外,即便是剛剛成立的公司也能夠上市。而在幾年A股上市的富士康,其前身福匠科技也不過才成立3年而已。


2016年拼多多淨虧損為人民幣2.92億元,在2017年虧損為人民幣5.251億元(約合8370萬美元)。下圖為拼多多近2年及2018年一季度的營收情況,注意單位是10億元。


上市最主要的作用無非有二:一是融資,二是變現,拼多多也不會脫離這兩個範疇。對企業自身來說,融資可以支撐後續的發展;變現則稍微複雜些:現有的投資人有了便捷的渠道,可以兌現之前的投資收益;公司擁有期權的員工或者高管,也可以實現財富的大幅增值。


不過,對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來說,他在對外的公開信當中卻沒有提上市的“現實目的”,而是務虛地只談上市的社會意義,諸如:讓社會公眾分享拼多多創造的經濟價值;將拼多多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中;云云。反正大家隨便聽聽就好。(下圖為拼多多創始人黃崢)



首先,我們需要肯定拼多多存在的商業價值,畢竟更多的消費者獲得了便宜的價格(質量先不論),得到了實惠,對這3億消費者來說,是有價值的;同時,拼多多作為一個後來者,其帶來的競爭壓力可以讓淘寶、天貓、京東這樣的平臺巨頭,不至於現在就開始利用壟斷優勢來收割消費者。



和其他幾乎所有科技類上市公司一樣,講故事是必須的。比如雷軍就說,小米是:蘋果×騰訊;好吧,黃崢也借用了這個創意,說拼多多是它將是一個由分佈式智能代理網絡(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級大腦型AI系統)驅動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價比產品和娛樂為一體)的結合體。


你聽得懂黃崢說的這句話的含義不?反正孔方兄是沒太懂,好吧,黃崢你贏了。


不管怎樣,拼多多上市,很多人會大賺,很多人也會套現;但好在,拼多多不在A股上市。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新聞及其背後的經濟邏輯。


孔方財經

拼多多“拼命”的上市,這種急切的姿態,我們不禁有個問題要分析:如果拼多多晚一年以後再上市,拼多多會出現什麼可怕的事情呢?那麼,如果能看明白這個問題,就直接回答了:拼多多為什麼這麼急的上市的原因了。


拼多多如果晚一年再上市會出現哪些問題呢?這個其實問題一出答案就已經出來了,我們還是以“拼多多的3大硬傷為核心”分析一下吧:


1、供應鏈的問題和供應商的矛盾:就這一點就很可怕,如果拼多多晚一年再上市,必將在這一點上出現嚴重的問題。

比如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是以“低價”為核心手段,以“拼團即社交化為裂變模式”,其實,低價策略是一種“內傷”,而拼多多這種商業模式為了保障運營,必將會把所有的供應商綁在“戰車”上,擠壓所有供應商的利益,比如押金問題、貨款問題,回款週期、管理問題如罰款等等,拼多多在面對質疑時說:“我們把所有的罰款和沒收的押金全部100%的返給了消費者。”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比如某一個消費者投訴了,但這個比例應該是極少數吧,那麼這個補償是賠償給了所有買此類產品的全部消費者,還是隻此這個投訴的消費者呢?這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事。僅此一事便表明供應貨與總部間的矛盾之深了吧,就在拼多多提交上市時,當天晚上還有供應商在總部維……如果這時資金鍊出現了問題,拼多多將會面臨生死大難……這才是急上市的一個大內因。


2、拼多多的品牌質疑問題,特別是產品的假貨問題:這是嚴重影響拼多多的再次裂變發展的,當第一波紅利搶完後,接下來就要面臨:流失和無法繼續裂變的問題了,這才是拼多多急於上市的另一個內需所在。因為如果人群流失就意味著現金流的減弱,那時真是內憂外患了:外部有競爭對手,內部供應鏈和供應商的矛盾,再加上人群流失,銷售減弱,那時可就玩蛋了。




當我們能看到拼多多的這三個問題之後,我們就應該明白:拼多多為什麼這麼急的上市,而不是再壯大一點再上,3年就急於上市,這種傳奇的背後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目的”,但有一點我們特別意外:就是陸奇為什麼會加入戰營,後來一想也就明白了:必定是商人嘛,商人就是為了利益嘛。上市就估值300億美元,那這裡面有多少“奶”呢?有奶便是“娘”,何況這裡的‘奶水又多又有營養’,為什麼不吸呢?




孫洪鶴

企業上市大多是有這兩個目的:第一、原來的股東尋求變現的退出渠道,第二、公司後繼發展確實需要資金!拼多多的上市有第一個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要洗白轉型而缺錢!


拼多多創業三年多累計虧損超13億,而且虧損仍在持續,雖然業務增長還算居迅猛,但口碑的負增長也不示弱啊,這讓拼多多對原有商業模式有強烈的轉型衝動,比如,拼多多的自營業務的變化即可管中窺豹,2016年自營收入4.57億,佔營收的90.4%。2017年已是“性情大變”,自營業務被平臺業務替代,佔比落至0.2%以下。2018年Q1,全部轉型為平臺業務,如下圖:

這只是一個業務轉型的縮影,拼多多這種靠拼消費者的下限起家的公司並不容易輕易洗白,例如,之前靠拼道德下限起家的“校園現金貸”的趣店,赴美上市後,至今股價已跌去最高價的80%了,至發行價也差不多跌了有70%左右了!

但不管是洗白還是轉型,錢是最需要的了,現在上市的行情這麼好,所謂獨角獸公司動輒就是上百億美元的估值,拼多多有機會上市沒理由不上啊!不過,綜合來看:

上市是股東財富飆升的狂歡,有時甚至只是財富數字的狂歡,但其實對於上市公司本身而言,上市只是更大規模的商業冒險旅程的開始!

拼多多靠著突破人們對低價的想象,和挑戰人們對質量下限的容忍而策馬狂騰。終於到了要越過“靠挑戰下限不可持續發展”的懸崖邊上。

沒有回頭路的拼多多在補足能量(上市融錢)之後能否縱馬一躍?變成騰訊真正阻擋阿里的萬里長城,亦或成了失足葬身崖底的堆堆白骨?(前者從淘寶到天貓的華麗轉身中可找到線索;後者,上市後的趣店、人人網也是前車之鑑!)

所以,上市只是拼多多這場大戲的真正開始!

邁克專注投資20年,無論對於投資還是投機,只有實盤經驗沒有現成理論,歡迎大家來討論各類稀奇古怪的投機問題和各類故作高深的投資理論,邁克爭取有言必復哦

邁克爾學投資

【高頻的拼多多,缺錢的拼多多】

美國東部時間6月29日(北京時間6月30日),創立三年,人們口中常常提到的“社交電商”代表拼多多,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根據文件顯示,拼多多計劃通過IPO交易籌資最多10億美元,此次IPO由瑞銀、高盛和中金聯合承銷,尚未最終確定掛牌交易所。

雖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上市對於一些發展態勢較好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不是件特別難的事情,但大家依然會問道,為什麼拼多多需要上市?有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候上市呢?難道是看到最近各路互聯網同行紛紛開始準備上市,所以也趕了一回潮流?要想要搞清楚拼多多上市裡面的玄機,我們還得從招股書中找到答案。

根據拼多多提交的招股書中透露,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個月,拼多多的年活躍用戶為2.45億,而如果按照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來算的話,年活躍用戶更是高達2.95億;另一方面,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內,拼多多平臺活躍商戶數量超過100萬家;這些用戶和商家為拼多多帶來了可觀的訂單數量,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拼多多總訂單量分別為43億單和17億單。

根據拼多多官方解釋,自2015年成立以來,拼多多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尤其自從2017年4月份上線廣告系統之後,新的營收模式帶來了滾雪球效應,推動拼多多平臺收入實現呈幾何數增長。從具體的數據來看,2016年平臺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2017年全年收入為17.44億元人民幣,2018年的Q1收入為13.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倍。

然而這般收入的增長並沒有讓拼多多賺了個盆滿缽滿,由於銷售和市場支出,拼多多三年總計虧損13.12億元(含期權支出)。2016年、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分別虧損2.92億元、5.25億元和2.01億元。因此不難看出,拼多多的上市,除了因為這兩年發展模式逐漸打磨完善,有了向外擴張業務發展的意圖,同時也可能是因為,缺錢了。

【融資都去哪兒了?都投廣告去了?】

然而我們縱觀拼多多這三年來的發展史,即便是在在共享經濟像大功率吸塵器一樣捲走各方投資的這幾年裡,拼多多依然獲得了四輪融資。在今年4月,也就是最新一輪騰訊領投的融資中,雖然官方未正式確認融資金額,但有報道認為拼多多達成了30億美元融資金額。獲得這麼多的融資,為何拼多多依然缺口這麼大呢?

如果將拼多多比作一個由不同長短的木板組合而成的桶,其長板就是流量,就是營銷。據不完全統計,在2018年,拼多多贊助的綜藝節目包括《非誠勿擾》《歡樂喜劇人4》《我是大偵探》《快樂大本營》《奔跑吧兄弟第二季》《極限挑戰第四季》,在這些大熱的綜藝節目中,每個主持人都要飛快地念介紹拼多多為“三億人都在拼的購物App”。

不得不說,這種鋪天蓋地的廣告配上洗腦循環的神曲(開頭唱的那段),耗費了拼多多大量的資金,但也正因如此,才能在消費者心中營造出一幅“大家都在用拼多多了”的印象,從而降低用戶使用拼多多時的心理門檻。就像開頭說的那樣,愛它的人很愛,討厭它的也大有人在。另一部分潛在消費者心中,拼多多的形象可能就會淪為“錢都花在營銷上了,質量很可疑”。為了能進一步吸引並留住更多的消費者,也為了自身的企業形象,拼多多似乎也想借著這次上市的東風重新包裝自己的形象。

【想當下一個馬雲?黃崢還需狠抓審核】

然而品牌定位不是拼多多最為致命的短板,貨源的可靠和穩定性最終才能決定拼多多這個平臺最終留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如何。在龐大的流量衝擊下,拼多多上不缺想來賺錢的商家,所以消費者們也能發現,大到各種家用電器,小到今晚洗碗的抹布,幾乎生活中用得上的商品都逐漸能在拼多多上找到。但是,根據招股書中介紹,目前拼多多1159名員工,有該如何在處理訂單的同時做好平臺商品的“把關人”呢?

雖然這些試圖“維權”的拼多多商家們在法律上難以獲得支持,但是對於拼多多“寬管嚴罰”的機制,卻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爭議。但正如張信宇在《拼多多怎麼了?》裡面寫的,“作為杭州人,黃崢見識過2011年數萬淘寶賣家向阿里要求維權,導致整個西湖交通都陷入癱瘓的盛況。與之相比,拼多多上海辦公樓下大約二三十個商家的聚集,似乎遠不能與之相比”,而拼多多整頓的腳步,更不會因此停下。

總體來看,拼多多目前的發展意圖相當明顯了——一個平臺的迅速成長需要大量流量的扶持,可是要讓平臺扎穩腳跟,令其不被淘汰,還得重視品牌定位及品質。拼多多此次上市,除了拿錢擴張業務之外,或許也試圖趁此機會進行平臺治理、供應鏈調整和品牌整體轉型的優化。畢竟黃崢在招股書中是這樣強調的,“在公眾的監督下,我們可以成長得更好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