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歷史與記憶

赤壁之戰後,劉備得荊州五郡,之後又從劉璋手中取得益州,初步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所制定的戰略方針。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納雲貴,西達緬甸東部。重慶,是蜀漢政權的東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古今流傳的三國曆史事件和故事,都發生在此。

白帝城託孤

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白帝城也是觀賞“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三峽蓄水後的白帝城

夷陵之戰後,劉備病危於白帝城,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說,孔明先生才智過人,必能安定天下。吾兒阿斗,扶得起來就輔佐,扶不起來,先生可取而代之。今人以今之視角,對託孤一事分析頗多,究竟是劉備禪讓賢能,還是帳後埋伏刀斧手,眾說紛紜。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白帝城託孤

八陣圖御吳

八陣圖位於重慶奉節縣南江邊。《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後人考其遺蹟繪成圖形,見《武備志》。據記載,八陣圖遺蹟有三處:《水經·沔水注》及《漢中府志》說在陝西沔縣(今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明一統志》說在四川新都區北三十里的牟彌鎮;《太平寰宇記》說在四川夔州(今奉節縣)南江邊,在奉節的說法最為著名。

功蓋三分,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奉節夔門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今人打造的八陣圖

張飛釋嚴顏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進攻江州(今重慶主城區),嚴顏戰敗被俘,張飛對嚴顏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嚴顏回答說:“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張飛大怒,命左右將嚴顏牽去砍頭,嚴顏表情不變地說:“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張飛敬佩其勇氣,遂釋放。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張飛義釋嚴顏

嚴顏口中所說的斷頭將軍,即先秦時期巴國將軍巴蔓子。嚴顏和巴蔓子都是今重慶忠縣人。而忠州也正是因為嚴顏和巴曼子將軍得名,唐太宗李世民因巴、嚴二將軍的“意懷忠信”,而賜名“忠州”。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忠縣大型三國實景演藝《烽煙三國》

葬張飛首級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 位於重慶市雲陽縣,係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雲陽張飛廟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範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于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明朝嘉靖《雲陽縣志》記載:“昭烈章武元年(張飛)移發閬中,軍會江州。值張達之便,以其首順流。土人云:漁人得之,置而弗去,顯於噩夢,遂祠焉”。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張飛,1994版本《三國演義》

鑿斷佛圖關:

佛圖關,位於重慶老城西。《巴縣誌》記載:“渝城三面抱江,陸路惟浮圖關一線壁立萬仞,磴曲千層,兩江虹束如帶,實為咽喉扼要之區,能守全城可保無恙。”舊時出重慶城,沿東大路上成都,這是唯一的陸路關隘,出了浮圖關才算出了重慶城。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摩崖石刻佛圖關

三國時期,江州守將李嚴築城江州時期,曾打算把浮圖關鑿斷,讓嘉陵江和長江的水在這裡匯流,把江州城真正變成四面環水的江中之州,此項大膽的提議被諸葛亮否定了。李嚴築城,也標誌著三國時期蜀漢在巴郡的政治中心,從奉節永安宮,轉移到了江州(重慶主城區)。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李嚴石刻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曆史與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