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與父親越來越遠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就是龍應檯筆下,對父母子女關係的一個經典描述。

為什麼我們與父親越來越遠

這與傳統社會對於父親角色的定義有關。有了家庭,父親被天然地視為支柱,這個角色要求他們在外東奔西走,去幹大事業。人到中年,父親面臨的工作、家庭壓力越來越大。但中國的父親習慣隱忍,家庭的責任不可用來抱怨和發洩,父親不允許懦弱,只得默默承受。

對子女來說,中國的父親往往還是一種權威的象徵,他能帶給人安全感、信任感,卻少了幾分慈祥溫和。

這樣的父親形象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與母親相比,首先在空間上,就缺少與子女接觸的機會,無論是被迫“孤立”,還主動忽視。尤其是在照料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父親的陪伴和教育不足,造成親子關係的不平衡。

一旦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的直接養育,與父親相對脆弱的情感關係就容易更快地消極化,也就是說,孩子也更少願意主動陪伴父親。隨著時間的積累,這樣的相處模式就會固化生鏽。

無論父親在社會上的角色形象如何,提供高質量的陪伴、維護和諧的家庭氛圍,是父親建立與孩子良好關係的重要基礎。維護任何一種關係,都需要成年人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而不僅僅是物質保障。

增進了解的唯一途徑,是敞開心扉的溝通。情感需要表達,而不單單依靠“意會”。孩子未成年時,溝通往往由父母主動。但當父母與子女的身心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前者開始老去,後者成長成熟、枝繁葉茂時,情感抒發需要多由子女來發起。

子女們主動的關心和探望,反過來也會影響父親原有的情感表達習慣,彼此獲得一些和解。同時,也可以引導他們轉變對於父親角色的一些認識偏差,重新樹立一種更親密的情感關係。(朱香)

《中國科學報》 (2018-06-22 第3版 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