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電工的三個「家」

故事的主人公叫徐保慶,是供電所的一名普通員工。

微山縣高樓鄉南北狹長120裡,4400戶人家零散地分佈在53萬畝的水域裡。這裡很多村子是“水上村”,有3500多戶村民是生活在船上的。

徐保慶的工作就是在這片湖區巡線、搶修和檢修。

他的“家”是鐵皮船,流動在湖上

在高樓鄉,鐵皮船是最便利的交通工具。由於漁民居住分散,每次從供電所到漁民船上,都耗時很長。每天基本上就是清早不見太陽就駕船出發,晚上頂著月亮返回。

船上始終備著開水、燒餅和方便麵,餓了就簡單對付幾口,吃完繼續趕路。徐保慶的同事們開玩笑地說,鐵皮船就是我的“家”,一個流動在湖上的“家”。

這個“家”遠沒有想象中的浪漫,坐船也沒有坐車舒適。夏天,天上一個太陽曬著,水裡一個太陽蒸著,熱的時候,鐵皮船被烤得幾乎能把鞋底燙化了。

湖區的天氣,夏天很難捱,別的季節也各有各的“特色”。

今年開春,在一次巡線中,他發現10千伏利民線103號杆的一條拉線地錨生鏽老化,便和師傅劉巨海、徒弟張賀去更換拉線。

生鏽老化的拉線地錨在水下,需要下水作業。穿上皮衩,他便拉著徒弟張賀一起跳進齊腰深的水裡。

剛下水,成群的蚊子就向他們撲去。看著湖面上密密麻麻的蚊子,初出茅廬的徒弟張賀有些不知所措。

3月份,微山湖的蚊子還很小,叮咬還不算疼。徐保慶打趣地告訴張賀:“到夏天的時候,三隻蚊子就能炒成一盤菜。叮一下,立馬起一個大包,噴啥都不管用。”

初春的湖水冰涼刺骨。雖然水不深,作業起來卻特別費勁。他們踩著水下厚厚的淤泥,雙手緊握著木棍不斷地向下旋轉地錨。在冰水裡浸泡了半個小時後,地錨終於下到位。

緊好拉線、爬上船的時候,徐保慶的兩條腿幾乎失去了知覺。

“冬天湖面會結冰,船到不了的地方只能 ‘走冰’。手裡得時刻橫著根木棍,萬一掉進冰窟窿裡只能靠木棍卡住。要是下水,得先吃幾口辣椒暖身,上船後換身乾衣服,用棉被捂一會再繼續。”

正和徒弟聊著下水作業的經驗,電話響了:“集抄系統出現故障,翁樓村抄表沒成功。”放下電話,他們便立即開船前往翁樓村……

他的“家”在供電所,一年生活350天

從翁樓村回到供電所已是下午4點,來不及休息,徐保慶就來到營業廳核實抄表數據。

他的愛人劉金枝也在高樓鄉供電所工作,白天負責受理用電業務,晚上則值守35千伏高樓變電站。為了分擔妻子的工作壓力,他也主動承擔起值守變電站的任務。

因為變電站和供電所都在一個大院裡,為了方便他們工作,單位在所裡為他倆安排了一間宿舍,這樣既能隨時監控變電站的運行情況,又能為供電所搶修服務值班。

一年之中,他們夫妻倆有350天是在這裡度過的。自2006年以來,他們在這裡已經連續度過了12個除夕夜。

供電所成了他們常住的“家”。

他的家在30多公里外的微西村,很少有時間回去

在距離高樓供電所30多公里外的微西村,徐保慶的兩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那裡,才是他和妻子真正的家,只是他們很少有時間回去。

與孩子和老人離多聚少,無法照顧他們,是夫妻倆最愧疚的。每每想起這些,妻子的眼睛就有些溼潤,徐保慶心裡也不是個滋味。

有人問他苦不苦。能不苦嗎?但他說他是一名黨員,就得衝在前,為居民解決用電困難,讓他們用上放心電、滿意電,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