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大名鼎鼎的徕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M系列相机也应该是耳熟能详,不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徕卡的第一台M相机是M3并不是M1。

M3的历史

1954年在当时的西德科隆举办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Leica公司发表了日后取得历史性荣誉的照相机,那就是至今依然人气值很高的旁轴名机“Leica M3”。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具有AE功能的M7和带测光的MP,但我们毕竟不能忘记M型初代机的历史。

轰动一时的徕卡M3可以说是当时的“刘海屏”了,大大改进了之前的设计。下图就是1932发布的徕卡ii,可以看到上面非常小的取景器,可以传统的旋钮式过片。不过这个造型看起来虽然古朴(在现在也非常受欢迎),但是相比之前的相机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早期的摄影师并没有现在这么便携的相机系统,想要拍个照就需要扛着这么大个机器到处跑。所以一位摄影师就想要是有个便携一点的相机就好了,于是他付诸了行动。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1914 年,Leica 相机的原型机「Ur – Leica」诞生,由 Oskar Barnack 所设计。它为风景摄影使用的携带型相机,也是第一台使用 35 mm 电影软片的相机,并且成为摄影历史的原始机。—— 全金属打造、可伸缩镜头,是一台能够避免重复曝光,并在相机里结合快门与转动胶卷的相机。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M3的设计

这个经典的系统和造型大约持续了40年左右,直到M3的发布。也是相机设计的一个转折点,从下图可以看到这个造型简直可以说是引领了时尚。轰动的不光是外观的设计,即使在现在看来也非常时尚,内部结构也几乎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水平。M3做了非常多的改进,从原先的螺口卡口改为了沿用到现在的徕卡M卡口,使得镜头的交换更加便捷,虽然由于取景器的限制,M3只能使用50mm镜头,其他焦段镜头需使用外部取景器,比如眼镜八妹。

取景窗也由双眼式改成了单眼式,内装有50MM、90MM、135MM取景框,有视差自动补偿系统。取景窗的构成是由细微的三棱镜用胶粘合而成,在所有Leica照相机的取景器中光学结构是最为复杂。正是由于此特点,才有值得自夸的0.91倍的取景倍率,如此的高倍率使得取景器中的被摄体看起来明亮、对焦精度高,这正是M3所具有的最大魅力。

非常大的取景视窗使得M3在使用的时候非常的舒适,这个看似简单的联动测距取景器,确是集徕卡技术之大成,全世界几百种仿制徕卡的相机,甚至几十年后复刻的旁轴相机,也无法达到这个水平。改进的把柄式过片也让拍摄效率提高。快门速度也变成了等距间隔,在此之前的快门会分成慢门(1/30以下)转盘以及快门(1/30以上)转盘。M3的很多设计都是有非常大的划时代意义,此款相机的推出对当时业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也更加奠定了徕卡在旁轴相机上的地位。有利也有弊,在其他厂家放弃旁轴转而研发单反系统的同时,徕卡也因为把所有技术展现在了M3上而遭到了瓶颈。M3冲击波对相机行业影响十分巨大,完全可以结合各个厂家的发展史来细细说明。

可以说M3在充分展示Leica所具有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把此后Leica经营陷入困境的绳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因为Leica从此再也没有推出过能超过M3的机器了。

M3的家族

M3一共生产了12年共23万台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改进或者特别版本,这款经久不衰的相机到如今也还是非常受欢迎,纯机械的机身(里面也有塑料件和布)带来了非常高的准确性,工艺及操作感让他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半个世纪的机器,只需稍作保养即可让你体验到德国工艺的味道。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或许是因为M3实在是太好了,接下来推出的两款反而对于功能有一部分的删减。在M3推出了4年之后,徕卡推出了M2,取消了135mm的线框,接收了用户的反馈增加了35mm的线框,并且通过镜头的变换可以随之变化。缺陷可能就是取景倍率降低到了0.75倍。过片也改为了一次(M3的早期为两次,过片和上弦分开,不过在后期也改为了一次)。增加了快门刹车机构,此机构的增加减轻了过片间隙不稳的现象。于是M2就似乎变成了简略版的M3,当时并不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过现在看来,M2或许更加的优秀?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又过了一年徕卡又推出了M1,删减了测距仪,其实笔者并不太能理解这样的做法,或许如刚刚我所说的,M3实在太强大了,集所有技术理念于一身,强大到导致很难以推出更强大的机型超越他。从网上了解到M1是为科技摄影所开发的机型,也是之后MD机型的前身,MD也更加特殊,删减了取景器,或许是特殊用途的机型吧。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1976年,徕卡M4,发售,基本来说可以看作徕卡M2的改进机型,采用了花瓣形固定胶卷装置,以及回片结构从旋钮式改为了转轴式,并且是倾斜的,过片把手也从弧度的改成了有角度的把手。几个看似小的改进,却让拍摄操作更加便捷,后面的几个机型也继承了M4的有点。可以说是终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1971年,在ttl测光方式(光线通过镜头测光)恰逢鼎盛,起源于1964年的测光方式被大肆运用,徕卡M5于此时登场,可谓是惊艳,只不过由于安装了ttl测光结构,导致了机身变大,并且可以看到下图的M5的设计和之前的几款完全不同,收到了很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当时的群众并不能接受这样的徕卡,不过也有一些人因为这个不同的设计并且还有测光,而选择这台徕卡。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与众不同的造型却让全世界的徕卡迷们不开心了,于是还联名写了抗议书给徕卡公司,为了不得此失彼,徕卡最终妥协,M6还是参照M3的机身大小重新设计,依旧安装了ttl测光。可以看到M6的机身设计也回归了经典。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从1984年-1998年的M6以及1998年到2003年的M6ttl,差不多20年,徕卡已经没有出机器了,放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无法想象,但是徕卡就给大家酝酿了一个大招,徕卡M7。这一次的徕卡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拥有AE功能(光圈优先)的徕卡M7轰动一时,虽然AE功能很早就有,可是M7有了AE功能还是让大家惊喜了一把。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如此传统的徕卡居然发布了一台电子快门的相机。不过徕卡还是保留了两档机械快门已确保没电的时候也能急需使用。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徕卡旁轴胶片机的道路基本也就止步于此了,之后的mp以及之前的mda等改进型号在此就暂且不提了,一路看下来或许会觉得外观基本就没太多变化嘛。的确,徕卡相机的机身设计基本就是延续了第一代的M3的设计直到现在,但是在这个几乎相同的外表下,却蕴含着近百年的智慧结晶。

购买建议

一不小心从讲历史变成了一个种草文,徕卡是一个大坑,无论是镜头还是机身。由于相似的设计,徕卡M系列的配件很多都能通用,于是也出现了很多拼装机,当然也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很多机械部件有所损坏,所以在选购相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机身的几个编号是否相同,不要介意是不是有拆开过,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几十年的机器不保养也一直没有问题,具体哪个型号就看个人了,从情怀来说我选择了徕卡M3,从理性来说我选择了徕卡M3的单拨版本。

关于镜头,徕卡M接口能转接所有39螺口的镜头,国产或者俄罗斯也有很多M口的镜头,还是要看个人经济实力来选购镜头。徕卡的镜头固然好,谁都想拥有一个50mm f0.95,但是何必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文的内容用f8左右的光圈反而更好。

最后随便找两张样片给大家看一下,用的是国产50mm f1.1的镜头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徕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下一次我们来聊一聊徕卡的单反,而不是旁轴。本文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也欢迎大家留言聊聊自己手上的胶卷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