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載接續奮鬥 合肥西部「長」出一座科技新城

6月30日,合肥高新區2018年百個億元以上高質量發展項目集中籤約。這標誌著,已經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的合肥高新區將迎來又一次大發展。

1990年10月,合肥科技工業園奠基,始為合肥高新區前身。28年櫛風沐雨、勵精圖治,28年不懈努力、接續奮鬥,合肥西部一片荒地上“長”出一座科技新城。

在產業發展的前沿,這裡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VCD、中國第一臺國產空調……

在科技創新的風口,這裡誕生了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建設了全球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

在綜合實力的浪尖,高新區躋身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

創新驅動、產業引領、開放發展、產城融合,以四大發展戰略為統領,高新區正加速崛起。爭當創新驅動示範區、大眾創業引領區、產城融合樣板區、開放發展先行區、中部崛起增長極,高新區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目標奮進,並以自身的發展帶動、助力全市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合肥篇章”增添“高新顏色”。

創業不止步,從無到強鋪展壯美畫卷

在合肥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高新區管委會原副調研員程波打開了話匣子。

“高新區的發展是同改革開放歷程同呼吸共命運的過程,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程波說。1990年10月17日,合肥西郊一塊被農田包圍的土崗上豎起一塊被紅綢包起的奠基石——合肥科技工業園培土儀式舉行。這一天高新區“誕生”,並開始了其飛速發展的成長過程。回憶起這一過程,程波說,高新區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從1990年到2002年,一張白紙上一幅圖畫開始起筆。這一階段,高新區完成了打基礎、明目標的過程,實現了初步發展。其中,創立第二年國務院即批准合肥科技工業園等2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7月,“合肥科技工業園”更名為“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2002年到2010年,一張白紙迅速繪出精美的圖畫。隨著栢堰工業園和南崗工業園的建設,合肥高新區的發展空間得到拓展,從最初啟動期的幾平方公里拓展到十幾平方公里。與此同時,規劃日益完善、配套設施更加完備、支柱產業日漸形成,產城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寬。

2011年以來,高新區的繪圖速度不斷加快,更多優美的景緻躍然紙上。這一階段,高新區在實現量的擴張的同時,更加註重對於質的提升。2011年6月,在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合肥高新區躍升至第12位;去年,合肥高新區在全國147家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中的最新綜合排名升至第六位,較2016年再進一位,進一步站穩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合肥高新區以創業的精神推動園區建設,其崛起堪稱“樣板”。

創新不停歇,為園區騰飛插上科技翅膀

探析高新區的成長“秘笈”,或許可以從剖析麻雀入筆。

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軟銀、恆星成立了科大恆星電子商務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9月28日正式更名為科大國創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如其名字的更改一樣,公司的業務範圍也不斷拓展,現在公司已經成為安徽省內最大的行業軟件公司、最大的軟件出口企業。“這麼多年來的發展,科技創新一直是我們堅持的一條路線。”公司負責人說。

同樣受益於科技創新的還有國禎環保。自1997年創立以來,國禎環保一直深耕汙水處理事業,先後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主持和參加編制了19項國家及行業標準。

抓好科技創新,要夯實平臺和人才資源。目前,高新區集聚了中科大高新園區和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等重大協同創新平臺,建有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發平臺,建成省級以上技術(工程)研究中心169家,集聚國家“千人計劃”25人,戰新產業領軍人才127人。

抓好科技創新,既要立足於服務又要著手培育新動能。合創匯是合肥高新區互聯網+創業創新服務平臺,以線上、線下兩大服務板塊為主,助力中小企業成長。通過向企業發行可兌換的有價電子憑證合創券,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科技中介服務。此外,合創匯還打造了“政策通”“房源匯”“金融超市”“雙創活動”等四個線上子平臺,分別為企業提供項目申報快訊、科技動態服務,閒置樓宇、廠房等租售房源信息以及各類金融產品信息,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

抓好科技創新,要讓金融的活水澆灌科技之花。目前,區內集聚基金150餘支,總規模超1600億元,提供天使投資、省青年創業引導資金、創新貸、助保貸、上市融資等全方位、全週期的投融資服務。

在全方位科技生態體系的支撐下,合肥高新區產業快速進階,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2017年,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5.8億元,增長10.5%;工業總產值2044億元,成為全省第二個兩千億園區;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高端產業集群,建有集成電路(芯之城)、智能語音(中國聲谷)、生物醫藥等3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奮進不鬆懈,向著一流園區砥礪奮進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今年以來,合肥高新區好消息連連。4月2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杭州召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35”工作座談會,會上宣佈將合肥高新區和廣州高新區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

近年來,合肥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以全球領先的科技成果催生產業的蓬勃發展,通過“核心技術—領軍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35”建設序列,合肥高新區綜合發展水平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高度認可,園區發展層級進一步提升,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的地位凸顯,被賦予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使命。

戰鼓隆隆催人進,號角聲聲抒豪情。5月初,合肥高新區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方案。根據方案內容,高新區將圍繞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總體目標,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制定“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35年邁入全球高科技園區前列”三步走戰略,立足“科學中心核心區、新興產業引領區、創新改革示範區、國際新城先行區”四大定位,實施“創新尖峰攀登、未來產業領跑、領軍企業躍升、開放融通擁抱、改革突破護航”五大行動計劃,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重要支撐。

相關新聞:

在這裡,幾隻燒杯“孵化出”科技企業

27年前合肥在城西種下“創新”種子,現已成為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合肥高新區區景。魅力合肥高新,生態科技新城。

28载接续奋斗 合肥西部“长”出一座科技新城

○高新區從無到有,創新創業環境吸引眾多企業入駐。圖為美的生產線。

從世界第一臺VCD,到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從幾隻燒杯“孵化出”一家科技企業;從一片郊區之地,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合肥高新區勇當改革先鋒,不斷破解新難題,激發創新創業新活力。從最初的“一無所有”到如今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躋身成為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放眼未來,立足於新起點上的高新區,在建設創新之都的新徵程中,將為合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注入強勁動力。

從無到有27年前合肥在城西種下一顆“創新”種子

時針撥到1991年,那時在合肥城西的大蜀山腳下,周邊是一片郊區農田,誰也不曾想到,在20多年後,這裡成為合肥乃至安徽省彙集最多創新要素、最具活力的創新區域。

國家高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1988年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在這一背景之下,1991年高新區成為國務院首批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啟動區範圍為2.2平方公里。

從此,在這片城西之地上,合肥種下的一顆“創新”種子,一片創新之林孕育而生。

以時間為節點,回顧合肥高新區的重要發展足跡——

1999年獲批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區域試點高新區;2003年獲“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8年成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2010年創建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2013年入選合肥唯一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4年成為中西部首批、安徽唯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2016年獲批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7年承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的建設,2018年4月,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躋身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經過27年的精心耕耘,這片創新之林日漸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高新區從最初的2.2平方公里“擴容”到128平方公里,成為安徽省新興產業門類全、創新潛力與活力優、金融資本活躍、政策集成度高、人才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

2017年,高新區各項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全年實現GDP666億元,增長11%;工業規模接近2000億元,成為全省第二家2000億園區。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30%以上的爆發式增長,戰新產業產值達790億元,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市場主體達到2.5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821家,上市企業2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均佔全市一半。

“高新區的成立和發展契合了時代的發展步伐,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密不可分。如今,高新區走過了27年不平凡的歷程,這27年來高新技術企業從無到有,佔據合肥市的半壁江山。”高新區管委會原副調研員程波感慨道,他見證了高新區的發展歷程。

創新之路從世界第一臺VCD到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

走在高新區街頭,寬敞的馬路兩旁,高樓林立。在這些外表司空見慣的樓宇之中,卻流淌著一股股“洶湧”的創新浪潮。

世界上第一臺VCD影碟機是合肥造,而它的出生地就在高新區。

1993年3月,安徽現代與美國DVS、韓國現代合資成立“安徽萬燕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VCD影碟機,成為安徽人的光榮和驕傲。

如果說,20多年前,高新區在創新之路上還在蹣跚學步,如今,伴隨著合肥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高新區勇於創新、銳意進取,創新之路越走越寬敞,成為合肥自主創新的一片“高地”,在這裡結出了一串串令世人矚目的科技碩果。

2017年5月3日,高新區再次傳出一個令科技界振奮人心的消息: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這標誌著我國的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已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經過27年的奮力建設,高新區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了科大訊飛、科大國盾、四創電子、華米科技、陽光電源、科大國創、安科生物等領軍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高端產業集群,建有集成電路(芯之城)、智能語音(中國聲谷)、生物醫藥等3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在168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並居第一方陣。

打破藩籬幾隻燒杯“孵化出”一家科技企業

在安科生物,員工們習慣用“一隻燒杯演變成一座大廈”來概括安科的發展史。如今,站在安科生物豪華氣派的現代化廠區,很難想象,在20多年前,安科生物是僅僅由三名科研人員組成,全部家當只有幾隻燒杯的小公司。

成立於1994年的安科生物是高新區最早一批入園的企業,一直專注於細胞工程產品等生物技術藥品研發。

“在公司創立之前,我從沒有想過離開安徽省生物研究所,但隨著項目研究的深入,我發現研究所已不具備開展項目研究的條件。”安科生物創始人宋禮華說,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受到體制等各方面的制約,在研究所想買一臺像樣的科研儀器設備都不太可能。而當時,在沿海和一些發達地區,科研成果產業化已經邁開了步伐,科研人員可以分享科研成果帶來的經濟利潤。

“在安徽,我第一個提出將科研成果獎勵給科研人員,雖然獎勵比例比較小,只有7%,但卻極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釋放了科技創新的活力。”宋禮華說,安科生物經過三到四次的體制改革,公司發展屢上臺階,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首批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

打破的是體制束縛,釋放是科研人員的活力,獲得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類似這種“燒杯變企業”的例子頻繁在高新區上演。

下好改革“先手棋”,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高新區強化政策創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讓眾多“藏身”於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走向產業化。

高新區圍繞“產業”、“創新”兩大主題和“人才”、“金融”兩大支撐,打造支持雙創發展的“2+2”普惠政策體系,對產業發展、自主創新、人才培育、科技金融、服務環境等方面精準施策,優化全方位服務環境。出臺推進雙創“創九條”政策,年投入1.6億元,從閒置廠房改造、房租補貼、培訓支持和天使基金參股等9個方面進行“定向爆破”,精準支持雙創。創新出臺支持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若干政策(“創新十條”),計劃用5年時間、安排10億元資金,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新的征程開啟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

踐行國家使命,擔當國家重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高新區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自此,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作為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高新區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新區將依託合肥大科學裝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四大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

回顧改革開放40週年,尤其是近十年,合肥在省會城市中如何實現“後來者居上”?創新是一個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