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方有道,做個有「圓」人|《班門·圓》上線,我們有書相贈

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

圓是幾何中最講究對稱的圖形,也具有最別緻的曲線,人們賦予它圓滿、輪迴等意義,既迥然不同,又包含對生命的思索。

可謂是最具哲學意象的幾何圖形。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了一條“”滿好消息——《班門》新書已經於近日上市啦!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班門》迎來了第二個抽象主題“”,距離8月上市的《班門·方》,這本“圓”似乎讓大家翹首以盼了好久。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在等待“圓”的過程中,有人將“方”反覆品讀、琢磨。如果你對《班門·方》有什麼想法,歡迎參加我們的新書活動。在這篇文章最後,小師妹會告訴你怎樣獲得一本《班門·圓》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班門·方》與《班門·圓》的合影

氣球

裝幀設計的小心思

新系列的《班門》藝術設計總監顧瀚允老師說:

你的生活裡充滿了營造,而我想將這種感覺放進一本書裡。

他精心營造著每一種感覺,在這本書裡,見到的顏色、碰觸的質地、翻啟的聲音、捧讀的重量……那些你在生活裡可能忽略的、錯過的,日常。

在為《班門·方》做設計時,顧老師為封面拍攝的照片是一塊糖與一張糖紙,他希望藉此表現一塊方形的糖紙與它可能形成的“空間”

這就是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營造”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翻開《方》的封面,你會發現一張銀色的,有金屬光澤的環襯紙,我們的設計師期望你真切的感受到糖紙的質地,想象從平面到空間的可能性。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班門·圓》的封面是一隻氣球,封底是氣球失掉氣體之後,一種可能的破碎的命運。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這組“蒙太奇”,訴說與方形糖塊不同的一種圓形的“空間”營造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本期的環襯,設計師從上百種紙樣裡,選擇了一種摸上去具有橡膠質感的紙。

希望它能讓你親身感受到碎裂氣球的意象,及其訴說的一種生命循環的詩意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著名畫家保羅·克利的畫作《紅氣球》

行將破裂的肥皂泡,用完即棄並在風中吹得膨起的塑料袋,天空中將隕滅的星體,生物體內將凋亡的細胞……

你也許沒有注意到它們,但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一次空間誕生與消逝的瞬間。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油畫《肥皂泡》,18世紀中期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

在版式設計上,設計師在這裡用了書籍排版裡很罕見的版式——讓文字彼此角力,正如同一場戰役。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班門·圓》的精彩

大題材與小局部

在討論選題的時候,我們曾經進行了上天入地式的頭腦風暴,最先想到的,是宇宙中的一個個星體。

於是,我們找到了一本講述離我們最近的星體月亮的書籍,從中摘錄出文字,形成《對月遐思》這篇文章,探討了人類從古至今對月亮的

種遐思。

今天我們知道月球的真實情形,但在以前人類有限的認知中,月球環形山深色的陰影就是湖水,亮處是高山,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猜測起月球上存在的生物,並形成神話。當伽利略舉起望遠鏡觀測月球,他發現月球並不如之前所想那樣完美,而是佈滿坑窪,同地球山脈、海洋一樣有高有低。對月球的探索,就此開始了。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讓我們回到地球。

羅馬萬神廟在古羅馬燦爛輝煌的建築群中,雖然乍一看並不像大角鬥場或者卡拉卡拉浴場那樣宏大,但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才是古羅馬建築技術與藝術最高的成就的代表

《天花板上的人類精神》這篇文章中,你會了解到,萬神廟整個空間設計的高潮是古羅馬同時也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穹頂,其部所留圓洞,能讓陽光自然灑進圓形大廳中,便形成了每一位觀者所見的神秘莫測的光影的表現,心中油然而生崇高感

這種崇高感是怎麼來的?中國古建築的天花板有這樣的崇高感嗎?

已經在“讀庫”出版過《萬神殿堂》、《營造天書》等暢銷建築書籍的建築師

王南老師,將為你娓娓道來。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說起圓形與建築,大家應該很容易想到,在我們的首都北京有一枚“巨蛋”,沒錯,就是剛落成時很受爭議的經典建築國家大劇院

你真的以為那是一個“蛋”嗎?我們請來了與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一同設計大劇院的胡紹學先生

給大家仔細說說這座建築的來龍去脈。

看完《送給北京一個月亮》這篇文章你就知道,這座建築的意象是“海上升明月”。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現在,讓我們的眼界擴大一點,從一座建築看到一座城市

通過衛星圖看法國凱旋門時,會發現那是一箇中心輻射圖像,在12條向外延伸的道路襯托下,凱旋門就像一顆光芒四射的

明星

這種中間廣場,街區對稱地輻射向外的設計,曾一度是人們對理想城市的幻想

而意大利帕爾馬諾瓦城的建立,更標誌了這種趨向圓形的“理想城市”的實現

但我們生活的城市,為什麼不按照這種理想來建造,這種烏托邦,究竟有怎樣的問題?《圓形城市與人類烏托邦》一文將為你解讀。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說到圓點,很多人定會想到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這位“怪婆婆”和她的波點,現在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標誌。

但是,本期的文章《草間彌生的圓點:精神深處的戰場》會告訴你,草間圓點實際上一度是她痛苦的來源,是她孤獨童年的幻覺的衍生品,而她的藝術成就,幾乎就來自於和圓點的戰鬥。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讓我們把目光移到日常生活中來。

《班門·方》中我們約了郵票收藏家常江先生的一篇文章。郵票、手寫的信件是“慢生活”時代的標誌,現在幾乎消失了。我們為了讓這種數字時代的生活物種滅絕得不那麼快,於是繼續對郵品收藏這個題材進行挖掘。

《二手記憶:我的郵戳收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個“90 後”年輕人,他還在唸研究生,他會從童年偷偷在家看父親郵票冊的故事,說說他如何開始收集郵戳,以及郵戳本身的故事。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期最重磅的文章,是第一篇《美與物理學》,文章作者,是楊振寧先生

探討選題時,編委會成員除了想到了地球、月亮以致宇宙這樣宏大的題目,而當討論深入,我們就將目光回收,想到了分子、原子這些物理學所研究的對象。

《班門》此前刊載過關於建築大師、畫家乃至研究瓷器的歷史學家的文章,我們很容易從中尋找到“美”的存在。而物理學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學,似乎很難將它與“美”聯繫起來。

但當你看過楊振寧教授這篇著名文章之後,你會明白,美的確是無處不在的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新書活動

做個“有圓人”

關於“圓”,聊了那麼多,不知道你想不想成為一個“有圓人”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如果你手裡有《班門·方》,如果你願意留言和我們聊聊讀完“方”之後的感受,小師妹負責送你上留言牆。

獲點👍最多的前十位,就是第一批“有圓人”,我們會給你寄上

最新的《班門·圓一冊!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班門·圓》目錄

【門內】

《美與物理學》(門內_美與物理學)

文:楊振寧

《送給北京一個月亮:和安德魯先生合作設計國家大劇院》

文:胡紹學

【門】

《對月遐思》

文:貝恩德·布倫納

《圓形城市與人類烏托邦》

文:宋曉冬

《萬神狂想:穹頂上的人類精神》

文字:王南

《團城:最小城池的秘密》

文:般若

《龔扇細語》

文:鄧建永

《草間彌生的圓點:精神深處的戰場》

文:汪徽

【門外】

《二手記憶:我的郵戳收藏》

文:賀鵬

《我在故宮修木器》

文字:唐糖

《韻味“石”足:於家石頭村》

文:黃波

持方有道,做个有「圆」人|《班门·圆》上线,我们有书相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