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售電公司黯然離場 留下的該如何前行?

大批售电公司黯然离场 留下的该如何前行?

售電放開後,數萬家售電公司應運而生,都試圖瓜分這萬億級的市場蛋糕,可是短短三年,售電市場風雲變幻,洗牌逐步加劇,近期傳來大批售電公司退出的消息。

多家售電公司黯然離場

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資料顯示,現在全國已經有316家售電公司註銷,其中河北最多有54家,其次為廣東有22家,這些註銷的企業多為自然人股東構成的民營企業。除了註銷外,還有50多家售電公司的營業執照被吊銷。

2017年10月30日

安徽電力交易中心發佈關於皖能淮北能源銷售有限公司退出電力市場的公告,這是安徽省第三家申請退出市場的售電公司,在4月份就有蕪湖、遠東兩家售電公司申請退出市場。

2018年4月20日

江蘇電力交易中心發佈公告稱,收到南京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自願退出江蘇電力市場的申請,這是江蘇省首家退出電力交易市場的售電公司。

2018年5月10日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佈通知中稱,收到深圳市展誠售電有限公司等2家售電公司退出電力市場的自願退出申請,這是廣東首例售電公司退出事件。

2018年5月21日

山東電力交易中心官網顯示,山東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自願退出電力市場,這是山東發佈的首例售電公司退出售電市場的公示。6月21日,山東電力交易中心發佈公告稱,平邑魯安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申請退出交易市場,成第二個退出的售電公司。

2018年4月1日至6月1日

2個月時間,新疆電力交易中心3次發佈公告,共註銷46家售電公司。

2018年6月13日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發佈一則公告,宣佈國能世新(北京)售電有限公司、國能國鑫(北京)售電有限公司、國能國控(北京)售電有限公司3家申請註銷市場註冊。

紛紛退出為哪般

2015年我國啟動新一輪電力改革,開啟萬億級市場,售電側放開成為本輪改革的最大紅利。一時間,售電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全國逾萬家售電公司完成註冊,其中,經過電力交易中心公示的有3000多家。然而在這上萬家註冊的售電公司中,進入市場交易的不足四成,如今更有大批售電公司離場,究竟為何?

競爭激烈,價差空間不斷縮小,再加上偏差考核風險,企業生存困難,是越來越多售電公司退出的主要原因。

以廣東為例,2016年3到5月,廣東三次月度電力集中交易中,電廠向需求方讓利5.3億元,其中預計有近4.5億元被售電公司獲得。平均計算,售電公司一度電能獲得0.13元的差價收益。而6月的月度集中電力競價中,統一出清價差為-39.30釐/千瓦時。意味著售電公司每售出一度電,只能獲得0.0393元的收益。單靠價差盈利這種輕鬆賺錢的機會已經一去不返,有些售電公司因為偏差考核,盈利微乎其微,甚至出現虧損。

上述山東退出的兩家售電公司,山東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在發佈退市申請時稱,由於公司簽訂的客戶行業結構不合理,主要集中在陶瓷、水泥等建材行業,客戶實際用電波動大,偏差風險大,故申請退市。平邑魯安電力設備有限公司亦是因其唯一的客戶受環保政策等因素影響,用電量需求變動較大,導致難以承受電量偏差風險,所以決定退出市場。

另外,隨著電力市場規則和監管的完善,國家對售電公司的信用要求越來越高,那些通過不正當競爭,不履行市場交易合同、惡意串通、操縱市場或變相操縱市場、提供虛假信息的企業都將進入“黑名單”,被吊銷營業執照而慘遭淘汰。

在行業監管從嚴、市場和利潤雙雙被打壓的大背景下,優勝劣汰會不斷加速,目前這三百多家也許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將有更多售電公司自動或被動退出。

留下的該如何前行

價差盈利時代已經結束,隨著更多資本的進場,價差型售電公司將被逐漸同質化、虧損直至淘汰。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並且在不斷加速,留下的售電公司該如何前行,才能在大浪淘沙過後,閃現金子光芒?

通過“售電+”的模式,以“為用戶提供綜合能源增值服務”增強市場競爭力,似乎成了目前售電行業的“不二策略”。

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有限公司電力交易事業部總經理助理毛宏舉表示,售電公司的終極市場價值是提高客戶綜合用能競爭力,售電公司前行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售電公司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他指出,售電公司增值服務可以從客戶用能、供能和交易三個環節來思考。每一個環節都有增值服務的切入點或種類,比如供能環節,給客戶提供綠色電力。用能環節,通過能效管理、實施節能技術,提高能效水平,減小能源費用。交易環節,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差別水平,設計更適合客戶的售電套餐。

南度度也曾經撰文,詳細解說了售電公司各種增值服務模式,大家可點擊回看《各類售電公司核心競爭力在哪?未來靠什麼賺錢?》

當然,除了發掘和開展各種增值服務以外,如何在基礎的購售電業務上做到更好,也是售電公司必須考慮的問題。

現在很多售電公司或專業能力不強,或控制風險能力不夠,正在負重前行。隨著售電側市場化競爭的激烈,售電公司要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把購售電業務做到最好,如瞭解開發客戶、承擔風險、發掘價值、提升效率...這些都是新電改的紅利來源。未來,不同的售電公司,其主戰場也不相同,主攻批發市場還是主攻零售市場未來會出現分化。售電公司首先要夯實專業基礎,再根據自己所長,找準主攻領域,配合售電增值化和個性化服務,爭做某一細分領域的獨角獸。

另外,現貨市場也是售電公司的新機遇。

現在,售電公司能夠參與的交易品種比較少,主要有年度長協和月度集中競價交易,這都屬於中長期市場,本質上仍是一種電力計劃交易。而國外成熟電力市場必備的電力現貨仍然缺失。

而在電力業內,有著“無現貨、不市場”之說,電力現貨被視為價格發現、平衡電量、促進新能源消納的一大工具。現貨市場通常指的是商品即時物理交割的市場。由於電力的特殊物理屬性,電力現貨市場不僅包括了實時電能交易,還有日前、日內交易以及備用、調頻等輔助服務交易。

此前,國家發改委確定選擇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等8個地區作為第一批試點,要求2018年底前啟動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