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人物:追憶「沙漠才子」王新民

28歲的他在彌留之際寫出《莊子傳》 13年後遺著入選高二《語文讀本》 一位年輕的學者,一個短暫的生命,一部傳世的經典。當從偏遠的河西大漠走出,來自民勤縣東湖鎮的王新民,就像一顆流星,發出了短暫而耀眼的光芒,當他的《莊子傳》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競相收藏的珍本圖書時,人們漸漸地熟知了他的名字。

走進王新民低矮而破舊的家,可以看出當時王新民是在一個非常貧苦的家庭中學習和成長的。

村民們說,自從王新民英年早逝後,王新民的父母為了生計到鎮上一家學校打工度日。

1982年,王新民以武威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6年7月,王新民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讀碩士,1989年,本來有機會留在北京的王新民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毅然來到蘭州大學任教。惱人的“秘密” 王文元老人說,王新民從小就疾病纏身,讓做父母的苦惱不已,這個疾病成了王新民不敢公開但又必須面對的“秘密”。

1982年8月,當王新民拿到錄取通知書後,父母曾一度打算讓他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巧的是,開學前的幾天,鄰居家來了一位從醫的親戚,這位醫生幾服中藥,把王新民尿床的毛病給治好了。病床上著書 在大學裡,王新民對先秦諸子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研究,尤其是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王新民曾專門研究過莊子,對莊子的身世、莊子的哲學思想、美學價值都潛心研究,後來在花山文藝出版社的邀約下,1991年,已經感覺體力不支的王新民開始了《莊子傳》的構思。

在病床上,皮包骨頭的他不顧親友的勸阻,連續15天奮筆疾書,一氣呵成《莊子傳》的手稿,寄給了花山文藝出版社。

《莊子傳》一經出版,在短短兩年時間就連續再版5次,1995年1月,《莊子傳》被韓國法仁文化社翻譯成韓文出版,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喜愛。遺著成“必讀” 王新民離開了他熱戀的故鄉,離開了同樣愛著他的親人們,似乎沒有人特別注意到他的離去。

然而,13年後,當他的《莊子傳》的節選、約3000多字的白話文《莊子見魯公》與歷代文壇泰斗的文章一同成為全國高二學生新《語文讀本》的必讀文章,過去學生們難以讀懂的《莊子》被詮釋得如此淺顯易懂,人們似乎才重新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

王新民以自己獨到的見解、優美的文字,以紀傳體小說的形式將莊子的人品、學問和身世表達得酣暢淋漓。

而王新民本人,也被更多學者和喜歡他的人所熟知。

  • 民勤籍青年學者遺著被選入高二年級《語文讀本》

3月21日本報A25版以《追憶“沙漠才子”王新民》為題刊發了介紹“沙漠才子”王新民的紀實稿件。文章見報後,不少讀者打來電話詢問,節選入全國高二學生新《語文讀本》的《莊子見魯公》一文究竟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有關人士認為,《莊子見魯公》是一篇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活潑、繼承了莊子的浪漫風格的美文。

同事才識與謙和被傳為佳話“博聞強志、才思敏捷、富有才華、可惜英年早逝”,提到蘭大講師王新民遺著被選入高二年級《語文讀本》時,蘭州大學文學院趙院長對王新民進行了高度評價。趙院長說,由於王新民在蘭州大學工作時間不長就生病了,所以一起共事沒有幾年。而在短短的接觸中,王新民對學生的關愛、對同事的關心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得在王新民的課堂上,除了本科生以外,還有不少研究生來旁聽,他的才識與謙和被學生與同事傳為佳話。

學生文章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蘭州一中高二學生張靜和她的同學說,《莊子見魯公》被選入《語文讀本》,是要求學生在課餘閱讀的資料,老師不在課堂上做專門講解。她是在課外閱讀了這篇文章。張靜認為,這篇文章採用的是白話文,用輕鬆的筆觸來反映莊子的思想,同時用對話的方式闡明瞭二千多年前這位思想大家的精神,所以通俗易懂。筆調嚴密,簡練,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繼承了莊子的浪漫風格。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語序極其簡練。文章很獨特,用這種對話的方式來寫莊子,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她非常喜歡閱讀這篇文章。

老師建議學生最好閱讀理解同時,蘭州一中高二年級張承瑛老師認為,王新民的《莊子傳》與《語文讀本》上後面幾篇的《老子傳》很相似,用白話文寫的,這樣的形式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作者是對莊子根據老子的《道德經》而撰寫的《莊子》一書的改編,其散文文風是不變的,風格獨特,語言詼諧,故事性強,敘述特別好。張老師表示,該文章選入學生課外閱讀資料,是用來配合教材的,因為該文章作者來自甘肅貧困地區,有著其特別的意義,所以她將建議學生最好閱讀理解這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